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刀鱼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仁术 《水利渔业》2005,25(2):33-33,37
总结了长江刀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现状,并就如何保护这一水产资源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对合理利用资源,避免其重蹈鲥鱼、河豚等名贵水产资源濒临灭绝的覆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日益减少的长江刀鱼资源,本文开展了长江刀鱼在千岛湖的网箱驯养试验。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利用长江南通段捕捞的刀鱼苗种分两个批次运输至千岛湖进行驯养。至2013年9月,经过两年的养殖驯化,第一批刀鱼平均体长28.8 cm、平均体重74.5 g,成活7500尾,成活率35.30%;第二批刀鱼平均体长20.9 cm、平均体重21.4 g,成活9500尾,成活率68.10%。同时,在刀鱼捕捞、运输、转运、投饵、驯化和日常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试验结果表明,长江刀鱼通过转运在内陆大水面进行网箱养殖具有可行性。这为日后开展刀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暗纹东方鲀俗称河豚,它与长江刀鱼、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营养价值较高,自古以来素有拼死吃河豚之说.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酷捕滥渔,资源急剧下降,人工养殖河豚又成了新的特种养殖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长江刀鱼池塘驯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刀鲚(Coilia ectenes)俗称刀鱼,也叫长颌鲚,属鲱形目,鳀科,鲚属,是一种中小型名贵经济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通江水域,是长江三鲜(鲥鱼、河豚、刀鱼)之首,为典型的长江名贵鱼类,由于群体数量下降,现已成为稀有水产品。2005年开始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如皋市水产站、渔政站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长江如皋段刀鱼鱼场优势,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与上海市嘉定区水产站联手开展拯救长江刀鱼行动,合作进行长江刀鱼的种质保护与人工驯养研究,实现刀鱼的人工养殖,以便有效修复资源。从7月23日开始至目前,在长江如皋段已捕获5cm~10cm的刀鱼12000多尾,当天运输至上海试验基地,成活率达90%以上,成功解决了长江刀鱼运输问题,为研究驯养长江刀鱼、进行人工培育繁殖养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6.
《科学养鱼》2015,(1):48-49
<正>日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对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泰州市秋雪湖渔业有限公司、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的2012年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重大项目"长江刀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编号:DZ2012-1)进行了验收。项目系统研究了长江刀鱼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首次发现短颌刀鲚在长江中存在江海洄游的习性;通过人工驯养、亲本培育等系列研究,阐明了刀鱼性腺发育规律,超低温冷冻保存刀鱼精子59份;建立了刀鱼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其受精率达  相似文献   

7.
暗纹东方鲀驯化养殖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豚为鲀科鱼类的俗称,暗纹东方鲀(Takif uguobscurus)则为河豚中的一种,属东方鲀属。 河豚的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虽知其体内含毒,但仍食者甚多,故有拼死吃河豚之说。我国河豚种类多,资源丰富。但自60年代以来,江河湖库修建了大量闸坝,隔断了河豚的洄游通道,加之主产地长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造成资源量锐减。尽管其售价高达每公斤千元左右,但仍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8.
正鲥鱼肉细脂厚,味极腴美。中国鲥鱼,与刀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但目前,在中国野生鲥鱼已经绝迹。为此,原分布于北美洲东西沿岸的河流和海洋中的美国鲥鱼就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受欢迎的养殖品种。番禺区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从2015年开始,进行美国鲥鱼示范性养殖,《海洋与渔业》记者近日  相似文献   

9.
欲要一解馋瘾,唯有拼命一试。集至毒和极鲜两味于一体,与鲥鱼、刀鱼合称"长江三鲜"的河豚,让人又爱又恨,却又欲罢不能。记者17日从梅江区水产部门获悉,"冒死吃河豚"  相似文献   

10.
长江刀鱼的天然繁殖与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刀鱼,学名为长颌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其肉质细嫩、鲜美,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经济鱼类。为保护增殖资源,促使长江名特优水产品增产,作者把亲自参加调查和观察的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一、天然繁殖1、繁殖群体长江刀鱼是江海洄游鱼类,每年春季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于是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