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名茶“石台银剑”王果开,方间平,张启利(石台县农牧渔业局245100)(池州行署农业局247100)安徽省石台县为了把茶叶生产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创名牌、争效益”的方面来,于横渡乡建立了石台县茶叶实验场,场内茶园面积200余亩,为了在全县推广名优茶生产...  相似文献   

2.
十万亩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技术王长青,宋秋奎,张启利(安徽省池州行署科委)(安徽省池州行署农业局)池州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辖贵池市、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管理处。茶业是池州地区的传统产业,也是农业的支柱产业,茶叶收入占山区农民收...  相似文献   

3.
池州香茗──贵池翠微卢秉文(贵池市农业局247100)贵池翠微茶,以其优美的外形,“花香花味”的独特风格,长期保持省级名茶声誉。该茶外形挺直扁略圆,色泽绿润毫显,有花香花味,汤色绿亮明净,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匀嫩.多年来,贵池翠微一直是池州生产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4.
六月上旬,在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新名茶评展会上,经过鉴评,安徽的“天柱剑毫”、“黄花云尖”、“岳西翠兰”被评定为部级名茶,“泾县物尖”被评定为部级优质茶。这四种茶品质优异,各具特色,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名茶的概念和命名名茶的概念很明确,就是在国内外有名气的茶叶。名茶的命名一般就产地、名山名水、生态环境、节令、茶叶品质特点等结合在一起而成。如“洞庭碧螺春”名茶,传说由乾隆皇帝赐名,其中“洞庭”为太湖的洞庭山,“碧”是茶汤的颜色,“螺”是茶叶的形状,而“春”是该茶生产的节令;再如“君山银针”名茶,其中“君山”为洞庭湖的君山,“银”是嫩毫色泽,“针”是该茶的外形;“秦  相似文献   

6.
江平 《茶业通报》1995,17(4):1-2
池州茶业发展战略刍议江平(池州地区茶业经济技术研究中心)茶叶是池州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是开发性农业的重点,是出口创汇的拳头商品。所以,池州行署十分重视茶业的发展,集注着茶业深层开发和综合发展之战略。一、池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程中华 《茶业通报》2003,25(1):37-37
天柱剑毫系特种绿茶,产于安徽省潜山县,1985年被评为部级名茶,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1999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名茶”称号,天柱剑毫以其“扁、平、挺、直、白毫显露”的精美外形和“滋味醇厚回甜,花香清雅持久,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的独特内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几年来,天柱剑毫产区不断扩大,产量不断上升,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成本高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和难以标准化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  相似文献   

8.
吴新民 《茶业通报》2004,26(4):169-170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自古以来池州就是我国重要茶叶生产区,“九华毛峰”、“黄山毛峰”、“祁红三大名茶因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而享誉国内外。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20000hm2,年产干茶7000余t。然而,池州茶园有近60%分布在山区,经济落后,劳动力资源匮乏,茶叶生产加工粗放,茶园“树老、株稀地散、产量低、茶叶品种单一”是池州茶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当今茶叶市场处在供大于求,茶叶生产力水平低下,茶农进城打工,更造成池州茶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危机。实施集约化有机茶叶生产已被证明是提升茶叶价值,提高茶农经济收益,振兴茶业的有…  相似文献   

9.
钱叶启 《茶业通报》2013,(3):132-133
池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山区,毗邻长江南岸,辖有一区三县(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管理处)。全市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面积达57.14%,湿地面积占26%,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0.
在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和中国茶叶学会共同召开的南京全国名茶展评会上,我省近几年新创的黄花云尖、天柱剑毫,岳西翠兰评为全国名茶,泾县特尖被评力优质茶。这次会议是近几年来,随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茶优质茶市场紧俏的情况下,为了搞好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名优特产品生产的发展,适应市场需要召开的,参加展评的茶样,是十六个省、市经过县、地、省层层筛选的。送全国共七十六个,反复评定出全国部级名茶十一个,安徽占三个,部级优质茶十六个,安徽占一个。  相似文献   

11.
程中华 《茶业通报》2002,24(4):42-43
潜山县是山区县,山场面积约86666.7hm2,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里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087h,年降雨量1379mm,海拔高度多数在300m~600m之间,最高天柱峰为1485m,这里土壤多为沙质壤土,pH值在4.5~6.5之间,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另外,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天柱山座落在这群山之中,中国名茶“天柱剑毫”,地方优质茶“天柱弦月”也产于此地。名山与名茶给潜山人民带来了巨大收益。目前,该县山区拥有茶园3000hm2,随…  相似文献   

12.
徐善真  方惠 《茶业通报》1995,17(4):33-33
新名茶“旌德魁针”徐善真,方惠,郭晓宁(旌德县茶叶公司)“旌德魁针”茶产于安徽省南部山区旌德县境内,是近年创制的名茶新秀。在1995年6月“安徽省第四届名茶评比会”上“旌德魁针”茶以其独特的外形风格、优异的品质特征被评为安徽省级名茶。并获第二届中国农...  相似文献   

13.
钱子华 《茶业通报》2006,28(2):93-93
江淮自古产茶。到唐代,本区茶叶除自饮外,还大量销往不产茶的北方。据唐人《封氏闻见录》载,当时京都长安,茶市繁荣,“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连,所在山积,色额颇多”。明清时,这里已是名茶荟萃,为全国重要贡茶产区。《中国名茶志》(2000年版)载,明清时期,潜山闵山茶、太湖南阳谷尖等,都享有很高声誉。然而,这里提到的“闵山”,究竟在哪里?当时的“闵山茶”,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近来,笔者在工作之余,就上述问题作了一点粗略考证。1闵山在哪里《中国名茶志》“天柱剑毫”条,援引康熙二十二年(1683)《安庆府志》:“茶。六邑俱有,以桐之龙山,…  相似文献   

14.
汪飞 《茶业通报》1999,21(3):10-10
池州地区系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现有茶园面积16100hm2,茶叶产量6100t,其中出口红茶3200t,茶叶产值1.2亿元。区内96个乡镇就有63个乡镇产茶,152万人口中就有50多万人在做茶叶事,吃茶叶饭。所以说,茶业是池州地区农业的基础产业,是生态经济示范区中的支柱产业。几年来,池州茶业在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根据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规划和实施《中国廿一世纪议程》地方试点计划,我们把茶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领域。1 加强生态茶业行业管理池州地委行署对茶业十分重视,在全省…  相似文献   

15.
四川云阳县种茶历史悠久,茶叶是云阳县农业十大项目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名茶将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了抓市场机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将我县名茶参与市场竞争。1989年万县地区农业局与云阳县农业局共同研讨论证,采取国家扶持5万元,恢复和扩大云阳县相思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方润平 《茶业通报》2004,26(4):173-174
石台县为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变化和消费者对茶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充分发挥本县自然环境优势,打生态牌、走绿色路,通过政策、资金、科技引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全方位抓好茶叶无公害生产和经营,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本文旨在根据石台实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安县小麦高产攻关效益显著李晏波,冯道友(贵州省正安县农技站)(贵州省农业厅)在遵义地委、行署的统一安排下,1991年秋,,正安县在安场镇实施小麦高产技术攻关,计划三年,每年面积2万亩。三年来在地区农委、农业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  相似文献   

18.
秦爱国 《茶业通报》1995,17(1):38-39
“仙寓”系列名优茶采制技术要点秦爱国(石台县委政研室)为了充分发挥山区茶叶资源的经济价值.石台县从1992年春茶开始.在安农大及茶叶系的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指导下,选点珂田仙寓山茶厂进行名优茶开发。三年来共开发"仙寓香芽"、"仙寓雾毫"、"仙寓云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种业》2007,(10):73-73
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办.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天津市原种场承办的“2007年抗虫三系杂交棉银棉2号展示示范现场会”于8月28日上午在天津原种场举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廖琴处长、农业部科教司石燕泉副司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副院长、天津市农业局王家武副局长、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林敏所长等领导及近百位经销商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李槐松 《茶业通报》1996,18(3):15-16
九华山区茶树种质资源及名茶开发研究李槐松(青阳县农业局242800)本文从九华地方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入手,探讨其历史、特征特性及和九华山之名茶的内在关系并施以技术手段进行研制开发向高产优质转化。一、九华山区茶树种质资源九华山区茶园多分布于500—8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