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林分密度对尾巨桉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湘南低山丘岗区林分密度为600、900和1200株·hm^-2的7年生尾巨桉丰产示范林生物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3种密度林分平均总生物量达到了82.55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平均为79.22t·hm^-2,凋落物、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分别为2.48和0.85t·hm^-2.(2)3种林分密度依低到高其生物量分别为137.33、70.48和39.85t·hm^-2;年均净生产力相当高,分别达到了19.10、9.63和5.23t·hm^-2a-1,高于我国杉木中心产区杉木人工林的水平;不管何种密度的林分,单株、林分及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各组分生物量均存在W干〉W根〉W枝〉W皮〉W叶这样一条规律.(3)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最大,在68.17%以上;林分根系生物量占整个林分生物量比例为9.50%~10.13%,根系集中分布在第1层,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4)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有15种灌木植物,7种草本和蕨类植物,其密度较大,除个别绝对优势种特别明显并形成单优种群外,大多数种分布比较均匀.(5)600株·hm^-2的低密度林分结构合理,叶面积指数高,净生物产量也相当高,干材生物量比例高,可作为湘南低山丘岗区短周期纤维材林或矿柱材林或中小径级的民用材林培育的首选密度.  相似文献   

2.
以巨桉工业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换时间法”,研究一个轮伐期巨桉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结果表明,1~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为0.641~6.648t·hm^-2,不同年龄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1年为2.263±1.022t·hm^-2,2年为3.414±1.873t·hm^-2,3年为2.270±1.262t·hm^-2,4年为2.305±1.664t·hm^-2,5年为3.011±1.630t·hm^-2,6年为4.139±2.509t·hm^-2,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最大。枯落物凋落量在年龄序列中表现为“高一低一高”的趋势;1~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为0.101~0.637t·hm^-2,不同年龄巨桉细根碳储量1年为0.318±0.109t·hm^-2,2年为0.308±0.139t·hm^-2,3年为0j255±0.154t·hm^-2,4年为0.263±0.076t·hm^-2,5年为0.390±0.128t·hm^-2,6年为0.438±0.199t·hm^-2,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最大,3、4年生较小,这与细根生物量的年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嘉陵江上游严重退化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进行枯落物持水功能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枯落物储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12.85t·hm^-2)〉刺槐林(9.76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9.52t·hm^-2)〉青冈林(6.01t·hm^-2)〉湿地松纯林(3.76t·hm^-2)。持水能力的排列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33.60t·hm^-2)〉刺槐林(19.90t·hm^-2)〉刺槐-湿地松混交林(11.50t·hm^-2)〉青冈林(8.70t·hm^-2)〉湿地松纯林(3.70t·hm^-2)。虽林分不同,但其浸水实验中枯落物的持水过程均表现出相似的特性,即前期吸水量大(1h以前),并在较短时间内(2~4h)达到较稳定的状态,且与林分生物多样性关系不大。各林分地表枯落物对降水的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范围为283~2759t·km^-2,平均为1253.4t·km^-2,其有效拦蓄量的大小顺序为火烧迹地灌丛〉刺槐林〉刺槐-湿地松混交林〉青冈林〉湿地松纯林。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是评价森林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及室内烘干称重等方法,研究了苏木山林场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以及乔木层净生产力、碳储量积累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平均木的生物量分别为26.41 kg、32.70 kg、107.81 kg;林分生物量分别为43.66 t·hm^-2、79.88 t·hm^-2、125.83 t·hm^-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之和分别为1.44 t·hm^-2、1.19 t·hm^-2、0.95 t·hm^-2;乔木层净第一生产力分别为2.56 t·hm^-2·a^-1、3.07 t·hm^-2·a^-1、3.40 t·hm^-2·a^-1,碳储量分别为22.20 t·hm^-2、40.55 t·hm^-2、63.80 t·hm^-2。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碳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5.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该文以冰砬山3个年龄阶段的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收获法建立了生物量与胸径的相对生长方程,推算了各林龄的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12.09 t.hm^-2、224.92 t.hm^-2和276.18 t.hm^-2。蒙古栎林分配到其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根系生物量的比例从幼龄林的36%下降到28%。蒙古栎林乔木层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在中龄林达到最大12.13 t.hm^-2.a^-1,比幼龄林和近熟林分别高3.43 t.hm^-2.a^-1和1.42 t.hm^-2.a^-1。在所有不同年龄阶段,各器官的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比例平均为叶(45%)〉树干(30%)〉根(18%)〉枝(7%)。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主要植物生物量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河口主要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季节动态规律基本一致:4月下旬返青后,5月份植物体进行营养生长,生物量较小;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生物量逐渐增加,经过一段时间,而后因植株衰老、枯死体量增加,生物量又开始下降。植物体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咸草群落的总生物量的最大值分别为40.96、41.30和31.17 t·hm^-2。从主要植物群落的平均生物量来看,互花米草群落(34.04 t·hm^-2)〉芦苇群落(27.21 ·hm^-2)〉咸草群落(20.21 ·hm^-2)。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3年(2005.2007年)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千烟洲中亚热带人工林(QYF)和长自山温带混交林(CBF)的气体调节通量动态和气体调节价值累积过程。本文将气体调节服务区分为植被气体调节服务和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采用碳税法、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对气体调节服务价值化,研究表明气体调节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千烟洲人工林和长白山混交林植被的日均CO2吸收量分别为82.00kg·hm^-2·d和59.37kg·hm^-2·d,对应的O2通量分别为59.65kg·hm^-2·d和43.19kg·hm^-2·d。千烟洲人工林和长白山混交林的植被气体调节价值累积过程曲线均为S型,年均植被气体调节服务价值分别为14342.69元·hm^-2和10384.18元·hm^-2。就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而言,千烟洲人工林全年各月均表现为CO2的净吸收和O2的净释放,而长白山混交林则主要在5-9月表现为CO2的净吸收。千烟洲人工林的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价值累积过程曲线为S型,而长白山混交林则为单峰型。千烟洲人工林和长白山混交林的年均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价值分别为8470.52元·hm^-2和5091.98元·hm^-2。植被气体调节服务和净生态系统气体调节服务主要发生为5-10月。  相似文献   

8.
根据长江上游植被类型图面信息的筛选、集成和提取,并结合野外典型样地调查,将甘孜州地域划分出40个植被类型和14个景观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3.978~568.426t/hm^2,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42.375~262.324t/hm^2;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29.078~568.426t/hm^2;灌丛群落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3.978~72.369t/hm^2;草甸群落的平均生物量分布范围为:4.284~12.500t/hm^2。甘孜州各类自然植被库存的总生物量约为6.53×10^08t,该区域生物量的景观相应因子最主要的属于景观面积因子。  相似文献   

9.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18a、22a、38a等3个不同林龄的林分,每个林龄林分设置15块样地。通过样地调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林下植被层生物量、林分净生产力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8a、22a、38a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94.58t/hm2、101.19t/hm2、216.25t/hm2。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以干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51.36%以上;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层中凋落物层与灌木、草本层的生物量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华北落叶松森林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的净第一生产力、不同林龄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净生产力均较高,达到4.60t/(hm2·a)以上,其中干材的净生产力积累最快,为2.36~3.20t/(hm2·a)。  相似文献   

10.
以乌拉特荒漠草原区白刺属、锦鸡儿属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测定其生物量,研究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机理。结果表明:(1)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比锦鸡儿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高,而锦鸡儿属植物群落草本层生物量比白刺属植物群落的草本层生物量高,白刺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呈正相关,锦鸡儿属植物群落的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2)白刺属植物群落中小果白刺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性相关(P<0.05),唐古特白刺群落和大白刺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容重是影响锦鸡儿属植物群落草本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其中甘蒙锦鸡儿群落和柠条锦鸡儿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狭叶锦鸡儿群落草本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3)土壤的全氮和总磷含量对狭叶锦鸡儿植物群落内草本地下和总生物量具极显著相关性,土壤pH、土壤全氮和土壤总磷含量与唐古特白刺群落内草本地上生物量具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唐古特白刺群落内草本地上生物量具极显著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11.
12.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re two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determining ecosystem carbon pool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The biomass storage and NPP in desert shrubland of Artemisia ordosica on Ordo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ethod of harvesting standard size shrub in the growing season (June-October) of 2006.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of the same size shrub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p〉0.1), but annual biomass varied significantly (p〈 0.01). In the A. ordosica community, shrub biomass storage was 699.76-1246.40 g.m^-2 and annual aboveground NPP was 224.09 g-m^-2·a^-1. Moreover, shrub biomass and NPP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shrub dimensions (cover and height) and could be well predicted by shrub volume using power regression.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景观开发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晔  陈静 《林业资源管理》2007,(4):105-108,112
对喀斯特地区的环境治理和消除贫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旅游,特别是对环境负责的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喀斯特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2]。本文主要从喀斯特景观资源类型与评价、喀斯特景观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两大方面对我国喀斯特景观开发研究进行系统评述,为我国喀斯特景观开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results of EFIMOD simulations for black spruce (Picea mariana [Miller]) forests in Central Canada show that climate warming, fire, harvesting and insect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soil respiration (Rs),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 and pools of tree biomas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he effects of six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demonstrated similar increasing trends of NPP and stand productivity. The disturbances led to a strong decrease in NPP, stand productivity,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nitrogen (N) pools with an increase in CO2 emission to the atmosphere. However the accumulated NEP for 150 years under harvest and fire fluctuated around zero. It becames negative only at a more frequent disturbance regime with four forest fi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imulation.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disturbance regimes might substantially change the NPP as well as the C and N balance, resulting in major changes in the C pools of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under black spruce forests.  相似文献   

15.
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结合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估算榆林飞播林2010年7月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通过实测植被生物量,验证CASA模型在研究区的估算结果。结果表明:CASA模型适用于榆林飞播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CASA模型估算的不同地区NPP区别明显,榆林市横山县与榆阳区交界处的植被NPP值最高,其值介233.21~414.15gC/m2之间;榆林飞播林生态系统属于较低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沙柳的NPP水平最高,以柠条+沙柳+沙蒿为播种模式的人工林地生物量最高;除沙柳、花棒和沙蒿外,其他飞播植物生物量与含水量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飞播年代的同种植被生物量与含水量、土壤养分以及气候等因素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评价和估计生态系统的碳源或碳汇作用的关键因子,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判定生态系统碳汇和生态调节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为例,基于SuperMap IS.NET平台,选用SQLServer 2005数据库存储数据,使用C#为主体语言开发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NPP信息发布系统,初步实现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NPP时间曲线绘制以及简单的NPP值与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的数据分析,对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生物量以及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净初级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碳汇、生态系统调节过程的主要因子之一,对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的13个地区气象观测站1952-2012年的气象数据(包括平均降水量、平均温度、陆地表面所获得的净辐射量等)为数据源,以Miami、Thornthwaite、Chikugo和朱志辉4个模型分别计算黑龙江省植被初级生产力(NPP)值。同时,采用富客户端技术(RIA),构建黑龙江省植被NPP碳汇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地图基本操作功能、查询分析、统计分析、NPP值渲染和在线计算NPP值等功能,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可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种可视化、操作便利、直观反映结果和友好交互式的决策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物量与碳库、植被生产力和碳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介绍了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计算植被碳汇的常用方法,并分析了森林碳汇监测及林业碳汇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诊断与调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稀少、人地矛盾剧烈、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极大,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功能、遏制石漠化发展仍然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之一。众多学者采用林草植被恢复进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经过长期的生物学过程检验发现这些模式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的15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深入分析了各模式的特点和成效,并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诊断,发现主要存在结构缺失型、立地衰退型、低度适应型和产业脱节型4种缺陷类型;依据不同缺陷类型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需要突破异龄复层混交、地力改良、适应性修复和产业链延长等关键科技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对比其他森林生态系统,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具有较高的C含量和较低的N、P含量,植物生长一般会受到N、P的限制;凋落物和土壤N、P含量较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含量有很大差异;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的进行,土壤N含量和凋落物N、P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到植物个体差异、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系统总结了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概况、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因素及研究方向,并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从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