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牡丹品种来源于野生种,经过自然选择与人工栽培选择而发展起来。由于种源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各品种间的特性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牡丹可分为4个品种群,即中原牡丹品种辞、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和西南牡丹品种群。其中以中原牡丹品种群品种最多,  相似文献   

2.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文章从音节数、命名途径、语言艺术等方面系统概括国内牡丹品种命名现状,同时对牡丹品种名称体现的牡丹文化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正>牡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也受到世界的瞩目,现在中国牡丹已在许多国家落户,其中日、英、美、法等国家在牡丹栽培特别是育种上均有新的发展,通过杂交选育、自然驯化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种群。其中日本牡丹在世界牡丹发展史上从栽培历史、发展规模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仅次于中国。但日本牡丹在品种栽培类型、观赏性等方面都已远远超出我国,在国际牡丹市场上的声  相似文献   

4.
牡丹引种栽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特产花卉和药用植物,被誉为花中之王。是繁荣、吉祥、富贵的象征,是中国国花的首选提名。为使牡丹能在塞北高寒地区安家落户、生根开花,展现其国色天香的动人风采,由内蒙古花卉协会倡导与筹资,和内蒙古农业学校联手进行牡丹栽植引种试验。从1996年9月至今,先后从山东菏泽引入113个品种,近千株牡丹,占地约一亩,初步建成了内蒙古牡丹良种圃。  相似文献   

5.
山东菏泽地区秋发牡丹品种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级名花(Allan Rc,gers.1995.).中国是世界牡丹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的分布中心,中国牡丹栽培品种类型丰富、花型多样,但却缺少"秋牡丹"或"寒牡丹"等可以于当年露地二次开花的品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常熟尚湖牡丹园引栽的37个山东牡丹品种为试材,采用筛选出的10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且在染色体上分布均匀的EST-SSR标记引物,研究山东牡丹37个品种DNA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0对EST-SSR标记引物在37份材料中共扩增出了共计58个多态性基因型,平均每对引物5.8个,变幅2~13种;10对引物的多态性频率(FP)平均值为0.60;筛选出的4对核心引物可以将37个牡丹品种完全区分,以遗传相似系数0.69为阈值可将供试37个试牡丹品种分成5类。EST-SSR标记在供试牡丹品种间多态性差异较大,适合用于牡丹的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在扫描电镜下对5个不同种源的杨山牡丹、8个观赏牡丹品种(包括5个中国中原品种和3个日本品种)和3个牡丹芍药杂交种的花粉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其形态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及品种间花粉纹饰差异显著。杨山牡丹以穴状纹饰为主,观赏牡丹品种以网状为主,杂交种以皱波-网状为主。牡丹花粉的极轴长、赤道面宽、极轴长/赤道面宽、萌发沟长、萌发沟宽和穿孔直径均大于牡丹芍药杂交种,但脊宽均小于杂交种。通过比较研究芍药属花粉的超微结构,其花粉形态的差异可以作为资源利用和品种鉴定的初步依据,进一步为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演化以及种类间亲缘关系等的研究提供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对近20年来中国牡丹切花保鲜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正在和将要从事牡丹切花保鲜研究的人们提供参考.我国的牡丹切花保鲜研究的对象多为中原牡丹品种群的品种,研究问题主要涉及乙烯、水分、保鲜剂等方面,关于分子水平上牡丹切花保鲜机理的研究未见报道.牡丹切花保鲜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开展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4月28日,临夏市第二届河州牡丹文化节揭幕。"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清代诗人吴镇的这句诗,使河州(今临夏)牡丹声名远播。河州牡丹以"紫斑牡丹"为贵,其植株高大,花大色艳,又名甘肃牡丹、西北牡丹,紫斑牡丹品种群是仅次于中原牡丹品种群的我国第二大牡丹品种群。紫斑牡丹因花瓣内面  相似文献   

10.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三十个紫斑牡丹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盘珍""玉瓣绣球""夜光杯"等30个紫斑牡丹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9个性状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紫斑牡丹品种各性状指标对其品种总体表现的影响,综合评价品种优劣,以期筛选出适合洛阳地区生长且具有较好观赏性的紫斑牡丹品种,探索科学的牡丹品种综合评价体系,为牡丹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的30个紫斑牡丹品种中有20个品种与参考品种的加权关联度较大(r0.618 6),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观赏性。其中,"紫海银波"与参考品种的加权关联度最大(r=0.812 2),综合性状最优;其次是"绣球红"(r=0.748 8)和"夜光杯"(r=0.729 6),综合性状优良;而"淡容装"关联度最小(r=0.531 7),综合性状最差。评价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比较一致,说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紫斑牡丹进行性状综合评价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油用牡丹新品种‘祥丰’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于2016年通过了陕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陕S-SP-PX-004-2015)。目前关于该油用牡丹新品种的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就该品种的繁殖及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牡丹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栽培品种丰富.以山东省菏泽市332个牡丹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22个数量及质量性状的调查研究,采用按花型分组的方案,选取5个总体取样比例及4个组内取样策略,共组成20种不同的取样策略进行比较,以获得最佳核心种质.研究表明:当总体取样比例由15%增至25%时,表型保留比例上升不明显,因此选择15%作为总体取样比例.组内最佳取样策略为S策略.在332个牡丹品种中选出50个,再加入10个优良性状突出品种和珍稀品种,最终构建的山东省牡丹核心种质的品种为60个.  相似文献   

13.
紫斑牡丹是牡丹大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牡丹中独有的品种,享誉国内外。西北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一带,植株高大、花大型美、花形瑰艳、味香浓郁、品种繁多、适应性强,栽培历史悠久,深受世人喜爱。本文对西北紫斑牡丹的观赏性和繁殖栽培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探讨了紫斑牡丹的观赏价值和繁育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引进的9大色系、15个品种的菏泽牡丹进行催花试验、观察、比较,筛选出10个适宜高寒阴湿区反季节栽培的牡丹品种。通过嫁接对比试验,选择出与紫斑牡丹亲和力强、成活率高的优良砧木。通过对温湿度调控技术、用赤霉素涂抹花蕾技术的应用研究,确定了适合牡丹促成栽培的温、湿度范围和催花素浓度。另外,总结出反季节牡丹催花生产技术规程,初步筛选出适合反季节栽培的5个紫斑牡丹品种,为牡丹在高寒阴湿区的反季节栽培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黄牡丹(Paeonia lutea Franch.)属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的昆明、大理、丽江、中甸等地区,另外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及西藏东南部也有分布,是芍药属牡丹组肉质花盘亚组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分类群,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芍药属黄色品种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  相似文献   

16.
牡丹石榴是我国珍贵的自然变异地方品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本文对近几年牡丹石榴应用于园林绿化的研究进行综述,探究其来源、品种特性、景观效益、扩繁技术和育种现状,为牡丹石榴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广大爱好者春节期间牡丹赏花的需要,介绍了山东菏泽地区牡丹催花品种选择、牡丹实生苗和嫁接苗的培育、牡丹春节催花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牡丹组野生种间亲缘关系和栽培牡丹起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野生牡丹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详细回顾了有关栽培牡丹起源的时间、地点、方式及祖先种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现有证据,并分析和讨论了栽培牡丹“多地”、“多元”起源的观点,认为栽培牡丹的起源途径是最初通过野生种的直接驯化获得原始品种,在此基础上通过突变和人工选择发展出古代和传统品种。除衍生出古代和传统品种的野生祖先种外,其它野生种通过自然与(或)人工杂交的方式参与现有品种群(亚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寻找栽培牡丹起源的有力证据,不同栽培品种群(亚群)与野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长期对牡丹习性的观察和了解,逐步对牡丹的栽培和日常管理养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为江南地区栽种牡丹在品种选择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特别是在引入西北紫斑牡丹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20.
湖南牡丹属我国江南牡丹品种群,观赏栽培有1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先后形成湘西北以观赏牡丹为主和湘西南以药用牡丹为主的两个栽培中心。经8年时间的调查收集和5个栽培点的品种分类及物候期测定,全省共发现23个牡丹品种,其中观赏品种15个,药用品种10个。概述湖南特有品种的园艺分类特征和在长沙生长的花期物候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