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洪 《甘肃农业》2006,(7):106-107
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解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这种要求形成极大反差。农村劳动力较低的素质技能已成为限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这种低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范围、方式、层次、效率等。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对其素质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为使农村劳动力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本文对此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及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并全方位地做好社会化服务,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层次。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既可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条件,又可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谈起,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职业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须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体素质,进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利用与转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开发利用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面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利用与转移的诸多障碍,应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劳动力流动转移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与转移。  相似文献   

6.
农村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分析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从农村教育这一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隐含实现条件出发,提出农村教育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因素,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转型、农业深度和广度开发、非农产业等要求的不适应性;根据农村教育的瓶颈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原因及其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就业,进而造成了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和高素质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因而促使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在分析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成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工业化的进程、农业自身的发展、政府行为、劳动者素质等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如何解决农村乘余劳动力的出路是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利,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其次,城市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农村蕴藏着大批剩余劳动力, 这些农村劳动力需要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使他们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影响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1、劳动力素质低下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密切相关.新疆大多数贫困县的农村从业人员,小学及以下程度的劳动力占70%以上,从业人员中90%以上又集中在种植业.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要求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向非农化转移。通过对我国20多年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实证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绩效尚显较低。因此,为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再配置效率,我国应该在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化以及发展城市服务业等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加,形成了劳动力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一定收入,但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严重存在着劳务输出的高投入,直接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提高,并进一步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全面向小康迈进,本文拟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降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16.
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机制●梁国萍江卫国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探讨如何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机制,已成为我国社科理论界和实际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一、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为了实现农村经济有效发展;农村经济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业经济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一种必然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这种状况,虽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素质低,且转移速度缓慢。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首先,第三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与第二产业相比,在同等数额的投资下,可以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其次,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对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要求相对来说不像第二产业那么高,这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状况和特点相吻合。再次,第三产业受客观环境的…  相似文献   

20.
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且素质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竟争力不强,转移比较困难。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也影响了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比向外转移困难,主要靠向外地转移。今后,盘县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