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调整农、林、牧结构,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干旱、半干旱低山丘陵区农业走出低谷,摆脱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敖包流域水土资源评价,系统环境辨识与诊断,明确系统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确立了系统优化方案,为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容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决定区域人口经济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制定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以湖北省陆水流域为例,从水环境与水资源两个维度综合分析该流域人口经济承载力;利用湖泊均匀混合模型和河流一维模型计算了陆水流域的水环境容量,测算了2015年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承载力。探讨了低速、中速和高速经济增长三种情形下2020年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并与2015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水环境与水资源依然存在承载空间,在2020年不同经济增长情形下,NH+4-N和TP将是制约流域人口经济规模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基于此,需减少人为污染、治理天然污染和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来有效控制污染,以期实现陆水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过程的梳理,根据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灌溉农业发展的特征,将该开发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逐水安居阶段(西汉之前)、初步开发利用阶段(西汉-元代)、迅猛发展期(明清时期)和全面开发利用时期(1949-2000年)。通过对比分析黑河流域农业经济政策的演进、灌渠分布、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溉用水量的变化,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波动性、层积性发展的特征。最后结合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指出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为流域的创新管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干旱地区的流域规划与绿洲建设——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不同地段自然环境和生态经济特征的地域分异特点入手,以石羊河流域为例,探讨干旱地区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与方法、流域不同地段生态经济区及农业生态地域类型的协调发展与绿洲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渭河流域陕西段近50年生态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其中下游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开发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增大,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灾害频繁发生。通过对该流域各地理要素近50年的分析比较得出,该流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河道淤积、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碱化、洪涝灾害突出等。同时各生态问题之间有相互关联性、积累性等特点。该流域的经济发展应从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从公众意识、水利建设、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入手,根据该流域资源特点发展流域经济,使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1~2004年的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中的用水数据,采用信息熵描述用水结构的演变,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用水结构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用水结构特点是以农业用水为主,工业、生活及生态用水比例小;1991年以来总用水量变化不明显,农业用水比例降低,工业、生活用水比例相应增加;用水结构信息熵结果表明:金昌市的用水结构信息熵显著增加,而武威市和全流域的未来趋势不明显;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社会经济因子是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石羊河流域应继续加大用水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关井压田和节水技术的推广降低农业用水比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对农业环境地质状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环境地质系统的特点,从农业发展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本区农业发展对环境地质系统状态的影响方式和具体表现,总结了该系统状态变化的基本历史规律,对本区各类农业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机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正确认识和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黑河流域农业用水比重大的特点,从农业资源利用、用水协调性、用水效率及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用水健康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农业用水健康性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黑河流域11个县1999、2006、2020年,3个水平年不同来水频率(50%、75%、95%)实际和拟定共计10个农业用水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各水平年拟定方案健康等级均高于实际农业用水方案,流域农业用水随时间1999—2006—2020年趋于健康发展,反映了各评价指标的贡献率和方向性,农业健康用水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评价结果与区域近年来的农业用水发展情况相符,符合干旱地区水资源匮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和得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区域规划和治理方向,应用数学中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问题,区域发展目标以及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提出流域内各生态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方向,为在该流域合理利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挖掘农业增产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辽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往将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都是将它作为一个固定值,文中将生态环境状况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相结合,根据辽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及低温期长的特点,用修正的Tennant法计算了辽河流域的生态条件分别为"一般"和"好"时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并将此作为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上限与下限,用倒扣法计算出相应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  相似文献   

12.
文中应用2000~2011年期间的MODIS NDVI数据对比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植被覆盖的时间变化以及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植被覆盖状况均较好,其中辽东半岛植被覆盖相对更好;2000~2011年间两个半岛NDV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山东半岛的上升趋势更明显。两半岛NDVI的全局Moran's I分别为0.896和0.778,均表现为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植被覆盖均呈空间集聚状态,且山东半岛植被覆盖的集聚特征更突出。局部空间自相关上,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辽东半岛千山山脉以东和辽河流域的ND-VI表现为高-高自相关,这些区域植被覆盖较好;而山东半岛西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以及莱州湾,辽东半岛千山山脉以西和半岛南端大连市的NDVI呈低值区集聚状态,植被覆盖较差。总的来说,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植被覆盖的空间聚集规律和关联模式,从而为认识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以及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十多年来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所获得的效益,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特别强调了必须继续大办水利;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以及通过合理用水,有利于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水利建设要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并指出了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如河套平原、西辽河流域、嫩江右岸地区等。  相似文献   

14.
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地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喀纳斯是以喀纳斯冰川堰塞湖为代表的冰川地貌类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典型,保存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大类,是全球中低海拔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貌保存完好的典型走廊之一,以喀纳期湖和月亮湾、神仙湾、卧龙湾等为代表,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具有很高的地学意义,目前已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时期,人类通过土地利用的方式对黄土高原施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貌演变与土壤侵蚀的方式与过程,以致带来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同时,水土流失又限制了人类对土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环境的压力,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清代米脂县东沟河"水冲"现象是在当地居民长期从事土地利用所引发的一种自然现象,伴随着当地居民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强,"水冲"现象出现的频率加强,同时,当地居民出于保护农田、维护城池的目的,对东沟河进行不断的整饬。在此过程中,其修建时间、维修动机以及施工力度都处于逐渐加强的趋势,甚至咸丰年间的连续两次修渠行为被视为重大转折时期。这一明显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过程中"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加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小麦黑胚病种子带菌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检测表明京双16、聊89-1、聊89-2、聊91-1、聊91B18-27-1及鲁麦12 6个小麦品种(品系)的黑胚病病粒率为7.6%~45.7%,病情指数为3.2%~13.5%,以聊89-1最轻,鲁麦12最重。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6个品种(品系)的黑胚种子和健康胚种子进行了比较观察,证实了黑胚种子胚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的存在,此外,亦观察到了黑胚种子寄藏有类似于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等真菌的菌体。  相似文献   

17.
Fluorescent dye was applied concurrently with triclopyr in two 6.5-ha treatment plots in Lake Minnetonka, MN for data collection to support full aquatic registration of this herbicide. The herbicide and dye mixture was applied by airboat to Phelps Bay with weighted, trailing hoses to maximiz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se materials in the water column. A surface application was made to the Carsons Bay plot to attain theoretical triclopyr and dye concentrations of 2500 and 10 micrograms litre-1, respectively.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at various times following application showed very little movement of the herbicide and dye out of the Carsons Bay plot. Triclopyr residues moved to a greater extent out of the Phelps Bay plot. The dye was easily tracked in real-time using field fluorometers, which allowed new sampling stations to be established to monitor this movement. Dye concentration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to herbicide concentrations (r2 = 0.97 in both plots) but were less predictive of the triclopyr metabolite 3,5,6-trichloropyridinol (TCP; r2 = 0.82 in Phelps and r2 = 0.73 in Carsons), probably due to its differential metabolism and degradation. The inert dye can be used to compare the dissipation of herbicide residues by dilution versus microbial or other breakdown processes. Vertical sampling of dye in the water column showed that surface applications of aquatic herbicides can delay uniform mixing in the water column by several days. Although the dye aided the tracking of residues outside the treatment areas, predetermined sampling times and stations were still needed if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of herbicide were to be detected at times and stations where the dye had been diluted below its limit of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环境的变迁,出现了由自然因素影响为主到人为因素影响为主的转变,表现为生物种群,分布和数量的急剧减少;水系空间分布格局的全面改变;河流下游区雏形沙丘的迅速发育和局部区域小气候环境的恶化等。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增强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作用,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影响,是对沙漠环境进行调节控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问题一直以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炭化粟、黍的鉴定结果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推进了五百至一千年。本文对西辽河上游地区特殊的地理景观分布、生态环境、气候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西辽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或重要地区之一,西辽河上游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旱作农业的发展推动了这一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位对河套灌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随着我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河套灌区年引水量将由年均引水量的50多亿m3逐渐减少到2010年的40亿m3。由于引黄水量的减少,地下水位开始下降,土壤表层盐份相随减少,灌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将会对灌区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效应?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参考本地区过去及其它地区的实验资料,对灌区年灌溉引水量及地下水位变化做了分析,并对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讨论。建议灌区年引水量保持现有水平;在小区域抓紧试验观察地下水位进一步降低带来的影响;利用灌溉间息水补充生态水,避免地下水位进一步降低,以保持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