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中原文物》编辑部张锴生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处不可否认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食用最久的一种,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持...  相似文献   

2.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江苏邗江县政法委员会孙声如一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幅员辽阔,水稻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稻作起源与栽培稻起源是相互依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两者部分重迭,但研究的视角、方法(手段),理论和侧重点明显不同。栽培稻起源研究无论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多年生野生稻,还是主张栽培...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任重,马绍林,任尔平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本文第一作者曾在《淮河下游流域史前农业探述》[1]一文中提出:江淮稻作起源于当地,没有接受长江下游河姆渡稻作的传播。但作为一种探讨性学术观点比较笼统,有必要再作较深层次的探述。我国稻作起...  相似文献   

5.
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乃至亚洲稻作起源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农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迄今仅在我国大陆召开的以稻作起源传播为主题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达三次。作为一位农史和林业史研究的爱好者,有幸参加过两届分别于南昌和株洲召开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亲耳聆听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关于稻作起源传播的精辟见解,仔细拜读了他们有关此一论题的诸多匠心之作,再把中、日两国学者多年倡导的有关亚洲“照叶树林文化”作为理论观照,不揣冒味,试图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稻作起源传播的历史问题及其研究方法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以此就教于农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我国稻作起源的各类探索与思考(摘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稻作起源的各类探索与思考(摘要)湖南金竹山电厂匡达人一我国稻作起源的各类探索研究我国稻作起源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丰硕成果,虽然有的尚不能成为定论,其探索的多类途径,毕竟丰富了稻作起源研究:归纳起来有十四类之多。一、起自距今约800...  相似文献   

7.
关于稻作起源与传播的思考浙江衢州市徐云峰目前,有关中国稻作起源说,不下十一种之多[1],可谓百花开放。一、关于最早年代的探讨1996年3月3日,《中国文物报》以显赫地位,报导湖南道县寿雁镇白石寨哈蟆洞、又称玉蟾洞,出土1万众年前古稻谷。曾有文章认为上...  相似文献   

8.
日本六兴出版社将出版《中国的稻作起源》论文集。该书由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和日本东海大学渡部武副教授担任主编,收有中国学者的论文七篇。其中有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游修龄:《太湖地区稻  相似文献   

9.
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中国的稻作起源》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稻作起源问题,在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农业考古学所要解决的极为重大的课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日本,也有很多学者关心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少的有关论著。1986年11月我应日本考古界的邀请访问东京、大阪、奈良、福冈、京都等地方,不管是在做完学术报告之后的提问,或是座谈会上的交谈,日本朋友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中国水稻起源和东传日本的路线及时间等问题。看来,中国的稻作起源已成为中日两国考古学界和农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让日本学术界对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稻作起源的成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渡部武先生建议将中国学  相似文献   

10.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厦门大学历史系吴诗池关于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原与发展问题,是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农学界、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乏真知卓识。本文拟在各学科专家、学者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就稻作的考古发现、稻...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的起源南京大学历史系张之恒农业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根本标志,而稻作的起源则是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及研究成果,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驯化阶段、诞生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前有一个“孕育期”,即与陶器制作、文字发明、天文历法、车辆制造等等中国古典科学技术一样,都先有“孕育期”,摸索前进;稻作农业,从采集食用开始,到移植成功为止,是“孕育期”;再从移植成功开始,到广泛推广,是稻作农业“诞生期”.《仙人洞》下层的采食野生稻,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孕育期”;《玉蟾岩》的移植成功,呈现大籽粒稻谷,有成熟的栽培工艺经验,是中国稻作农业“诞生期”.从此以后逐步推广,中国才成了稻作农业国家.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的古代农业与稻作文化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海州地区的地方史志中 ,关于连云港的古代农作有些重要的载述 ,指称云台山沿海地区的稻作年有两熟 ;类有三种。且品质优良 ,曾经作为给皇家的贡品。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 ,田野工作中的大量发现又涉及这一地区农作尤其是稻作的起源。我们从 1979年开始搜集地方农史资料 ,并就稻作起源问题与被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的南亚、云南等地相比勘 ,于 1983年在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编的《农业考古》上提出中国大陆沿海山地是稻作起源地 ,而云台山的诸项特征及考古遗存最为引人注目。在 1985年又应邀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墟…  相似文献   

14.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一)中国稻作农业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印度说、东南亚说、华南说和云南说。现在主张前两种说法的人少了,而主张后一种说法的人逐渐增多。不过所有这些说法都没有充分考虑大量史前栽培稻遗存的证据,而要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是不能不考虑这些证据的。几年以前,我曾对当时已知的30多处史前栽培稻遗存的年代、分布、种属进行了分析,对它们同我国历史上记载的野生稻与现今生存的野生稻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提出长江下游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国栽培稻起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孙传清河南文物考古所张居中稻种起源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未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中国是种稻最早的国家之一[1.2],悠久且丰富的种稻历史记载,广泛分布的野生稻[3],大量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尤其是七...  相似文献   

16.
论稻作的起源和东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稻作的起源和东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志敏一、引言以亚洲为中心的稻作农业,有着广泛的地理分布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稻作的起源及其传播径路,自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研究往往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因...  相似文献   

17.
朝鲜半岛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朝鲜半岛稻作农业起源的学术争论本世纪六十年代,学术界最早出现了对朝鲜半岛弥生时代稻作文化的系统的讨论,尤其是对水稻的传播路线问题提出二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北方说,主张稻米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过程和路线,是从中国华中地区经华北地区向朝鲜半岛传播然后又传入日本列岛的;其二是直接说,主张稻米是从华中地区直接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是时,能直接表明朝鲜半岛稻作农业的考古实例仅见金海会岘里贝塚遗址出土的炭化米之例,故要深入探索朝鲜半岛的稻作农业的起源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仅就这一有限材料,除上述两说外,也有学者提出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稻作起源看长江流域稻文化新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中国稻种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在亚洲是栽培稻最大的发源地之一,具有自然与人文的悠久历史,水稻文化不仅贯穿长江流域文化而且大东亚历史文明的全过程。水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华南农业大学向安强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与传播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此已毫无疑义。长江中游成为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热点地区,始自本世纪80年代末期湘鄂两省彭头山、城背溪稻作文化的发现。当时,笔者首倡中国稻作最先起源于长江中...  相似文献   

20.
惠富平 《农业考古》2005,43(1):60-63,72
中国是亚洲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农业历史研究的热点。确定中国的稻作起源地,是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基本内容,有关探讨已持续了半个世纪。早期稻作遗存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手段的更新,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甚至修正以前的说法,其间提出多种起源假说。这里就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探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