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一个地区耕作制度的形成,是当地农民群众根据本身条件长期和自然作斗争的结果。有着它的历史与区域特点。不能凭主观愿望轻易变更,否则牵一发而动全局,造成不良后果。但是耕作制度并非永远一成不变,而随社会制度和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更,以适应新的条件,不然就会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芜湖地区农作物生产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种植一季中稻为主的耕作制度,原因何在?当前应该注意那些问题?作者以管见所及,作如下申述。  相似文献   

2.
<正>再生稻是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使之发苗成穗,再收一季稻谷的作物。再生稻生产具有时间短、投资投劳少、经济效益高、米质优、口感比头季稻更好等优点。目前,富顺县再生稻总产量已超过6万吨,中稻—再生稻生产已成为富顺县的一种比较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属浅丘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7万亩左右,再生稻有收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2013年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0.1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3.
我县水稻以种植一季杂交中稻为主。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调优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公司大力引进优质中稻新组合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我县推广的杂交中稻品种。近年来,全县种植优质杂交中稻逐年增加,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优质中稻品种栽培技术经验和做法,就如何使优质杂交中稻既保优又高产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再生稻是构成我镇粮食总产量不可缺少的一季作物,已成为我镇重要的耕作制度。现在杂交中稻常年蓄留再生稻面积20 000亩左右(全镇种植水稻面积24 000亩),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4%,收获总产量4 200t,已占中稻产量的42%。如2012年在我镇韩嘴村五组的科技示范基点上推广应用该技术,种植了杂交中稻135亩,100%蓄留再生稻,经调查测产统计,亩产100kg以下的面积8亩,占总面积的5.9%;亩产  相似文献   

5.
"中稻+再生稻"种一季收两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中稻种植要在适宜区域选择生育期适合的品种,同时做好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再生稻要重点做好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文章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张家界市在"中稻+再生稻"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在全市适宜地区推广"中稻+再生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再生稻是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使之发苗成穗,再收一季稻谷的作物。再生稻生产具有时间短、投资投劳少、经济效益高、米质优、口感比头季稻更好等优点。目前富顺县再生稻总产量已超过6万吨。中稻-再生稻生产已成为富顺县的一种比较稳固的稻田耕作制度。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属浅丘地区,常年种植水稻面积47万亩左右,再生稻有收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2013年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0.16万  相似文献   

7.
针对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种植水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在进行品比试验的基础上,筛选适宜当地作再生稻栽培的高产品种“Ⅱ优3301”.总结了Ⅱ优3301作“早播中稻-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皖稻125系安微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选育出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在历年的省区试、生产试验和试种示范中,表现出早熟、高产、适应性强等突出优点,适宜在长江流域稻作带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在桃源县进行的中日合作水稻研究试验,自1980年开始以来,前后经过了五年的时间。这一研究试验,无论是在调整山区稻田耕作制度,还是在发展中稻生产和研究中稻栽培技术,以及在优质米品种推广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超级稻不同播期对头季稻及再生稻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和农田资源,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对头季稻及再生稻的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季中稻区种植超级稻中浙优1号蓄留再生稻播种期在3月19日-4月8日均能保障头季稻于8月20日前成熟收割,再生稻于11月上旬黄熟,但以3月19日左右播种的产量最高,两造产量达14197.5kg/ha,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四川的蔬菜栽培系统——以2个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胜利村和西北村的;竞菜生产系统进行了定量描述,胜利村和西北村位于中国四川彭州市郊区,在该区域种植了种类繁多的蔬菜品种,其中最重要的足大蒜和莴笋。描述了区域土壤和气候特点,并详细介绍了该区域主要蔬菜种植系统和栽培技术。冬季是蔬菜栽培的最重要季节,大多数蔬菜采用移栽技术并与水稻连作,只有少部分耕地用于连续的蔬菜栽培。阐述了蔬菜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要提高该区:战的蔬菜生产水平必须加强蔬菜新品种研究、推广现代育苗技术、发展反季节栽培和提高病虫害控制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秆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3)推广杂交水稻及稀播、少本插等配套栽培技术;4)总结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及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5)开展吨粮田工程的农业技术及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研究立足水稻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调节水稻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产.而高产必须正确处理产量因素关系,群体个体关系,生理生态关系以及技术措施的关系.促进水稻生产,改革技术主要抓3条措施:1)改革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2)推广合理密植,协调苗、株、穗粒;3)改进施肥方法,注意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3.
微喷灌技术在露地蔬菜集约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喷灌技术是提高农业灌溉效果,科学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技术措施.研发先进、实用、高效的微喷节水灌溉技术,形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商品率,增强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蔬菜产业优化升级并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经过对蔬菜作物采取不同形式微喷灌溉方式完成多因子供给水、肥、药的试验研究,结合自然气候特点和蔬菜集约化生产的特殊性,集成整合贵阳地区露地蔬菜高架式自动化微喷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实地调查采样和测试分析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和相关分析模型筛选建立区域绿色蔬菜地适宜性评价主导因子体系,借助GIS和动态聚类分析模型评价区域耕地绿色蔬菜生产的适宜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评价结果表明,坡度、质地、耕层厚度、灌溉条件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20个因子可作为区域绿色蔬菜地适宜性评价的主导因子。同安区适宜发展绿色蔬菜生产的耕地面积6403.98hm2,占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总面积的66.44%,主要分布于莲花、五显、汀溪和新民镇,合计占全区绿色蔬菜地总面积的80.24%,全区绿色蔬菜地的总体质量不高,中度和一般适宜的二、三等地面积合计占全区绿色蔬菜地总面积的70.01%。  相似文献   

15.
在惠阳区菜场对上海青(青梗菜)开展了黄板和昆虫信息素复合技术诱虫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板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诱捕效果,每块黄板诱捕成虫分别为1643.12 036.1头,黄板加信息素诱虫量比单独使用黄板增加23.6%,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小菜蛾、蚜虫、烟粉虱、潜叶蝇等;使用黄板加信息素可减少农药使用4次,降低生产成本92.44元,蔬菜种植利润增加288.28元。利用黄板及黄板加信息素对叶菜类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可减少农药污染,提高蔬菜品质,提高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风险条件下的农户种植制度的选择与调整行为,揭示农户多元化种植制度调整的合理性,从而为指导农户进行种植制度的选择与调整提供依据.利用对北京市蔬菜种植户抽样调查所获得的截面数据,采用MOTAD模型实证分析了蔬菜种植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在风险条件下种植制度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北京市蔬菜种植户在生产中主要面临价格风险,而且在风险条件下,农户会对其蔬菜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本研究结合效用最大化条件,测算出了适合于当地农户的蔬菜种植制度,即农户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可以利用0.41 hm2的土地进行多元化的蔬菜种植,并达到预期收益.根据实地调研显示,北京市蔬菜种植户户均耕地面积达0.74 hm2,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地的生产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杂交水稻Ⅱ优1273的特征特性、头季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收割留茬和再生季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稻田耕作系统的效益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而成,对它的正确评价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对稻田不同冬种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各冬种复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依次为处理C(油菜/花生-稻)、处理E(蔬菜/花生‖玉米-稻)、处理B(绿肥-稻-稻)、处理D(马铃薯/玉米‖大豆-稻)、处理A(冬闲-稻-稻);2013年则综合效益指数大小依次表现为处理D(蔬菜/花生‖玉米-稻)处理B(油菜/花生-稻)处理E(绿肥-稻-稻)处理C(马铃薯/玉米‖大豆-稻)处理A(冬闲-稻-稻)。综合两年的结果来看,"油菜/花生-晚稻"和"蔬菜/花生‖玉米-稻"是综合效益较好的两个模式。虽然"蔬菜/花生‖玉米-稻"经济效益较好,但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蔬菜种植又需要肥沃的土壤,因此此种模式适合在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推广应用;"油菜/花生-晚稻"模式中,油菜秸秆中富含氮、磷、钾等成分,其秸秆就地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和农田系统,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早稻改种花生,花生比水稻更具价格优势,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花生后种植水稻在兼顾经济收益的前提下保证农民的粮食需求,该模式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晚稻生长时长,花生品种应尽量选择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