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犊牛从断奶直到第一胎产犊前习惯上称为育成牛(或后备牛),更确切地说,从断奶后到配种年龄(6~18月龄)称育成牛,从配种怀孕到产犊期间(18~27月龄)称青年牛.后备母牛饲养好坏,直接影响到奶牛的发育、第一次发情、配种、产后奶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育成牛也称青年牛或后备牛,一般是指断奶后至第1次产犊前的小母牛或开始配种前的小公牛。育成牛饲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第1次配种年龄和以后产乳性能的高低。刚断乳的犊牛由于前胃的发育尚未充分,消化  相似文献   

3.
<正>育成牛一般指从7月龄到18月龄阶段的后备牛,此期是奶牛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育成牛可划分为7~12月龄(小育成牛),13~18月龄(大育成牛)两个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应分群饲养。一、意义和任务:保证幼牛的正常发育和适时配种。哺乳期的结束并不以为着培育的结束,就体型,体重,适应性和产奶量等方面的培育更为重要。因此要加强对育成牛的饲养管理。二、育成牛的培育目标:(1)小育成牛的生长速度目标应该是日增重700~800  相似文献   

4.
后备乳牛又称培育乳牛,是母乳牛从出生到第一胎产犊前的总称。一般可分为哺乳期犊牛、犊牛、发育牛和育成牛几个生长阶段。后备乳牛选育的好坏直接决定奶牛养殖的成效。在不少奶牛养殖场(户)中,往往是只注重生产牛的饲养管理,而忽视后备牛的饲养管理,导致后备牛淘汰率高,或直接影响后备牛的发育、发情、配种受胎和产犊后的产奶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奶牛技术服务实践.就后备乳牛的养殖技术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续第2期第38页)青年牛指7月龄到初产的奶牛,为方便饲养管理,又习惯按生理阶段划分为育成牛(7月龄~初配)和青年牛(初配~初产)两个群体。该阶段的母牛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这一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与母牛的繁育和未来的生产潜力关系极大。因此,对这个阶段的母牛,必须按不同月龄的发育特点和所需营养物质进行正确饲养,以实现健康发育、正常繁殖,保证配种和产犊时的合适体重和体型。尽管育成牛  相似文献   

6.
郭敏锐 《新农村》2007,(6):22-22
1.最佳配种年龄一般奶牛达18月龄,体重350~400千克时便可配种繁殖。奶牛虽可常年发情配种,但以春配秋产为好。夏季产犊因气温高,产奶量比秋冬季下降10%~20%,不利育犊。牛的妊娠期为280天左右,只要避开9~11月间配种,就不会盛夏产犊。2.最佳温度奶牛耐寒不耐热,犊牛的适宜饲养温度为35~38℃,成年奶牛为12~20℃,泌乳奶牛舍温高于24℃或低于-4℃,产奶量减少,所以夏季要防暑,冬季要保温。3.最佳粗饲料优质牧草、块根块茎类作物及青贮饲料都是奶牛的最佳饲料。据生产实践,1亩(1亩=667平方米)优质牧草,即可饲养1头奶牛。目前,奶牛业发达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一、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1.管理(1)后备母猪配种前优饲。配种前10~14天饲喂妊娠料3~3.5公斤,配种后降至2公斤。(2)成年母猪短期优饲。断奶母猪日喂3公斤,过瘦的母猪增加O.5公斤,配种后降至2公斤。(3)防止咬斗,确保弱猪吃上食。2.配种(1)后备母猪的适宜配  相似文献   

8.
育成羊通常是指断奶后到第一次配种前的羊,通常是3 ~ 18月龄.这个时期的羊生长发育较快,需要的营养物质较高,具有较高的饲料转化率,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饲养管理才能够使得育成羊发挥其最佳生理性能.  相似文献   

9.
<正>育成牛即青年牛,是指断奶后到性成熟配种前的牛,在年龄上一般为7~18月龄,处于承上启下阶段,生产上,抓好育成牛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1育成牛的饲养1.1育成母牛的饲养1.1.1 7~12月龄一般要求育成母牛日增重控制在0.7~0.8kg左右。除给予优质的干草和青饲料外,还必须补充一些混合精料,精料比例约占饲料干物质总量的30~40%。每100kg体重参考喂量:青贮5~6kg、干草1.5kg、精料1.0kg。  相似文献   

10.
育成奶牛指的是从7月龄至配种前的母牛。为了方便饲养管理又分为小育成牛和大育成牛。小育成牛是指7~12月龄的母牛,此阶段是母牛性成熟时期,母牛的初情期发生在10~12月龄;大育成牛是指12~18月龄的母牛,此阶段是母牛体成熟时期,16~18月龄是母牛的初配期。育成牛阶段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育成奶牛的生长发育及其性成熟,培育出发育正常、健康体壮的  相似文献   

11.
正育成藏羊指羔羊从断奶后到第一次配种的公、母羊,多在2~18月龄,其特点是生长发育较快,营养物质需要量大,如果此期营养不良会显著影响其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个头小、体重轻、四肢高、胸窄、躯干浅的体型。一、育成藏羊的饲养1.育成母羊的饲养(1)2月龄。除了做好一般的日常管理外,要及时去势,定期驱虫,经去势的羊性情温顺,便于管理,容易育  相似文献   

12.
一、空怀母猪1.管理(1)后备母猪配种前10~14天饲喂妊娠料3~3.5公斤,配种后降至2公斤。(2)成年母猪短期优饲。断奶母猪日喂3公斤,过瘦的母猪增加0.5公斤,配种后降至2公斤。(3)防止咬斗,确保弱猪吃上食。  相似文献   

13.
提高奶牛的受胎率,降低空怀率,使母牛适时全配,全准,是提高奶牛生产的要措施之一。通常一个发育正常的奶牛个体,正常的繁殖状况是在16~18月龄发情并配种准胎、产犊后60天内发情、产犊间隔不超过13个月。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饲养管理、配种、分娩等环节操作不当,加上一些不利环境影响,致使奶牛育成期发育不正常,初配年龄延迟,发情不正常,产犊后不能在60天内发情,繁殖力得不到正常发挥。牛的繁殖能力,是指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牛多为单胎,大多数牛品种的双犊率小于1%,而具较高繁殖性能的品种可以接近3%。所以,牛群体的繁殖效率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育成牛指断乳后到产犊前的母牛。育成牛从6月龄到24月龄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阶段。搞好这一阶段的培育对奶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以后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关系极大。因此,育成牛的饲养管理必须按照其不同年龄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正> 1 繁殖型(犊牛生产型) 即以饲养母牛为主要生产手段,可繁殖母牛经配种、妊娠、分娩的过程生产犊牛,所产犊牛断奶、育成后,公牛出售给育肥场(户)、交易市场等,健康母牛转入基础母牛群。这种模式一般以高价出售育肥用架子牛和育成母牛为目的。在我市襄阳区古驿镇的西马村、枣阳  相似文献   

16.
1 日常工作 1.1 清理粪便和检查猪群 ①将可铲走的粪便铲走,其余扫入粪沟. ②检查复发情.在母猪的后面逐头检查,特别注意配种后18~24d和38~44d的母猪,并做必要的记录. ③检查患病、跛行、流产、子宫阴道炎和精神不振的.1.2 配种 ①每天先安排第一次配种的母猪试情或交配. ②对已配过种的母猪作第二、三次甚至第四次配种.后备母猪、复发情、棘手母猪每个发情期配3~4次,每天配1次,淘汰屡配不孕母猪. ③未发情的断奶母猪、怀孕阴性及计划配种的后备母猪用公猪刺激发情. ④填写公母猪配种记录,同时根据公母猪交配的稳定情况、交配时间的长短做"优、良、差"的三级评定. 1.3 调整猪群 将赶走猪的空栏重新调整,尽量将断奶母猪放在靠近公猪的单栏内饲养,加强断奶母猪的饲养管理,使其尽快恢复体况. 2 后备猪的饲养管理 (1)后备猪5~6月龄90kg经测定选留后,应加强运动,适当控料但以膘中等为限,日喂哺乳母猪料2kg左右.配种前2~3周(8月龄前后),添加饲喂量至2.2~2.5kg左右,作为催情补料,膘情控制在中等偏上,以提高母猪的排卵率和后来的窝产仔数.  相似文献   

17.
《饲料博览》2005,(4):52-52
在乳牛生产中,一般将青年母牛划分为发育牛(7-18月龄)和育成年(19~30月龄)。在此阶段内产犊后的母牛即为成年母牛。  相似文献   

18.
正断奶至第一次配种的母牛或做种之前的公牛统称为育成牛。一、育成母牛饲养管理1.育成母牛饲养青年母牛培育任务是保证其正常发育和适时配种,如果忽视育成母牛饲养和管理,就可能影响其生产性能的发挥。育成母牛生长发育快,6~10月龄是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但不同组织器官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据研究,牛骨骼的发育主要在7~8月龄,12月龄以后发育逐渐减慢,育成期母牛性器官发育很快,体躯则向高处急剧发展。育  相似文献   

19.
正1幼牛的消化生理特点幼牛是指犊牛(出生至6月龄哺乳期的小牛)和育成牛(犊牛断乳后至配种或初胎分娩前的牛,也有将12月龄至初胎产犊的牛称青年母牛),是牛群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幼牛阶段生长发育快,生理功能变化很大,如果饲养管理不良,生长发育受阻,成年后难以补偿,直接影响成年后的体型、健康及其生产性能。因此,在幼牛阶段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是提高牛群质量和生产性能的重要环节之一。犊牛出生后2~3周龄,是营养、环境变化最大的时  相似文献   

20.
苏太母猪具有 50% 的太湖猪血统,因此它继承了我国本地猪种性成熟早、发情明显的遗传特征,一般 6~ 7月龄即可达到完全性成熟,进行初配.   后备母猪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供给全面的必需的营养物质,在配种前一段时间内应提高饲养水平,实行短期优厚饲养,目的是为了提高头胎产崽数.具体做法是,后备母猪首次发情(不配)后至准备配种期间,提高饲养水平,在原日粮基础上每天增加 2.0~ 2.5公斤优质配合饲料,配种结束后立即降低饲养水平,否则会因血液中孕酮水平降低而导致胚胎死亡增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