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某养殖户饲养的70多只雏嘉积鸭出现以咳嗽、张口喘气、迅速消瘦、突然窒息死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鸭发病日龄在7~30日龄之间,发病率为10%~15%,其致死率达65%以上。发生本病后的鸭群个体生长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2.
1997年4月以来,我县香泉、张集、历阳、姥桥、西埠、沈巷及周边地区的鸭群中先后流行着一种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发生纤维素性渗出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鸭群一旦感染此病,其群体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达46.3%和43.8%,给养鸭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现根据临床实践,将此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情况及发病特点  通过对就诊病鸭的调查,发现1~8周龄的鸭易感,其中以2~5周龄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最小发病日龄为12日龄,最大的为35日龄。在…  相似文献   

3.
取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鸭肝脏制成1:1匀浆,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和11日龄鸭胚,鸡、鸭胚均于接种后24~36小时全部死亡,取鸡胚尿囊膜制成1:2匀浆接种11日龄鸭胚,鸭胚于接种后64小时死亡,取鸡胚尿囊液回归4日龄雏鸭进行人工发病雏鸭于24~96小时全部死亡;用已知抗鸭肝病毒卵黄液对发病鸭群紧急被动免疫注射,病鸭群于注射后3天全面停止死亡,取鸡、鸭胚尿囊液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免疫后21天的鸡卵黄经3倍稀释,1ml可抵抗10~(-2)0.5ml鸡胚尿囊液对2日龄樱桃谷鸭的致病性,获100%保护,而对照鸭的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66.7%,从而确诊某鸭群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用鸭肝病毒无需灭活制成油乳剂免疫产蛋鸡以制取抗鸭肝病毒鸡源性卵黄抗体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肇东县养鸭场于1973年4月建场,1974年后每年4~5月份在雏鸭群中都发生因两腿瘫痪而死亡的病例,后来确诊为白肌病。为了进一步探讨雏鸭白肌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现将本病流行病学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参考。一、流行病学特点7~35日龄雏鸭易发生本病,并能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成鸭仅表现为生产性能下降,如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等降低。而不同日龄雏鸭的发病率也不一致,其中以20~25日龄雏鸭的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总数的56.6%。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该场历年均于4~5月发生雏鸭白肌病。这时当地  相似文献   

5.
(一)发病情况2010年12月20日上午,河北省河间市某养殖户饲养4000只樱桃谷商品鸭,在鸭6日龄时,鸭群表现采食量减少,整个鸭群只有1%~2%采食,绝大部分表现为羽毛蓬松,精神沉郁,鸭只出现大量不明原因死亡,1天死亡100  相似文献   

6.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是肉鸭养殖业中的主要疾病,发病鸭群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病程也较短,发病率最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周龄内和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7.
2016年11月,龙海市某金定鸭场189日龄、近7 000羽的初产金定鸭群精神状态良好、食欲饮水正常、未见患鸭和死亡鸭、持续低产蛋率(产蛋率60%~63%),经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合鸭群疫苗免疫和饲养管理情况,确定该初产金定鸭群持续低产蛋率主要与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病有关。对发病鸭群紧急免疫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近1个月后其产蛋率有较明显上升到近81%。对同场新进的22日龄金定鸭群免疫接种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于90日龄再免疫接种1次。按此方案,该蛋鸭场后续各批金定鸭群均未发生类似疫情。  相似文献   

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鸭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7周龄雏鸭,尤其多见于10~30日龄雏鸭,成年鸭较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阴冷潮湿季节多发;在新疫区传播蔓延快,且发病率和病死率高。鸭群拥挤、饲养管理不当以及鸭舍  相似文献   

9.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各种日龄鸭的急性败血性细菌病,以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腹膜炎为主要特征。近年来,我省鸭群中鸭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较高,据我们对20个养鸭场的流行病学调查,15个养鸭场存在该病,发病率3%~27%,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为了摸清我省鸭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广东省惠州市某鸭场饲养的60日龄青年麻鸭群发病,发病率高达80%,病死率为3%~4%。发病鸭群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发热、软脚、排黄绿色粪便,后期消瘦,部分鸭表现神经症状。经实验室确诊,引起该场鸭群发病的病原为禽坦布苏病毒,本文就该起病例的诊断作详细报告,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各种日龄鸭的急性败血性细菌病,以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腹膜炎为主要特征。近年来,我省鸭群中鸭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较高,据我们对20个养鸭场的流行病学调查,15个养鸭场存在该病,发病率3%~27%,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由于大肠杆  相似文献   

12.
正鸭球虫病在鸭群中经常发生,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20%~70%不等,得过该病耐过的鸭一般生长缓慢,耗费饲料与人工,给养鸭场或养鸭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流行病学鸭是鸭球虫的唯一天然宿主,宿主特异性较强。同时,各阶段的鸭均对球虫易感,但成年鸭发病、死亡率明显低于雏鸭。一般而言,12日龄鸭可发病死亡,4周龄感染率可高达100%,但几乎不发病。而鸭的品种和球虫病发生存在关系,据聂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霍乱都是鸭的常见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 ,鸭霍乱则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中既可以单独发生 ,又常见混合感染。1 发病情况2 0 0 0年 4月 ,潍坊某鸭场鸭大批发病 ,发病鸭日龄在 6 0日龄以上 ,多数在 6 0~ 70日龄之间。经调查本病传播较快 ,鸭群中几只鸭子发病后 ,不断出现新的病例。鸭舍地面潮湿 ,有刺鼻气味。在投放抗生素后病情有所好转。本病的发病率在 6 %~1 0 % ,致死率在 6 0 %左右。2 临床症状病鸭早期眼和鼻有较多分泌物 ,轻度咳嗽和打喷嚏 ;排绿色稀粪 ;部分鸭出现脱肛…  相似文献   

14.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一般10~40日龄发病,但以15~30日龄发病最多,发病率为30%~95%,病死率30%左右,最高可达80%,病后康复鸭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为特征。1病原鸭肝炎病毒(DHV)。2流行特点该病毒主要侵害出壳2~3天到3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以上,7~21日龄死亡率达50%左右。4~6周龄  相似文献   

16.
我县某养鸭专业户饲喂的雏鸭群中暴发一种以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初步确定为鸭病毒性肝炎,现将经过综述报告如下。一、发病和流行简况:该专业户6月3日从滨海县通榆炕坊购回当地麻鸭4500羽,其中40%为嘌蛋,60%为三日前已出壳之雏鸭,4日运至本县,当夜开食,7日即发现有二只雏鸭突然发病死亡并逐日增加,7日龄和12日龄分别出现两个死亡高峰,各死亡120羽和150羽,6月17日后发病及死亡大为减少,20日后基本停止,总共死亡雏鸭约700羽,发病率约50%,死亡率约14%,附近水域饲喂的成鸭及鹅均未见发病。二、临床症状:病鸭初见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翅下垂,离群、呆立、闭眼、不愿行走,偶有下痢;病鸭在鸭群中被裹胁行走  相似文献   

17.
我区养殖户李某于2006年7月4日购进鸭雏800只,40日龄前采食正常,长势良好,当饲养到8月15日时,鸭群中出现以腹泻,排出暗红色粪便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并出现相继死亡现象,共发病380只,发病率为47.5%,死亡162只,死亡率42.6%.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发病日龄为1~3周龄,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主要特征为肝肿大、表面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出现神经症状。近几年来,该病在长泰县发病率不断升高,养殖户发现鸭群感染该病后来不及治疗就已经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我区养殖户李某于2006年7月4日购进鸭雏800只,40日龄前采食正常,长势良好,当饲养到8月15日时,鸭群中出现以腹泻,排出暗红色粪便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并出现相继死亡现象,共发病380只,发病率为47.5%,死亡162只,死亡率42.6%。后经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雏鸭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经用药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一周后病鸭全部治愈,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1病原鸭肝炎病毒(DHV)。2流行特点主要是出壳后2~3天到3周龄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以上,7~21日龄死亡率50%左右。4~6周龄也有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