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矿山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石灰岩矿山的自然条件,并结合现场调查和植被恢复技术,提出了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中植物选择的原则、植被恢复模式以及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草原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大型排土场的堆放问题已成为影响草原生态健康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强矿区综合治理,寻找相应的措施来恢复排土场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应用生物笆技术治理草原矿区植被的技术来源、作业程序,以及应用效果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了该项技术在草原矿区生态治理中的优势,以期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生物笆实用新型技术治理矿山排土场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陆研  张绍文 《草业科学》2009,26(2):19-26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明显下降,植被(尤其是矿区植被)受破坏严重,急需要对其进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为了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更加有效合理地恢复矿区植被,研究通过为其治理成本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矿区植被恢复治理成本核算。并以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林业分公司下属的一个植被恢复区--滴道林场的矸石山治理为例,对林草结合的矿区植被恢复方式及成本费用进行了充分的实证研究并应用数学模型,最后得出了治理成本因其治理模式的不同而不同且治理成本巨大,矿业集团是否有这么大的经济实力的确有待评估的结论,并提出了加强技术攻关、加大投资力度适时开展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全面试点的建议,为国家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丘原 《草业科学》2002,19(6):62-63
1 技术简介富利禾 (Frisol)系统绿化技术是德国 (Fridrich)公司专门针对恶劣环境下 ,植被恢复困难而开发的植被恢复绿化生物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 :植物种子系统、土壤生物改良系统、土壤防风蚀固化系统、绿地机械化喷播系统 ,这 4个系统组成了完整的、无污染的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植被绿化生物技术体系 ,该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以及绿化施工要求综合使用或拆开分别独立使用。该项技术体系特别适用于其他绿化技术难于实施成功的贫瘠地块和恶劣的土壤环境 ,例如 :干旱地区荒山荒坡、高速公路铁路边坡、矿山矿区…  相似文献   

5.
李青丰  曹江营 《中国草地》1997,(2):23-25,66
对露天煤矿排土场上植被的自然恢复进行了研究,观察分析了排土场上植物自然侵入过程中所形成的先锋植被的种属构成及群落特点等,并对当地原生植被和新形成的植被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煤矿剥离生土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形成的植被质量低劣;人工种草是保护矿山环境的必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矿业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江西省玉山县某砂页岩矿矿区的地质环境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有效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矿区排土场是草原被开垦利用的产物,植被恢复对已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线虫是草原地下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反应敏感,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指示性生物。通过对人工植被恢复8年、人工植被恢复4年、无植被恢复4年的矿区排土场和自然状态下的天然草地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线虫的数量、种类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揭示草原植被恢复对矿区排土场土壤线虫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共分离出土壤线虫51个属,不同草原植被恢复方式影响土壤线虫种类及优势度,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的优势属有一定差异;草原植被恢复方式影响土壤线虫数量及营养类群,不同草原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及属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工恢复8年>人工恢复4年>天然草地>无恢复4年;人工恢复4年区及8年区捕食/杂食类线虫数量高于无恢复区,整个地下土壤线虫多样性增大;无恢复4年区的H′多样性指数显著(P<0.05)低于其他3种处理,反映出草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线虫群落成熟稳定的作用,揭示了土壤恢复状况。研究结果为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楚含  徐海量  赵新风  苑塏烨 《草业科学》2016,33(10):2126-2135
以阿勒泰两河源自然保护区采金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从地形、水、土和生物多方面开展矿山生态恢复试验,分析了推平、覆土、撒羊粪、水分补给、补植、撒种、羊群驻扎和漫溢措施对矿区植被的影响,结合每种措施的成本,选出恢复成效好、成本低的措施。结果显示,1)对废弃矿区进行人工灌溉后,物种数增加了21.7倍,土石比增加了4.5倍;2)滴灌、漫灌和喷灌3种措施中,漫灌措施下成效最好,对土壤的恢复中:覆土后,漫灌下的土石比分别较滴灌与喷灌高38.0%和33.1%;撒羊粪后,分别高出21.7%和11.4%;撒种后,分别高8.9%和8.5%;补植种黑加仑(Ribes nigrum)后,分别高24.2%和2.9%;3)不同灌溉方式下成本高低为滴灌喷灌漫灌,其中漫灌受地理位置限制,而喷灌则适用性广泛。阿勒泰矿山恢复中,可注重矿区的自然恢复并辅以漫灌和人工覆土等措施。本研究为其废弃矿区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人工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人工种草复垦进行了研究。选用当地常见的草本植物,测定了植物的出苗率、盖度及越冬率等,观测比较了不同植物在人工种草原垦中的表现,评价了各种植物对矿区土地复垦的适用性。通过植物盆载试验,比较了排土场不同土壤的肥力状况,提出了矿区植被人工恢复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涛  刘艺杉  孙崇玉  郑爱辉 《草业科学》2018,35(6):1361-1367
为了阐明皖北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真空慢速湿润法测定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分析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色狗尾草(Setariag lauca)+牡荆(Vitex negundo var.cannabifolia)草灌丛0.5~0.25mm粒径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且具有较小的土壤容重和较高的孔隙度。说明石灰岩山地草灌丛植被的恢复有利于促进中小粒径(1mm)土壤团聚体形成,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al mean weight,GMD)的最高值分别出现在金色狗尾草+牡荆草灌丛和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牡荆灌丛,分别为0.47和0.61mm。说明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不同,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表层土壤团聚体状况的改善程度有所差异。本研究结果为石灰岩山地生态恢复功效及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要:植被盖度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本研究以1987、2003和2008年3期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通过NDVI植被指数估算植被盖度,对腾格里沙漠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效果进行定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87-2008年研究区低盖度植被区面积逐步减少而高盖度植被区面积逐步增加,区域植被恢复效果明显;此外,通过对1987-2003年和2003-2008年两个阶段的植被盖度等级面积转化对比分析,区域内植被恢复的面积所占比率从1987-2003年的13.54%增加到2003-2008年的18.86%,表明植被恢复具后效性,其生态效益的发挥是一个逐步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要重视草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生态恢复是一项以种草种树为中心的植被建设工程,西部地区特殊的生境决定了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轻草重树不符合植被分布、生长发育及自然演替规律。只有重视草才是治理地表"溃疡"、改善环境条件,保证生态恢复顺利进行和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内蒙古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遥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采取人工植被修复措施后生态修复区治理前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植被覆盖度、生态脆弱性指数以及水土保持能力随修复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取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使得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逐渐增强。经过10年的治理,两个修复区NDVI 0.5的平均面积占比从0.61%增加到34.52%;植被覆盖度>60%的平均面积占比增加了52.46%;微度脆弱区域面积占比平均上升至76.20%,水土保持能力较好的面积平均占比提高到59.07%,生态系统自恢复能力呈变好态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璐  海棠 《草原与草业》2020,32(1):51-57
非植物寄生线虫是土壤中的有益线虫。在2018年对锡盟露天煤矿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排土场非线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区非植物寄生线虫种类、数量高于无恢复区;在0~10cm土层处,恢复4年、恢复8年及天然草地有3个优势属,而无恢复区有2个属;10~20cm土层中恢复8年区优势属为3个,而恢复4年区优势属为2个,天然草地及无恢复区优势属均为1个;矿区排土场种植被恢复区出现土壤cp值为4的线虫类型,而无恢复区没有此类线虫。由此可见,植被恢复使土壤非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及数量发生了改变,有利于排土场土壤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土壤种子库是矿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其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本研究通过样地调查和室内萌发法对乌海新星煤矿区3种不同干扰条件下的土壤种子库及与其地表植被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共有18种植物,隶属于7科16属,物种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新星矿区土壤种子库平均储量较小(226.51~739.17粒·m?2),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其90%以上的种子储藏在0?10 cm的表层土壤;3)研究区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共有物种数少,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植物群落相似性较低;4)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种子库的植被恢复潜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道路周边受到中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而采矿周边受重度干扰的自然植被区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其多样性以及与其他分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较小,种子密度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6.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更新的潜在种源,它影响地上植被的自然恢复、植被群落的演替进程和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通过对贺兰山低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群落进行室内种子萌发试验和野外植被调查,发现5个海拔高度的土壤种子库植物种均以一年生草本居多,而相对应的地上植被群落在5个海拔高度的物种重要值均呈现为一年生草本<灌木或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土壤种子库和相对应的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1 200 m处最高;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与相对应的地上植被密度的关系可用对数曲线表示,随着地上植被密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呈减少趋势。贺兰山低山区5个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较低,无法满足植被自然恢复需求,可通过采取飞播等生态恢复措施来弥补表层土壤种子的不足,从而满足地上植被恢复所需种子数量。  相似文献   

17.
兰州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模式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正平  王万鹏  朱恭  钟芳 《草业科学》2004,21(12):124-127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恢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之一.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兰州地区的立地条件提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基本模式:以当地天然生长且能自我繁殖的植物为种源,在人工正向干预的基础上,引导并培育其繁衍和生长,逐步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人工干预的模式主要有:封育、植物混交配置、破土导入、破土引导、破土保护等.同时以典型的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为主研究了培育和更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全面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蒸散发与植被退化的关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MODIS16A2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及其14 个子流域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同时选用MODIS NDVI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进而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和植被变化区,以此探究2001—2020 年青藏高原不同退化梯度和不同植被变化区蒸散发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0 年青藏高原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东南高的态势,14 个子流域中羌塘高原区的蒸散发最高,黄河流域的蒸散发最低,同时大部分地区蒸散发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中灌木的蒸散发最高,其次是森林和草地。2001—2020 年青藏高原植被退化不断减弱,各退化区蒸散发的均值排序为:未退化区>轻度退化区>极重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青藏高原植被恢复区集中在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周边区域且植被恢复区面积高于植被恶化区,各植被变化区的年均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呈植被恢复区>植被不变区>植被恶化区。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及植被蒸散发的时空特征能为当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高寒植被退化的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