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紫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紫丹参中含有丹参酮ⅡA、丹参迷迭香酸、丹参酚酸A等二萜类、多聚酚酸化合物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肌梗塞、脑梗塞、脉管炎等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宣威市格宜镇试种紫丹参成功,总结出一套  相似文献   

2.
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在丹参根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生长在粘土、沙土和马骨石土上1~2年生丹参不同根组织的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主要分布在木栓层,丹酚酸B分布在木质部和韧皮部.1年生丹参根木栓层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2年生丹参为高,而1年生丹参根木质部和韧皮部中的丹酚酸B含量与2年生丹参没有显著差异.粘土地栽培丹参根中的丹参酮ⅡA含量较沙土、马骨石土地栽培丹参为高,但不同类型土壤上丹参根中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根供药用,具有活血调经、祛淤生新、镇静安神、凉血消痈、消肿止痛等功能。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淤阻腹痛、关节酸痛、神经衰弱、失眠、心悸、痈肿疮毒等症。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采用形态鉴别、粉末鉴别、薄层鉴别、HPLC 4种方法,从形态、显微、理化等方面对雪山鼠尾草(Salvia evansiana Hand.-Mazz.)和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2种植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丹参相比,雪山鼠尾草的植株、叶、花等多个部位与丹参不同,其粉末中不含石细胞结构,导管较大,薄层鉴别显示出不同的斑点数,HPLC检测表明雪山鼠尾草中丹参酮ⅡA含量为0.0812%,丹参素未检出.综合运用这4种方法能清楚地区分雪山鼠尾和丹参;雪山鼠尾草作丹参药用的可行性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含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素、熊果酸等成分。性微寒,味苦。具有祛  相似文献   

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菲处理对丹参根生物量、脂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影响及菲在丹参根内的累积。结果表明:丹参收获后,土壤中的菲残留量为0.09~0.26mg·kg-1,丹参根内菲含量为0.45~0.57mg·kg-1;添加菲处理的丹参根生物量比对照略有增加,其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的含量高于对照,但未达显著水平,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3种丹参酮含量随土壤菲初始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菲含量在31.1和234.8mg·kg-1时,对丹参根的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了丹参酮在丹参根内的累积。  相似文献   

7.
采用HPLC法测定野生绒毛鼠尾草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体积比),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10 ~ 100μg/mL范围内时,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42.73x+94.884,r2=0.998 5,平均回收率为98.0%,RSD=1.67%;野生绒毛鼠尾草样品1、样品2、样品3中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406%、0.582%、0.631%.所测样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丹参项下规定要求,且直径粗的绒毛鼠尾草丹参酮ⅡA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西鼠尾草中的主要成分含量,并与丹参作对比.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C18(4.6×250 mm,5μm),0.026%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本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重复性均良好.结论:本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西鼠尾草中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的同时测定.甘西鼠尾草中的主要水溶性成分是迷迭香酸而不是丹酚酸B,甘西鼠尾草中的迷迭香酸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高于丹参,丹酚酸B的含量低于丹参.  相似文献   

9.
采用HPLC法测定野生绒毛鼠尾草中隐丹参酮的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75 mL∶25 mL),检测波长为263 nm.结果表明,隐丹参酮在2.2~22.0 μg/mL范围的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93.16x+53.338,r=0.990 6;隐丹参酮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72%,RSD为1.22%;野生绒毛鼠尾草中隐丹参酮含量:样品1为0.066%,样品2为0.085%,样品3为0.072%,平均值为0.074%.试验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隐丹参酮含量相对而言较少,而且受采收季节的影响,相对其他种类丹参,野生绒毛鼠尾草中的脂溶性成分较多;试验还发现,根部粗壮的绒毛鼠尾草中隐丹参酮的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HPLC法测定野生绒毛鼠尾草中隐丹参酮的含量,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流动相为甲醇-水(75 mL∶25 mL),检测波长为263 nm.结果表明:隐丹参酮在2.2~22.0 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93.16x+ 53.338,r2=0.990 6.隐丹参酮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72%,RSD为1.22%.取同一绒毛鼠尾草药材,样品1、样品2、样品3分别用70%甲醇回流提取并同时采取超声处理30、60、120 min,以隐丹参酮色谱峰面积为提取量指标,结果发现60 min可提取较完全.样品1、样品2、样品3野生绒毛鼠尾草中隐丹参酮含量分别为0.066%、0.085%、0.072%,平均值为0.074%.所测样品中隐丹参酮含量相对比较少,且受采收季节的影响,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比其他鼠尾草属植物多.根部粗壮的绒毛鼠尾草隐丹参酮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丹参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丹参生长发育特性,提高其药材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方法]通过对丹参生长发育过程中农艺性状调查,并对根中有效成分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研究丹参生长发育及其不同时期根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丹参根与根茎鲜重、茎叶鲜重、主根长、主根径、株高、茎粗等9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丹参根的有效成分含量在生殖生长期高于营养生长期;丹参根中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酚酸B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呈“低、高、低”的特征,均在7月中旬达到最高。[结论]得出了在丹参根药用成分最高时采收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张红瑞  高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11-6812
[目的]为了探讨控制生殖生长对丹参根有效成分含量以及单株根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2004年9月-2005年12月的田间试验中,采取全部摘除花序处理控制丹参根的生殖生长,每10 d摘一次。不作任何处理的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摘除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Α和丹酚酸Β含量以及单株干鲜重。[结果]除7月外,其余各月控制生殖生长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均比对照显著增加。11月摘花序后丹参根总丹参酮、丹参酮IIA、丹酚酸B的含量、单株鲜重和折干率分别比对照增加提高28.12%、15.49%、9.78%、22.82%和34.12%。[结论]该研究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鼠尾草(S.japonica)、绒毛鼠尾草(林芝丹参)(S.castanea f.tomentosa)的叶、根以及丹参毛状根及其培养液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叶和根中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差异。脂溶性有效成分分布在这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根部,而水溶性有效成分在其根和叶均有分布。丹参毛状根及其培养液中仅含有4种脂溶性成分,并未检测出水溶性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6,7-V和MS培养基中不同营养元素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及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探求更有效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含量的方法。【方法】以6,7-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将MS培养基的大量、微量和有机元素替换6,7-V培养基的相应成分,取培养21 d的毛状根测定其鲜质量,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培养基和毛状根中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以6,7-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以其大量元素为基础,分别用MS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KNO3、NH4NO3、MgSO4.7H2O、K2HPO4替换6,7-V培养基的相应大量元素组分,取培养21 d的毛状根测定其鲜质量,利用HPLC法测定培养基和毛状根中的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析各种培养基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及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MS培养基的大量元素可显著促进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但不利于丹参毛状根的生长,微量元素和有机元素对毛状根的生长和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无显著影响。以MS培养基的大量元素K2HPO4替换6,7-V培养基的大量元素NaH2PO4.H2O和Na2HPO4时,培养基中丹参酮ⅡA含量最低;以MS培养基的大量元素MgSO4.7H2O替换6,7-V培养基的大量元素MgSO4.7H2O时,丹参毛状根生长速度最快,且培养基中的丹参酮ⅡA含量高于其他相应处理;以MS培养基的大量元素NH4NO3替换6,7-V培养基的大量元素(NH4)2SO4时,培养基中的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含量均为最低,同时毛状根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低于其他相应处理。【结论】丹参毛状根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显著影响毛状根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积累;减少MS培养基的大量元素MgSO4.7H2O的含量,可以促进毛状根的生长和丹参酮ⅡA的释放;而大量元素中含量过多的NH4NO3不利于丹参毛状根的生长,同时也不利于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和释放。  相似文献   

15.
正中药材是行唐县特色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我县中药材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安香乡、独羊岗乡、南桥镇等几个平原乡镇,近几年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品种主要有丹参、防风等,其中丹参种植面积较大,成为我县中药材主要的种植品种。一、特征特性1、植物学特征丹参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外朱红色,内白色,肉质,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  相似文献   

16.
正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止痛等功能。丹参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野生丹参常见于山坡、草丛、林下、溪谷旁。一、生物学特性丹参为多年生草本,高35-80厘米,根细长圆柱形,肥厚、肉质,外观砖红色、茎直立方形,小坚果4个椭圆形,成熟时灰黑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丹参喜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比较适宜种植在土层较厚、排水良好、肥力中  相似文献   

17.
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Cl3-NaOH法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紫花丹参、白花丹参中根、茎、叶、花等部位的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在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根和叶中均较高,而在茎中较低。其中紫花丹参叶部总丹总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5倍、3.8倍和3.5倍。白花丹参叶部这3类成分含量分别比茎部高2.4倍、1.8倍和1.9倍。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的地上部均未检测出丹参酮ⅡA;但含有与根部相同的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等3种水溶性成分,且在叶中含量较高。【结论】除根以外,丹参叶部各活性成分的含量均较高,可作为提取丹酚酸等的原料。此外,白花丹参多数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于紫花丹参,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和草本植物,地下干燥根及根茎人药,是我国地道大宗药材。近年来,随着对丹参功效研究的深入开展,丹参需求量逐年增加,野生丹参资源逐年减少;家种丹参是市场供应的主角,但无论在老产区还是新产区,不同环境条件下栽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在丹参种源、栽培技术等相同的前提下,就环境条件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成果用于确定丹参栽培适宜区的具体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陕西省不同生态区中,温湿度、降雨、日照时数等主要气候因子对丹参主要药效成分积累的影响,并对丹参2类主要药效成分积累水平与生境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科学拓展丹参适宜种植区和中药材"成分定向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相同种源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种苗于同时期按照统一的人工管理要求,栽植于陕西省3种典型气候区和1个过渡气候带的22个试验区中,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获取各试验区的主要气候因子信息,各试验点选取直径0.3~0.6cm的干燥丹参根条,采用RP-HPLC指纹图谱技术检测丹参主要药效成分,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丹参根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和总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积累水平、差异规律及其与生境主要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丹参根中的酚酸类成分相对含量由南至北基本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酮类成分则随纬度升高显著降低。总酚酸类与总丹参酮类含量的比值为8.44~25.64,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陕北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的总酚酸类与总丹参酮类含量的比值偏高,表现为酚酸高而酮低,其中榆林的总酚酸含量是总丹参酮含量的25.64倍;陕西南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二者比值高于关中地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和商洛地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区,酚酸类和酮类含量水平均相对较高。丹参根中总丹参酮的积累水平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较强,强弱顺序为年均相对湿度年均0~20cm地温年均水汽压年累积日照时数年均温度年均昼夜温差年活动积温年均风速。【结论】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丹参酮类物质代谢的积累;丹参酚酸类成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未表现出规律性,气候因子对酚酸类成分的调控机制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宝兴鼠尾草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提取法、回流提取法及索氏提取法对宝兴鼠尾草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所提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栽培丹参的相应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样品中的脂溶性成分,超声提取法以低温、高效的特点明显优于其他2种方法;而对于水溶性成分,索氏提取4h的效果更佳;对其含量分析表明,宝兴鼠尾草的脂溶性成分含量较高,其中丹参酮IIA的含量达到枟中国药典枠规定,但水溶性成分含量偏低.说明宝兴鼠尾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能否作为丹参代用品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