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关于桑树细菌性黑枯病——缩叶型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们在研究桑树细菌性黑枯病过程中,1978年又在苏、浙等省的桑园内发现呈缩叶症状的病害,並分离到一些性状极为近似的病原细菌。本试验对这类病原菌的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性状作了系统鉴定。此外,还对这类病原菌与桑细菌性黑枯病菌的抗原关系及两类细菌所致桑病症状的差异、消长规律等作了调查和分析。初步认为,这两类菌是Pseudomonas mori种中的不同菌系,所引起的病害应是桑细菌性黑枯病中的两种不同病型,凡表现黑枯症状的称黑枯型病,表现缩叶症状的称缩叶型病。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陕西省安康地区桑园春季发生的一种梢条和嫩芽枯萎病害的病原作了初步研究,从感病材料各典型病部分离得到桑Ⅰ号菌和桑Ⅱ号菌,经LOPAT部分项目测定及常规致病性测定,究明桑Ⅰ号菌(丁香假单胞杆菌)为该病害主要致病细菌,桑Ⅱ号菌(草生欧氏杆菌)可以引起感染,其症状不如Ⅰ号菌典型,但两菌混合接种有加重病情的现象,故与本病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咖啡酸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尤其是抑菌活性被应用于农作物病害防治。以天然咖啡酸为先导化合物合成8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采用平板扩散法测试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对桑疫病病原菌桑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咖啡酸、咖啡酸甲酯、咖啡酸乙酯、咖啡酸丙酯和咖啡酸异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CK)无抑制作用;而咖啡酸丁酯、咖啡酸戊酯、咖啡酸己酯和咖啡酸苯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与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丁酯、咖啡酸苯乙酯对桑丁香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1.0 cm。进一步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初筛有抑菌活性的4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对桑丁香假单胞菌的MIC_(50)值和MIC_(90)值,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咖啡酸戊酯、咖啡酸丁酯、咖啡酸苯乙酯、咖啡酸己酯。试验结果提示,初筛的4种咖啡酸酯类衍生物具有开发为桑疫病防治专用抑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桑疫病的病原是一种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其感染造成桑树幼枝断裂,但分解桑枝的机制尚未发现。以GenBank中同种的另一丁香假单胞菌的序列为参照,通过PCR法克隆了桑疫病病原细菌的糖基水解酶基因。该基因的读码框为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与已公布的丁香假单胞菌属细菌(pv.syringae B728 a)的纤维素酶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7%。对该肽段的序列进行分析,确定了保守位点和各个功能域的序列。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 a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酶活力为2.3×103U/L,说明该基因产物具有分解纤维素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桑树病原原核生物及其病害的研究进展(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2,38(1):152-164
侵染桑树的病原原核生物有细菌、菌原体、螺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由病原细菌引发的桑树细菌病害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极大。主要介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的病原细菌侵染桑树导致的桑疫病、桑青枯病、桑枝软腐病、桑枯萎病和桑叶斑病等重要桑树细菌病害,从病原及其侵染循环,桑树发病规律、发病症状,病害防治方法几个方面概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 桑青枯病是我省新发现的一种桑树严重病害,主要症状为失水萎蔫、枯死。该病病原细菌经华南农学院鉴定为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rum)。主要通过根部侵染,接种植株也能引起发病。关于病原细菌在桑植株体内侵染寄生情况,目前尚未见有报道,我们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病原细菌在植株体内侵染寄生情况,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甜樱桃细菌性果斑病为近年来发生在辽宁省大连地区樱桃上的一种新病害。经病原菌分离及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一种细菌,根据分离株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病原细菌初步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成团泛菌侵染引起的樱桃果斑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是我县桑树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我县各地不同程度都发生了此病,特别是长山河桑带和县蚕种场为害严重,不但影响当年的秋蚕生产,而且影响来年的春蚕生产和病害的再次侵染发生及扩展,给蚕桑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为此今年春季我县建立了桑细菌性黑枯病防治协作小组,对目前推广防治桑细菌性黑枯病常用药剂,采取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不同用药方法进行对比试验,把桑细菌性黑枯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新生犊牛肠炎病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饲养管理不当所致。2.受诸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茵、衣原体、魏氏梭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细菌的侵染。3.受细小病毒、腺病毒、疮疹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群的肠道病毒和萼状病毒、轮状病毒及冠状病  相似文献   

10.
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毛建萍  谭书生 《蚕业科学》1999,25(4):203-207
近年来发现桑细菌性疫病除黑枯型、缩叶型外 ,还有一种新的症状类型———断柄型。本文对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的血清学反应、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与以前发现的黑枯型菌、缩叶型菌作了比较试验。断柄型菌属桑疫病菌 (Pseudomonussyringaepv.mori)的同类菌 ;大多数菌株的血清学类型为Ⅴ型 ;最适生长温度 2 8~ 30℃。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在自然情况下于 4月上旬到 5月上旬发病 ,4月中下旬发生最多 ,表现为嫩叶叶柄的中间某点呈缢缩发黑 ,随后桑叶枯萎下垂并在叶柄缢缩处断裂脱落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2.
作者1995~1996年对征集到的20多种杀菌剂,对桑枝、芽枯萎细菌病病原细菌No:1、No:2号菌株,应用植物病原细菌室内药效测定常规方法——抑菌圈法进行筛选,最后得出硫酸链霉素、盐酸土霉素、代森铵、抗菌素402、新洁尔灭、波尔多液、甲醛共七种对供试菌株效力较强,其中硫酸链霉素、盐酸土霉素、代森铵、波尔多液、甲醛已在病区小区试验和大田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14.
张振粉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4,23(4):330-342
综述了国内外在苜蓿细菌性病害方面的研究概况。全世界现已报道9种苜蓿细菌性病害,它们是由8种细菌病原引起的,这些细菌分属于6个属。其中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引起的病害1种,即苜蓿细菌性萎蔫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i subsp. insidiosus);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病害有8种,即细菌性芽萎蔫病(Erwinia persicina),细菌性芽腐烂病(Erwinia chrysanthemi),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冠腐和根腐综合病(Pseudomonas viridiflava),细菌性叶斑病和细菌性猝倒病为同一病原(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alfalfae),细菌性茎疫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和矮化病(Xylella fastidiosa)。我国已报道危害较轻的细菌性叶斑病(X. campestris pv. alfalfae)和细菌性茎疫病(P. syringae pv. syringae)以及2012年新报道的细菌性芽萎蔫病(E. persicina)。本文归纳了苜蓿细菌性病害的种类及其特征;列举了病害的分布及其寄主范围;详述了它们的症状识别与病原表型特征;介绍了当前常见的苜蓿细菌病原鉴定方法,即形态、生理和生化表型特征鉴定,系统发育如16S rRNA序列分析以及自动化数值分析如Biolog自动鉴定系统。  相似文献   

15.
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及ERIC-PCR对从贵州修文贵长猕猴桃枝条、叶片、花蕾分离到的35株猕猴桃溃疡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所分离的病原菌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并运用ERIC-PCR分析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相似系数为0.808时,35株菌株分为4个类群,85.7%的菌株属于第一个类群,且菌株无明显的采集地、采集部位的聚类;表明修文猕猴桃溃疡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此研究为溃疡病的检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Medicago satial L.‘Gannong No.3’)为材料,设计了210,263,315,368,420 万株·hm-2的5个种植密度,在种植第二年第一茬的分枝期、现蕾期和初花期留茬5cm刈割,刈割部分从下到上以植株枝条第3茎节及以下作为下层,第4茎节至第6茎节作为中层,以第7茎节及以上作为上层,研究不同密度对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群落空间各层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同一生育时期各层叶片C、N、P含量均下降,而叶片C∶N和C∶P则升高,分枝期和现蕾期的叶片C含量及初花期的叶片P含量对密度处理较为敏感;随着紫花苜蓿生育期的推进,相同密度下紫花苜蓿各层叶片C、N、P含量均减小,而C∶N和C∶P则增大;同一生育时期相同种植密度下,叶片C、N、P含量及N∶P的大小顺序为上层 > 中层 > 下层,C∶N和C∶P为下层 > 中层 > 上层。分枝期和现蕾期平均叶片N∶P均处于11~12之间,这2个时期紫花苜蓿受N限制;初花期N∶P为11.63~14.48,紫花苜蓿受N、P共同限制。紫花苜蓿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68 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得到的红皮红肉型火龙果自然成熟果实的种子为外植体,进行改良的组织快繁实验,筛选适宜的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并对组培苗进行了移栽。结果显示,萌芽诱导培养1/2MS NAA0.3 mg/L。实生苗增殖培养MS 6-BA5.0 mg/L NAA0.3 mg/L,增殖系数可达,且芽生长势强,质量好。子叶二次萌芽培养1/2MS 6-BA1.5 mg/L,生根培养1/2MS NAA0.3mg/L IBA0.3 mg/L,生根率达95%。炼苗后7天的幼苗移栽至处理好的苗床上,20天后成活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8.
Cattle that had recovered from clinical oak bud toxicosis (as assessed by normal BUN and serum creatinine values and good appetite) performed better than did clinically normal herdmates when weight gain and feed efficiency were compared. Both groups had a rate of weight gain (oak bud-exposed cattle, 1.76 kg/steer/d; control cattle, 1.57 kg/steer/d) that exceeded the feedlot mean value (approximately 1.4 kg/d) for cattle (of similar starting weight and diet) that had zeranol impla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less than 0.005) for both groups. The difference in weight gain performance of oak bud-exposed cattle, compared with control cattle, was not highly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improved feed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P less than 0.05)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s (2.57 kg of feed/kg of weight gain vs 3 kg of feed/kg of weight gain). On the basis of accepted criteria (increased rate of weight gain and efficiency of feed conversion), the group of oak bud-exposed cattle of this study had compensatory weight gain. Thus, cattle with good evidence of clinical recovery from oak bud toxicosis can be expected to perform in the feedlot at least as well as cattle not exposed to oak bud toxicosis, and may have compensatory weight g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