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和谐共赢的粮食安全政策优化建议。江苏是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仅有的两个综合试点省之一,作为粮食主产区,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也备受关注。虽然江苏已经创造了"工业大省的农业奇迹",但其粮食生产很不平衡,其"粮食主产区"等殊荣主要是由苏北而非苏南城市"贡献"的。江苏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影响,取决于正面与负面两方面要素的发展变化态势。建议从利用试点省契机、建好万顷良田、争做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优化粮食流通和储备体系、促进节粮减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完善江苏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政策与措施,使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5):711-714
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多种多样的挑战:产粮劳力减少,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粮食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显得越发重要,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创造了新契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对土地资源需求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新要求,在梳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分析云南粮食安全状况及存在稳种粮面积压力大、耕地质量不高、粮食自给率不高、粮食种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着力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全力做强高原粮仓,确保云南人的饭碗装云南人的粮,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从古至今都是放在首位的问题,自古"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随着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保证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安全,成为城镇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土地资源也在不断的转换,就会出现许多新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粮食生产资源的减少和转移、粮食需求增加等各种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借鉴以往经验,协调好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采取对农业劳动力进行培训,改变传统的思想、加强粮食生产资源的综合管理、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城镇一体化战略的推进给中国粮食种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粮食安全战略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和借鉴,对粮食安全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风险体现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粮食种植设施投入、完善金融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策略以及加快职业农民培育等策略,实现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经营创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存在诸多隐患,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是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隐患(一)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已造成耕地数量减少和水资源进一步紧缺,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农民种粮的比较利益下降,农民的人均收入增加缓慢,这又使得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7.
<正>河南省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目前,河南省正值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粮食生产带来了约束,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城镇的扩张导致大面积农用耕地转为非农用地,从而导致粮食安全的压力增大。因此,必须揭示和认清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农业发展提出"要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表示,政策是好的,关键靠执行,要把科技、政府、市场结合起来,最终依靠我们自己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朱英国认为,我国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但"十连增"背后,一方面隐含着不合理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主编速递     
《农业展望》2014,(1):3-3
<正>2013年,我国"三农"事业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新年伊始,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提出了"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本期《城镇化对中国农户储粮影响的区域间差异分析》针对不同地区农户储粮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指出为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城镇化发展措施,更加科学地发展粮食生产和引导农户储粮。《蔬菜  相似文献   

10.
<正>邯郸市永年区按照中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调结构、稳增收、促发展"总要求,以"吨粮市"建设为起点,狠抓农田基础实施建设,持续开展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鼓励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绿色发展。1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62-264
我国人口密集粮食主产区提供了较大比例的粮食数量,其城镇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现象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耕地资源流失、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未实现人的真正城镇化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证粮食的优质高效生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产业与人口合理集聚、推进粮食清洁生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探寻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模式对于加快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四川省邛崃市"合作联社+种植大户"模式为例,总结了其"三种方式"推进粮食规模经营、"三个环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三种途径"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的发展特色,以及实现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三大成效,并提出了重点加强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保障合作联社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安宁市的粮食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民种植意愿不强烈、粮食种植面积和连片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生产成本偏高、生产环境恶化、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阐述了解决粮食安全的办法和措施,以期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总量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保持主产区粮食持续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天下第一粮仓"吉林省榆树市解剖麻雀式调查研究,分析在新形势下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状况、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根据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促进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的提升、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三部分,并对三者的贡献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十一连增"期间,播种面积、单产、种植结构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是36.65%、48.27%和15.08%;分品种来看,稻谷、玉米和杂粮的增产主要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带动,仅有小麦的增产是由于单产的拉动,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鉴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关注重点,近年来,关于农地流转引起的"非粮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现象的文献进行综合评述,深入了解我国流转农地"非粮化"利用的现状。目前,农地流转"非粮化"势头不减,但尚未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地流转"非农化"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作出的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生产选择。通过研读文献发现,学者们提出的主要解决措施包括: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农业补贴应以激励粮农增加粮食生产为目的,在制度上规范农地流转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相协调。对于未来研究而言,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非粮化"现象与市场的关系;其次,粮食安全与非粮化问题研究相结合;第三,对粮食作物种植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的粮食作物随着"非粮化"趋势的推进会呈现出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城镇人口粮食需求的增加,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导因素,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我国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步入几十年高速增长之后的缓慢增产阶段,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从严格保护耕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强粮食存储和流通体系的布局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减少粮食产后环节的损失和浪费等方面,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吉林农业》2015,(6):13
<正>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任务,推进集约发展、规模经营、环境友好、开放、新型农民"五个转变",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吉林省粮食生产已经连续11年交出亮眼答卷,2014年,粮食总产达到706.56亿斤,位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941.96斤/亩,保持全国第一。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比仍然滞后。"吉林省经济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补齐农业现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江西省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谓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的产值和效益;另一方面,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粮食安全有潜在威胁,对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和粮食价格影响巨大。提出了稳定种粮收益、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科技社会化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晚稻种植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提高功能区的复种指数,是我市促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绿肥-早稻-晚稻、油菜-单季稻、大(小)麦-单季稻等种植模式中,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的生产对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至关重要。根据目前我市轻型栽培和机械化插秧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对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晚稻种植技术作一介绍,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