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类番茄茄与番茄属间有性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类番茄茄与番茄属的 9个种进行有性杂交 ,通过人工离体胚培养获得栽培番茄‘粤农二号’×类番茄茄的F1植株。杂种近于不育。用栽培番茄、类番茄茄、野生番茄及(栽培番茄×野生番茄 )与之回交及杂交 ,获得与栽培番茄的回交子一代及与秘鲁番茄、多腺番茄、潘那利番茄、粤农二号×秘鲁番茄F1的杂种 ,但它们的能育性很低。用栽培番茄、野生番茄与它们再回交及杂交 ,未能得到与栽培番茄的二次回交子一代 ,只获得 (粤农二号×类番茄茄 )× (粤农二号×秘鲁番茄 )的F1与秘鲁番茄、多腺番茄的复合杂种。人工苗期接种黄瓜花叶病毒 (CMV)结果表明 ,类番茄茄及其与番茄属的远缘杂种对CMV有较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番茄种间杂交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栽培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为母本,野生种番茄L.pimpinellifo-lium、 L.hirsutum 、 L.chmielewskii和L.cheesmanii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顺利地获得杂种,其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结实力强,果内含有发育正常的种子。 以栽培种番茄为母本,野生种番茄L.peruvianum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当代虽能结出66~90%的杂交果实,但果内绝大部份种子瘦小、中空无胚。只有少数果实,含有瘦小、发育不健全的胚,在人工离体培养下,部份生长成为正常植株。为克服远缘杂种粤农二号× L.peruvianum, F_1的不稔性,曾用此杂种作父本与栽培亲本及其他栽培品种、品种间杂种进行杂交,结果与栽培番茄×秘鲁番茄相似,获得极少量可供离体培养的种胚:用粤农二号×秘鲁番茄F_1作母本,与秘鲁番茄再行杂交,获得可育的回交子一代;用此回交子一代作父本再与栽培番茄杂交,情况与“栽培番茄×秘鲁番茄”相似。用0.25%的秋水仙素溶液使“粤农二号×秘鲁番茄” F_1的染色体加倍为4n=48,此异源四倍体只开花而不结果,用它与同源四倍体‘粤农二号’(4n= 48)及“红棉”(4n= 48)杂交,未能获得正常种子。  相似文献   

3.
番茄耐旱和耐盐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番茄耐旱和耐盐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番茄耐旱和耐盐的野生资源及其遗传进化,基于基因组的QTL挖掘,QTL的遗传与累加效应,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转入包括离子运输和区室化、渗透调节、活性氧清除、转录因子、胁迫蛋白等在内的外源基因,提高番茄的耐旱和耐盐性。就目前番茄耐旱和耐盐遗传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应对策略,包括番茄耐旱和耐盐表型鉴定、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工程、基因的协同调控、小RNA、表观遗传学等,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栽培番茄1052 为母本,以秘鲁番茄LA3858 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幼胚挽救培养获得了1
株F1 植株,再以栽培番茄1052 为母本进行回交,通过幼胚挽救获得了6 株BC1 单株,利用129 个分布于
12 条染色体上的CAPS、SSR 和InDel 标记对BC1 单株进行染色体片段分析,结果表明6 株BC1 单株中12
条染色体含有的秘鲁番茄片段涵盖了秘鲁番茄LA3858 的整个基因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利用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抗病虫、抗逆、抗除草剂和延迟成熟等高品质的优良番茄品种.概述了国内外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番茄品种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樱桃番茄,别名小洋柿子、小西红柿、小红果,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樱桃番茄果实鲜艳美观,营养成分较普通大果番茄高。一般作为果盘装饰、沙拉,用于鲜食;也可熟食,作罐头。  相似文献   

7.
《蔬菜》2017,(3):51-51
<正>2016年岁末,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传来消息,由农科院专家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番茄风味品质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阐明了番茄风味遗传基础,发现了番茄风味调控机制,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1月27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番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概述基因荛在番茄抗病毒、抗病虫害、抗除草剂、提高耐贮藏性、抗寒性、改善风味品质和育性等遗传改良的应用。展示利用基因工程进行番茄品种改良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普通番茄与秘鲁番茄杂种后代的形态,亲和性及抗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鹤林  吴鹤鸣 《园艺学报》1991,18(3):233-238
继获得普通番茄‘北京早红’与秘鲁番茄杂交种后,本试验着重于对杂种后代的形态、亲和性及抗性表现的观察,杂种的多数性状为双亲中的显性性状或双亲的中间型,但也表现了一些奇异性状,如果实的颜色和花序的形状与排列通过株间的“杂交”克服了杂种的高度自交不亲和性,从而顺利得到杂种的自交后代;杂种各世代均高抗TMV 0株系和1株系,并有部分选系抗TMV 1·2株系,由此判断秘鲁番茄亲本可能具有TM~a_2基因;用南京地区CMV厥叶株系和强株系分别接种,各世代表现部分抗病或耐病。  相似文献   

10.
(一) 一个优良的番茄品种,首先要高产,而高产的基础是抗病,尤其是抗病毒病。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抗TMV基因来自野生番茄秘鲁,醋栗和多毛。这些野生番茄与栽培番茄多次回交,育成各种抗TMV番茄品种。秘鲁番茄对TMV具有生理抗性,醋栗番茄可延缓病毒病感染,多毛番茄因茎叶有浓密的茸毛,可避免病毒传播者蚜虫的接触。因此,都可作为杭TMV的育种材料,或作为引入抗病基因材料进行转育。  相似文献   

11.
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与栽培种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亲缘关系很近,可与其直接杂交,达到快速转育优良性状的目的。就醋栗番茄的分布、特性、遗传多样性、进化、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优良园艺性状、分子遗传图谱、基因挖掘、全基因组测序等研究和利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对其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优良基因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醋栗番茄优良性状提供信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番茄micro-TOM 是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它的离体再生体系对遗传转化及发育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但是micro-
TOM 组培再生体系费时费力,容易污染。本试验通过对活体植株进行去头去腋芽诱导,建立了高效快捷、不依赖外源激素
的番茄micro-TOM 活体再生体系,为简化番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植物再生机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从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M82’中克隆到1个WRKY家族基因SlWRKY16。研究结果显示:SlWRKY16包含1 497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编码49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55.5 kD,含有1个WRKYGQK保守结构域和C2H2锌指结构域,属于Ⅱb类WRKY转录因子基因,且定位于细胞膜上;栽培番茄SlWRKY16与潘那利番茄SpWRKY6(XP_015064265.1)、马铃薯StWRKY6(XP_006350473.1)同源性最高。qRT-PCR结果显示SlWRKY16在番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短时间非生物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此外,重组菌pET-30a-SlWRKY16在NaCl、甘露醇胁迫下生长均明显低于对照菌pET-30a。综上,番茄SlWRKY16基因可能在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具有负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代回交群体定位醋栗番茄发芽期与幼苗期耐冷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醋栗番茄LA722和普通番茄9706为材料,利用发芽期大规模低温胁迫筛选方法和AB-QTL方法对野生醋栗番茄发芽期和幼苗期的耐冷性QTL进行了定位研究,构建了包括273个BC3S1株系的高代回交作图群体,以种子相对发芽指数和苗期耐冷指数作为耐冷指标,检测到5个与发芽期耐冷性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1、2、5、11染色体上,2个与幼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第2和第8染色体上。其中,控制发芽期耐冷性的qRGI-2-1和qRGI-5-1贡献率分别为12.8%和32.9%。有12个单株的自交后代(BC3S2)在发芽期和幼苗期的耐冷性都达到或优于LA722的水平,且果实质量等农艺性状均接近或优于普通番茄9706,可作为番茄耐冷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5.
番茄果实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及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果实颜色主要包括绿色、黄色、红色、粉色和紫色等,这些颜色的形成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番茄红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综合呈现的结果。针对近年来关于控制番茄果实颜色形成的相关基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番茄果色农艺性状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番茄果实角质层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果实的角质层厚且没有气孔,是研究鲜食果实角质层的理想材料。对番茄果实角质层的组分、形成、功能和调控因子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为鲜食果实发育和采后生物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番茄果实成熟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莹  孔俊花  陈微微  周婷  赖童飞 《园艺学报》2014,41(9):1811-1820
对近年来通过高通量测序、基因结构预测、成熟突变体筛选、比较组学分析等手段获得的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Mill.)果实成熟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阐明果实成熟相关转录调控网络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1052’为遗传背景的潘那利番茄(S.pennellii)‘LA0716’的渐渗系‘14h616’含有‘LA0716’第3染色体上长度为2.66Mb的片段,该片段含有番茄耐裂果基因Cr3a。以‘14h616’和‘1052’为亲本构建了番茄耐裂果基因Cr3a的亚渐渗系群体,以亚渐渗系群体F5代中易裂果和含有耐裂果基因Cr3a的耐裂果为材料制作石蜡切片,测量果实含水量。结果表明易裂果番茄与含Cr3a耐裂果番茄果皮角质层厚度和表皮细胞层数均无显著差异;但绿熟期易裂番茄果实含水量显著高于含Cr3a耐裂番茄。亚渐渗系群体遗传分析并结合表型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耐裂性对易裂性为不完全显性关系,基因Cr3a的遗传贡献率是27.41%;将Cr3a定位于分子标记3-ZY75和3-ZY43约349kb范围内,在该区段内检测到47个候选基因。利用分子标记对以耐裂材料‘182h640’为母本、易裂材料‘182h680’为父本构建的F2群体及200份遗传背景不同的高代材料进行验证,符合性较好,选择准确度可达96%。本研究的结果为Cr3a的图位克隆和番茄耐裂果分子改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芦丽亚  杨宁  赵凌侠 《园艺学报》2009,36(6):911-922
 叶霉菌(Cladosporium fulvum) 是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 叶霉病致病真菌, 严重地威胁着番茄生产; 二者互作遵循“基因对基因”假说, 是目前研究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模式系统。本文简要地回顾了番茄叶霉菌和抗性基因(Cf) 研究历史; 概述了叶霉菌侵染特征、效应因子的类型、功能和特性; 对番茄Cf基因的类型、定位、进化、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特别是对Cf/Avr互作的分子机制、信号转导和抗性基因自激活等最新研究成果加以重点阐述; 同时, 对今后番茄抗叶霉病研究所面临问题、研究热点和解决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为番茄抗叶霉病或植物抗真菌病研究提供一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