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阳毛尖茶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素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金奖,195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之后又屡获国内外金奖。信阳毛尖茶好,除得天、地之利外,更与其独特炒制技艺有关,最好的信阳毛尖茶都是手工炒制而成的。2007年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的形成、现状和标准手工炒制技艺流程,对弘扬传承信阳茶文化很有意义。一、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的形成与现状信阳种茶历史悠久,清朝中期是河南信阳茶叶重要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和完善,在清末出现了信阳毛尖的成  相似文献   

2.
传承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要制好茶应“天、地、人”相配合。天即“天时”,也就是制茶时天气;地即“地利”,是指茶树生长在得天独厚的环境的鲜叶原料,这也是制茶先决条件;人者即“技艺”,即制茶的技术水平掌握好每道工序的操作程度。云霄花香蜜韵云霄黄观音茶技艺具有闽北、闽南乌龙茶的独特技艺,更凝聚了多代茶人的实践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3.
信阳毛尖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独特手工炒制技艺造就不同凡响的品质。炒制技艺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该技艺形成、现状、流程,对传承信阳茶文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胡晓 《福建茶叶》2023,(9):173-175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信阳毛尖手工炒茶手工技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土壤中,三家文化彼此互鉴,共通共融。文章从儒释道三家美学精神去阐述这一手工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内在价值追求,探讨历史发展中的信阳毛尖手工炒茶技艺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2022年11月,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结合申报书,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具体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内涵,项目申报标准、涉及到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项目实践者、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参与该项目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有关单位等,并对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以及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将会产生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观光手工制茶是以观光、休闲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型式,可集茶叶生产、旅游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是现代观光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除了特有的丹霞地貌外,武夷山还是有名的茶乡,拥有众多优美茶园和各类茶叶加工设备。游客通过采摘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一系列手工操作的过程,将旅游与茶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手工制茶观光行程。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制茶的乐趣,营造一个浓烈的茶文化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7.
云南长期重视对古茶树资源的立法性保护,加强传统制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且在民族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新中形成了云南民族茶文化保护和创新实践模式。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和实地调查,梳理出云南民族茶文化在“保护-传承-创新”3层面的具体实践经验,即以云南古茶树保护为重点的规范性保护、以云南制茶技艺非遗为主的重点保护和传承,以及以云南民族茶文化旅游为特色的融合创新。对古茶树和古茶园的保护是茶生态涵养的重要基础,制茶技艺非遗的保护体现了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核心载体,茶旅融合创新开发是促进茶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茶生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旅游“五位一体”的云南地方实践,对保育茶文化土壤,保护和传承核心传统制茶技艺,提升民族茶文化的传承力和生命力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过程中须结合天气、茶青、制作场所、制茶工具、人工配备、质量监管等情况,灵活把控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掌握恰到好处,才能形成优良品质的武夷岩茶。文章详细阐述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对其传承具重要意义,同时为深入认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世界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华 《广东茶业》2023,(5):27-31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茶文化传承和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茶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如茶文化市场化过度、茶文化传统知识流失严重以及茶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和茶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建立茶文化传承机构服务乡村建设,培养茶文化传承人才,推广茶文化教育;发展茶文化旅游,利用茶叶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打造区域特色和影响力;研发创新茶产品,引进新技术,提升茶叶质量和安全以及建立茶文化交流平台,弘扬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以期有效地推动茶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云浮市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故里,一千多年的禅宗文化在此传承不息,新兴县因此被称为“中国禅都”。集六祖文化和茶叶种植历史的新兴县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禅茶融合、茶旅一体”,将六祖智慧融入茶叶产业发展中,为当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了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新兴模式。本文选择新兴县象窝山传统茶场作为研究案例,在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基础上,总结“禅茶融合、茶旅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式,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战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5月26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贵州省教育厅承办的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在黔南州贵定县云雾镇举行,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105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为期两天,设有手工扁形绿茶、手工卷曲形绿茶、乌龙茶和红茶4个参赛项目。  相似文献   

12.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3.
朱珠珍  姚晓燕 《茶叶》2010,36(3):188-190
安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着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茶叶资源,但随着机械制茶的普及,很多传统的制茶工艺越来越少,如何保护和继承传统制茶工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任务,茶旅融合作为一种高效的乡村产业振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路径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茶旅融合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基于我国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问题,并重点以陕西省双坪村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其茶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和模式,给出了促进双坪村茶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研究对乡村茶旅融合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卜健  陈媛媛 《福建茶叶》2024,(4):105-108
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其中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新时代劳动教育直面现实社会生活、直接与生产劳动相联系,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茶蕴含着中华民族美好价值追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基础,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校以茶创新劳动教育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与劳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能涵养学生优秀劳动素养、养成服务“三农”情怀、促进文化理解和传承、培育绿色低碳责任感。以茶创新劳动教育应遵循以茶文化丰富劳动教育课程文本、以茶产业拓展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以茶文创培育学生创造性劳动思维、以茶科技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是清代改土归流以后恩施地区长期流传的一种茶叶制作技艺。该技艺通过蒸汽杀青、整形上光等步骤制成“形似松针、清香持久”的蒸青针形绿茶,保留了最原始的制茶痕迹,是我国茶叶制作技艺发展的活化石。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发展有别于我国传统制茶技术以明初为关键节点的分期方式,而是根据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以清初改土归流为节点,分为改土归流前的奠基期、改土归流后的形成期、1949年以后的发展期,其发展过程具有工艺独树一帜、民族文化融合等显著特征,探析其发展流变及其价值可为传统工艺创新提供借鉴,为当地茶农生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19,(4)
正当机械化不同程度的替代传统手工业、磨灭古老技艺的时候,他们依然严格按照祖辈的传承,用最传统的制茶工艺炒制茶叶。代代人的坚守,上百年的传承,他们的经历,在当下依然是最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5,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4,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茶产业是武夷山市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该市注重提升茶品质、茶品味、茶品牌,全力打造茶文旅融合项目,开展绿色生态茶园推广和“三茶”统筹创新推进工作,巩固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内动力,注重产业发展形势,强化产业管理营销,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完善茶叶溯源体系建设,品牌影响持续扩大,产业发展规范有序,文化宣传力度加大,生态茶园与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支撑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着力打造“三茶统筹”先行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