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生产力有效运转并取得最佳的规模效益.其适度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和动态性.规模经营与劳动生产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在确保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来提高劳动生产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益.土地适当集中、土地经营主体的总人数尽量精简和劳动组合的优化是优化土地经营规模的三个相互制约的因素.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可以解决耕地零散、规模过小等问题,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可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实行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梨树县土地流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经营大户是我国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发展农业商品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和生产要素的集聚而出现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经营形式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丽江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部分农村土地"非农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农业经营大户是我国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发展农业商品生产的实践中,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和生产要素的集聚而出现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经营形式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然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农业大户经营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地流转,优化土地要素在不同经营主体间的配置,有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在阐述中国农地流转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制约农地流转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中国农地流转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契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行规模经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将闲置、零碎的地块的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它农户和经济组织的行为就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效益,使新技术新机械的利用和推广效率得到提高,能够增加农民收益,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土地流转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实现机械化、产业科技化,经营系统化。土地流转,一是推动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农科技术推广;四是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成和发展;五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农业规模经营是继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业的又一重大改革。发展规模经营,可以发挥规模优势,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以株洲县为例,分析目前发展农业规划经营的效益,剖析制约株洲县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和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要求;也是克服土地经营零散的弊病,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它对于加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200户土地经营者的调查,对川中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投入水平和一定限度内,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土地生产率却因此下降。当农田投入超过1350元/公顷时,适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有利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吸收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思考"的基本理念,从统筹区域发展、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等方面创新土地利用观念,把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联系在一起,旨在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省井研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用地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计算井研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并对其整理增加耕地进行了潜力分级。建议应合理配置土地、节约用地等,有效地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迅猛。本文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七转移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想、战略措施及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是进入21世纪我国在土地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的1种协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1]本文以多伦县十五号乡为土地整理项目区,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有利条件、水资源条件、对该区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潜力等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区土地整理的规划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论证了在该区进行土地整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把不断提高经营规模效益作为追求目标之一。经营规模应是生产诸因素科学综合的程度。因此,单以经营土地面积作为衡量标准是不充分的,应根据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集约化水平及农户的产值作为衡量经营规模适合度的根本标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因此,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适合度的确定应采用农业技术经济指标型,尤其要强调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以便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没有足够数量的农业劳动力(60 %以上)的非农“迁移”和流动,经营规模适合度的形成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7.
石林县耕地数量和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林县1996年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了耕地数量和质量状况,结果显示:1996~2006年,石林县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平缓下降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明显下降,10年共减少耕地面积4476.33hm2,年均减少耕地447.63hm2,人均减少耕地0.047hm2。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依次下降。耕地生产力主要为中低产水平。石林县耕地、人口和粮食生产矛盾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水平较低和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现有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四川省犍为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乐德  鲁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35-4737,4803
在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犍为县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依据评价目标及原则,系统分析了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及相互关系。从生产性、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建立了犍为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功效函数法,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然后,用多目标加权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对犍为县土地资源1997~2004年利用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江苏省溧阳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省溧阳市为研究区域,以耕地地力评价为研究对象,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应用平台,用GIS技术将各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整合;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叠加形成评价单元;结合耕地的自然要素选择12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数学分析原理,构造层次结构、建立评价因子隶属函数模型及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建立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采用累积曲线法来确定耕地地力等级数目以及划分等级界限,将全市56251 hm2耕地,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级地1309 hm2,占2.30%;二级地20689 hm2,占36.78%;三级地31097 hm2,占55.28%;四级地3136 hm2,占5.60%;五级地20 hm2,占0.04%。研究结果表明,地力等级的划分和各等级的比重确定比较科学和客观,评价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域内耕地地力的状况,基本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表明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对耕地地力评价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对科学管理耕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余敦  赵小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04-10406,10409
从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构建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择了24个评价因子定量分析了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差异,认为江西省各地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