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酸值稻米油因AV较高而颜色加深,常规脱色工艺脱色效果不佳。本文以脱胶、碱炼后的稻米油为原料,以草酸和白土、活性炭复合脱色剂为试剂,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对稻米油进行脱色正交试验,研究了高酸值稻米油草酸辅助复合脱色剂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肇立春 《农业机械》2011,(26):44-45
稻米油是一宗脂肪酸组成合理、营养价值很高的油脂。但由于解脂酶的存在使多数稻米油具有较高的酸值,从而使稻米油脱色困难。本文研究了脱胶工段的草酸与磷酸脱胶工艺条件与工艺效果,对比得到较好质量的脱胶油,为脱色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磁化水是一种被磁场磁化了的水。本试验是对这种磁化水用于大豆油脱胶工序的研究。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磁化水添加量为油质量8%、脱胶时间30min、脱胶温度75℃和搅拌速度70r/min,在此条件下,得到脱胶油的磷含量为16.9mg/kg。同时,采用磁化水脱胶比普通水脱胶可提高中性油含量,脱胶油精炼率可提高0.65%~0.70%。  相似文献   

4.
对冷榨胡萝卜籽油酸法脱胶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柠檬酸作为脱胶用酸。分析酸的添加量、水的添加量、脱胶温度及脱胶时间这4个试验因素对冷榨胡萝卜籽油酸法脱胶率的影响,以及两两试验因素间对其脱胶率的影响。经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影响酸法脱胶率的顺序为水的添加量>酸的添加量>脱胶温度>脱胶时间。当柠檬酸的添加量0.25%、水的添加量3%、脱胶温度59 ℃、脱胶时间29 min时,脱胶率最高,此时冷榨胡萝卜籽油的酸法脱胶率为70.20%,与模型预测值70.98%接近,表明此工艺较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现有的脱胶技术,采用一种自制可拆卸的脱胶膜反应器,进行脱胶试验。该方法是在实验室小试基础上进行试验,通过搅拌桨对油脂进行搅拌,使其与磷脂酶膜进行充分的接触,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脱胶的时间、温度和搅拌速度进行试验,并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4h、脱胶温度40℃、搅拌速度45r/min、固定酶量25mg/kg、加水量2mL/100g油和pH值5.0,该设备与传统的酶法脱胶工艺相比,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化脱胶法对黄瓜籽浸出毛油进行精炼,通过钼蓝比色法测定脱胶前后油中总磷脂含量,比较脱胶效果。分别考察温度、加水量和搅拌方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得最佳脱胶条件:低温30℃,先快搅20min,加35℃软水3W(总磷脂含量3倍),柠檬酸0.1%(W/W),后慢搅20min,脱胶后总磷脂含量达0.23%(W/W)。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水化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低温压榨法制备的光皮树果实油进行脱胶工艺参数优化。在加水量25mL/50g油、温度90℃和水化时间20min时,其油脂中胶质的脱除效率可达83.66%。  相似文献   

8.
为更准确地反映磷脂酶在催化大豆油脱胶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将磷脂酶催化底物所产生的电子转移过程转换为电流输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固定化磷脂酶作为生物元件,采集58℃下磷脂酶催化大豆油脱胶试验反应过程的电流变化,4h后测定脱胶油中的磷含量为3.69mg/kg,脱胶效果较好,验证了电流变化过程与催化反应过程的吻合程度。证明通过检测反应过程的电流变化可判断酶催化底物反应的程度,为实现计算机连续在线检测控制反应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高酸值浸出米糠毛油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脱蜡、脱胶、脱酸和脱色,研究高酸值米糠油色泽与精炼工艺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脱胶阶段高温90~100℃、时间58 min,获得的油脂色泽较好;脱酸阶段高温淡碱工艺获得的油脂色泽较浅;吸附脱色阶段在时间为120~130 min、温度为90~100℃、吸附剂用量为油量的4%时,油脂色泽较浅。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在用内燃机油酸值的认识仍存有一种偏见,总认为酸值是金属腐蚀的主要因素,酸值越大对金属腐蚀越强。目前,在内燃机油都加有抗腐蚀添加剂的情况下,酸值与腐蚀性二者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试验,对内燃机油酸值进行具体的分析。酸值指中和1克油样中全部酸性组分所需KOH  相似文献   

11.
油脂精炼车间废水主要来源于碱炼水洗废水,碱炼水洗废水经处理后,在脱胶、溶碱、配碱、冲洗离心机方面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蜕胶油含磷量及采用本工艺生产的一级油符合国家标准,而用于溶碱、配碱与使用软化水效果无差别,冲洗离心机也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建议对现行稻米油国家标准(GB19112-2003)进行必要的修改,主要包括放宽对稻米原油酸值的要求,将现行标准规定的≤4(KOH)/(mg/g)放宽到≤30~35(KOH)/(mg/g),减少成品稻米油等级,可将现行的4个等级减少到2个,去除现行标准中对一级成品稻米油不必要的过高要求,增加对成品稻米油含蜡量的要求,以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稻米油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潲水油的快速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领  李维  龚廷茹  刘源  唐楷 《农业机械》2011,(26):51-53
本文研究了国标法测定潲水油脂酸值时存在辣椒红素难以判断滴定终点的问题。在优化试验条件下,于潲水油中加入适量中性饱和食盐水,改酚酞为溴甲酚绿为指示剂,尝试用硅胶板法进行鉴别操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滴定终点,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化磷脂酶A1的固定化条件及固定化后的磷脂酶A1用于大豆油脱胶。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酶添加量、钙离子浓度、戊二醛浓度和固定化时间等因素对磷脂酶A1固定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2.0%、酶添加量1.0mL、钙离子浓度0.2mol/L、戊二醛浓度0.4%和固定化时间5h时,固定化效果较好。脱胶过程中分别以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反应起始pH值为单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当酶添加量0.10g/kg油、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8℃和起始pH值5.8时磷含量降至最低约为9.87mg/kg,此时大豆油脱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米糠油精炼过程中谷维素的损失,利用磷酸和草酸辅助水化脱胶,再联合碱炼脱酸、蒸馏脱酸两段脱酸工艺对米糠油进行脱酸。以谷维素含量、米糠油脱酸率和精炼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米糠油碱炼脱酸最佳条件为碱炼温度50℃、碱炼时间22.5 min、碱液浓度22°Be′;蒸馏脱酸最佳条件为真空度98 kPa、蒸馏温度225℃、蒸馏时间80 min。此条件下米糠油脱酸后的酸价为0.50 mg KOH/g,谷维素含量为2.06%。  相似文献   

16.
苎麻的厌氧微生物脱胶条件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苎麻生物脱胶方法—厌氧微生物法。研究发现厌氧菌株脱胶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35℃,最适pH为7 0;细菌浓度为3×109个·ml-1以上时,脱胶时间在3天以内;在回调苎麻脱胶菌液pH条件下,菌液的重复使用次数为2~4次。通过联合脱胶试验,原麻经碱煮后敲麻再进行生物发酵,脱胶效果较好,残胶率达3 45%;碱煮时间6小时的比4小时好;碱浓度7 5g·L-1与10g·L-1的处理效果则差异不大;先生物处理后化学处理与先化学处理后生物处理相比,前者有更好的效果,处理3天,残胶率为2 53%。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光皮树油在磷酸-乙醇作用下的脱胶、脱酸效果,酸值由23.18(KOH)/(mg/g)降到0.35(KOH)/(mg/g),磷脂含量由0.110%降至0.012%。在自制的K2CO3负载于ZrO2固体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单因素分析,精炼的光皮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为:n(甲醇):n(光皮树油)=6: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min,催化剂加入量为5%。红外光谱分析证明,光皮树油与甲醇发生了酯交换反应,所得产物为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热解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制备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备了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并在柴油机台架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用生物油是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对玉米秸秆粉进行热解试验获得的.将生物油与0号柴油以及适量的乳化剂混合,通过均质机均质,得到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在ZS1110型柴油机台架上进行两种不同配比的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的发动机台架试验,得出了柴油机燃用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和纯柴油的负荷特性和排放特性曲线,并且对乳化燃料和纯柴油的油耗率和有效热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油体积分数为15%的生物油/柴油乳化燃料较纯柴油有明显的节油效果,最大节油率可达10%;NO、CO的排放也优于纯柴油的排放.  相似文献   

19.
刘露  田华  段愿  佘隽  陈涛  何东平 《农业机械》2013,(11):42-46
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磷脂酶C,用卵黄琼脂法和NPPC法对PLC的活性进行检测,测得PLC粗酶酶活为337U/mg。PLC用于菜籽油脱胶的试验,其结果:加酶量为0.05%、温度60℃、pH值7和时间220min,脱胶油脂的最低磷残留量为4.3mg/kg。  相似文献   

20.
高油大豆-晋大70是一种含油量较高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高达22.06%,是用于榨油加工的大豆品种。太原市小店区农作物品种试验站通过2年的引种试验,试验面积13.4hm^2,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