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纹东方,俗称河豚,经济价值较高,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新品种,目前其集约化养殖技术已成熟。众所周知,在对河豚稚鱼进行集约化养殖之前,必须经过一个驯化转食的过程,使河豚由原先摄食枝角类等生物饵料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才便于大规模养殖。但在驯化转食过程中,若方法不当,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还会导致河豚个体大小参差不齐,发生同类相残现象,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目前,我们已探索出有效的驯食方法,驯食成功率均达到或接近100%,驯食期间的成活率为98%以上。本文根据近几年的生产过程,对河豚的驯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驯食方法改变肉食性鱼类的食性是其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但目前对鱼类食性驯化的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甚少。为了获得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食性驯化相关基因和标记, 本研究以 1 月龄大口黑鲈“优鲈 3 号”为研究对象, 对驯化其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后的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 共获得 51255 万条高质量 clean reads, 注释到 27930 个基因, 易驯食组和不易驯食组脑和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 362 和 3389 个, 其中参与调控食性驯化的基因 64 个, 如周期蛋白(period, PERs)、视紫红质 (rhodopsin, RHO)、视黄醇脱氢酶(retinol dehydrogenase, RDHs)、角鲨烯单加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 SQLE)、 胆汁酸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 BSEP)、瘦素(leptin, LEP)等主要分布在昼夜节律、光传导、视黄醇代谢、类固醇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和 PI3K-AKT 信号通路中, 这些通路在环境适应、视觉系统、消化代谢、食欲控制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不易驯食组和易驯食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 21465 个 SNP 标记, 进一步采用 SNaPshot 技术对其中 14 个 SNP 标记在易驯食和不易驯食群体中进行验证并与驯食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显示仅 RDH12 基因中的 chr15-A+8322808G 位点与驯食性状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 其 AA 基因型为易驯食个体的优势基因型。本研究分别获得了与大口黑鲈驯食性状相关基因 64 个和 SNP 标记 1 个, 为分子标记辅助大口黑鲈食性驯化遗传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和标记。  相似文献   

3.
徐乐宗 《齐鲁渔业》2003,20(12):42-45
5 转口期饲养管理 在自然状态下,史氏鲟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并不吃人工配合饲料,但从商业养殖的角度,要大规模地进行人工养殖,依靠天然饵料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必须进行史氏鲟的食性转变,使其经过驯化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4.
结池中混养泥鳅,已为广大养鳝户所接受并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笔者发现养鳝在驯食人工饲料时不宜混养泥鳅,原因有三点:一、黄鳝、泥鳅的食性不同。黄鳝属偏肉食性鱼类,且喜食活饵;而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成鳅主要摄食植物性饲料。在一般的养殖时期混养的泥鳅可食黄鳝剩下的残饵和淤泥中的腐殖质,可起到防止水质变坏的作用。可是在黄鳝驯食的特殊时期混养泥鳅只能带来弊端,使驯食的时间延长或失败。因为两者食性不同,对人工饲料的接受能力也就不同。人工饲料中混有一定比例的植物性饲料,泥鳅几乎不需经过驯食就可适应,黄鳝则需…  相似文献   

5.
匙吻鲟人工驯食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环境下,匙吻鲟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人工养殖情况下,经过7~10天的驯化,可以转食浮性的人工配合饲料。匙吻鲟目前工厂化养殖中采用卤虫、轮虫或小型的枝角类开口,长到3~4厘米转食水蚯蚓,当长到6~10厘米时就可以采用浮性的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驯食。采用活饵养殖匙吻鲟不仅会增加成本和劳动强度,而且也难以做到饵料的长期供应,所以从商业化和规模化养殖的角度来看,必须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因此匙吻鲟从天然饵料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驯化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可以说人工饲料的驯食是匙吻鲟养殖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最核心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斑鳢(C.maculata)在广东养殖规模不断发展,苗种由香港直接购进或由香港购回亲鱼繁育。乌鳢(C.argus)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工养殖也日益广泛。斑鳢香港养殖品系较广东野生品系容易驯食人工饲料,一般在全长4-6cm前进行食性驯化。何林等(1993)研究发现人工繁育的乌鳢鱼苗在全长24mm后驯食人工配合饵料效果良好。目前,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实用配合饲料养鳢是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名贵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简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梁旭方 《淡水渔业》1998,28(6):42-44
鳢、黄鳝、胡子鲶、大口鲶、长吻鱼危等名贵肉食性鱼类的集约化养殖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其鲜活饲料供应困难,而人工饲料的使用尚不普遍,故严重制约了其养殖规模的发展及饲养成本的降低。本文仅就所收集到的资料,对国内外有关其食性驯化和饲料营养研究的进展情况作简要...  相似文献   

8.
七星鲈为广温、广盐近海洋线海中的下层鱼类,适宜在成淡水中养殖。该鱼肉嫩味美,有“淡水石斑”之称。市场价格高、销路好,经济效益显著。此鱼类为强肉食性,为了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养殖,避免投喂冰鲜、活鱼而导致养殖水环境污染,根据省科技厅的试验项目安排,我们对七星鲈的食性从摄食鲜活鱼人工驯化至摄食膨化浮性饲料并养至商品鱼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以能实现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9.
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因它们的摄食量大 ,并具有相互残食的习性 ,特别是在投饵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常发生相互撕咬 ,最后导致体弱幼小者被体强或体大者所吞食 ,造成成活率低 ,直接影响养殖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现将肉食性鱼类的驯食技巧介绍如下 ,以供养殖者参考。1驯食需从苗种开始鱼类属卵生 ,苗种阶段其食性较杂 ,当自身的卵黄被完全吸收后 ,便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随着生长发育 ,个体不断增大 ,消化器官和机能的逐渐完善 ,所食饵料开始偏向为单一性。因此 ,抓住苗种阶段食性较杂这个有利时机 ,驯食就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0.
暗纹东方鲀稚鱼的驯化转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州 《淡水渔业》2003,33(1):33-35
对暗纹东方鱼屯稚鱼驯化转食使之摄食配合饲料是开展暗纹东方鱼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必须解决的问题。 1996~ 1999年 ,作者在生产中多次对 2~ 4cm的暗纹东方鱼屯稚鱼进行驯化转食 ,转食成功率接近或达到10 0 % ,转食成活率 98%以上。本篇对暗纹东方鱼屯稚鱼驯食条件、适宜规格、饵料的选择、适当的驯食进程及管理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美蛙的天然食性是吃活饵,但人工规模养殖,难以采集到大批量活饵,因此,美蛙蝌蚪变态为幼蛙后,必须驯养其摄食膨化颗粒饲料,并尽量缩短驯食期。据我地经验,驯食应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将变态蛙撵上食台,二是驯养其摄食人工饲料。基本操作方法如下: 1.科学修建幼蛙驯食池。长方形池为好,长宽比2—3:1。面积为10平方米至15平方米,泥底。池埂为水泥抹面的硬埂,或为拌有5%生石  相似文献   

12.
鱼类养殖,实质上是鱼类摄取食物,经过新陈代谢,把饲料转变为鱼产品的过程。因此,饲料是养鱼的物质基础之一,如何取得大量饲料是养鱼的技术关键。一、饲料与配方大口黑鲈是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摄食浮游动物,此阶段结束后,鱼种直至成鱼在野生状态的大自然中,它摄食某些较大的水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过驯饵,它可以摄食人工投喂的动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综合国内外的生产和科研结果,大口黑鲈的饲料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3.
周日东 《内陆水产》2006,31(5):50-51
黄鳝属肉食性鱼类.在发展黄鳝养殖业的过程中。遇到两大问题,一是苗种问题,二是饲料问题。黄鳝从自然状态下摄食鲜活动物饵料到人工养殖摄取配合饲料必需经过驯食.黄鳝配合饲料加工操作工艺和产品选型必须符合这一基本特点。笔者分析了天然水域黄鳝食物构成,在成功驯化黄鳝摄取配合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配合饲料的加工工艺及投喂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2005年0.4hm^2试验池(土池)黄鳝成鱼单产186kg/667m^2,获利3500元以上.投喂黄鳝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的饲料系数为1.8。  相似文献   

14.
鳜是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喜食活鱼饵,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因此限制了其规模化养殖。为解决这一难题,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立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据报道人工投喂配合饲料有些地方已获成功,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按其驯食技术进行驯化都未成功。为此我们改变思路从生鲜鱼饵料入手进行研究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杨州 《淡水渔业》2003,33(1):33-35
对暗纹东方(鱼屯)稚鱼驯化转食使之摄食配合饲料是开展暗纹东方(鱼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必须解决的问题.1996~1999年,作者在生产中多次对2~4cm的暗纹东方(鱼屯)稚鱼进行驯化转食,转食成功率接近或达到100%,转食成活率98%以上.本篇对暗纹东方(鱼屯)稚鱼驯食条件、适宜规格、饵料的选择、适当的驯食进程及管理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喷水法驯食幼蛙效果好经过变态后发育而成的幼蛙嗜食动物性活饵,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牛蛙的条件下,如果单纯投喂活饵,不但饵源有限,而且费工时、成本高。所以,如何驯化幼蛙摄食人工饵料成为众多养蛙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依据牛蛙摄食特性,通过实践,摸索出喷水驯食...  相似文献   

17.
鳜鱼是终身食活鱼虾的狭食性鱼类,目前尚无法使它主动摄食配合饲料,这不仅成为大规模养殖鳜鱼的首要难关,而且使鳜鱼营养生理的研究难以进行。 在测定鳟鱼饲料消化率时,为了精确控制饲料摄入量,减少损耗,国外学者曾采用过强制填喂饲料的方法。但国内在鱼类或其他动物的营养研究中,尚未见采用这种方法的报道。为了研制食性特殊、价  相似文献   

18.
长江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灯光诱鱼协同缓沉饲料驯食过渡至浮性颗粒饲料投喂的方法,高密度驯养长江刀鲚(Coilia nasus)鱼种,建立了8~10 cm刀鲚鱼种转食浮性颗粒饲料的人工饲养技术,为刀鲚的集约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经16 d的驯食,刀鲚在投饵后1 h之内吃完饲料,驯食期间刀鲚平均成活率为75.05%。闪光诱鱼比常光诱鱼更利于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先期对浮性颗粒饲料处理成缓沉投饲驯食并逐步过渡至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的操作能让刀鲚鱼种在短期内(16 d)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  相似文献   

19.
我国黑尾近红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et Wu)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自然状态下,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小型鱼类、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属温和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通过驯食能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20.
丁(Tinca tmca)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属,广泛分布于欧洲内陆河流、湖泊,在我国分布于新疆。丁是近年来新兴的名优养殖鱼类,因其肉质好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前景看好。近两年,黑龙江省也开始丁养殖试验,养殖效果良好。1丁生物学特性丁够背部淡黄色或黑褐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丁属杂食性鱼类,可食水底腐败的有机物,鱼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人工养殖可投喂配合饲料,丁易驯化,可驯食配合颗粒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