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在北方地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1发病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  相似文献   

2.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的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以后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  相似文献   

3.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发生的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的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以后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三分之一,植株细弱,整个植株变成黄绿色,根系发育不健康。部分的病苗在插秧前后就死亡。  相似文献   

4.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又称公稻子、土壤病、白秆病、望水白等,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5.
水稻恶苗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菌徒长,比健康苗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相似文献   

6.
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一、水稻恶苗病恶苗病又称公稻子,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产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增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  相似文献   

8.
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关键措施.恶苗病俗称徒长病,其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  相似文献   

9.
水稻恶苗病俗名徒长病。公稻子等。该病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该病经过种子消毒及采用无病种子可基本控制危害,但个别品种或不经种子消毒,育苗期间温度高时发病较重。1症状识别此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相似文献   

10.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秧,该病在水稻的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均可发生。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的病原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通过种子带菌传染。携带大量病菌的种子发病比较重,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幼苗很快死亡。发病比较轻的种子发芽后幼苗徒长,比普通植株高出1/3,全株细长,呈黄绿色,并且根系生长发育也受阻,部分病苗在插秧前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1症状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恶苗病在北方地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1.侵染循环途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一般病株中菌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16,(2)
正早稻秧苗水育改旱育后,发生了一些有别于水秧的新病害,育秧期间对这些病害正确识别,及时对症防治很重要。1.恶苗病恶苗病以徒长型为多见,一般在秧苗2.5叶后,气温达30℃左右时病苗迅速长高,可比正常苗高出三分之一以上,假茎和叶片细长,苗色淡黄、根数少,严重时发生死苗。往往是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旱育秧比水育秧发病普遍。水育秧改旱育秧后,该病迅速上升为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恶苗病由串珠镰孢菌引起,以种子带病为主,在浸种催芽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在北方地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1.发病条件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增加种子受伤几率,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  相似文献   

15.
正水稻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田间管理不善或者气候等原因造成。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来改善,农药作辅助。侵染性病害是通过菌丝或者菌核孢子感染,可以通过使用杀菌农药来改善,管理做辅助。1.水稻恶苗病1.1发病症状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  相似文献   

16.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在北方地区时有发生,由于推广药剂浸种措施,病害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再加上有的稻区采取的浸种措施不当,使恶苗病的病情有所加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搞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田间管理不善或者气候等原因造成。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来改善,农药作辅助。侵染性病害是通过菌丝或者菌核孢子感染,可以通过使用杀菌农药来改善,管理做辅助。一、水稻恶苗病1.发病特点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  相似文献   

18.
<正>水稻生理性病害是由于田间管理不善或者气候等原因造成。可以通过田间管理来改善,农药作辅助。侵染性病害是通过菌丝或者菌核孢子感染,可以通过使用杀菌农药来改善,管理做辅助。一、水稻恶苗病1.发病特点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  相似文献   

19.
<正>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全国南北稻区都有发生。一、发病条件病菌主要在种子及带病稻草上越冬。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蔓延,引起苗枯;以后在病株和枯死株  相似文献   

20.
水稻恶苗病又称为水稻徒长病,俗称"标茅"、"禾公",是常见的水稻病害,水稻的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在苗期和成株期都会发病,造成大田死苗,对水稻危害极其严重,为了摸清恶苗病的发生规律,有效加以防治,现就恶苗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