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欣  韩捷 《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01-302
通过对唐山市丰润区耕地土壤养分的调查,结果表明,与1982年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2.22%~511.76%。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原因,提出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技术,通过分析肥城市长期定位耕地1998年至2004年的土壤养分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土壤养分指数权重,应用ArcGIS软件制图与空间分析功能,利用SAS软件对养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4年间肥城市长期定位耕地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养分指数时空变异规律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养分指标的时间变异规律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时间延续呈上升趋势,最大上升幅度分别达3.20 g kg-1、15.29 mg kg-1、40.07 mg kg-1,土壤碱解氮平均维持在76.67 mg kg-1左右;其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县域大部分区域均趋于升高,仅有小部分区域趋于降低;土壤养分指数的时空变异规律呈增长趋势,有41.31%的区域上升,仅9.05%的区域降低.研究明确了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方向和区域,对现代农田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和区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辽宁省土壤肥料总站在全省采集土壤样品3 653个,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对全省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稳中有升,速效磷含量上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分析化验我市郊区耕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比较了长期施肥条件下两种养分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经过20多年的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土壤速效磷呈上升趋势;速效钾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蚌埠市土壤养分监测点近20年养分数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呈下降趋势,整体土壤肥力趋于提高;近年来实施“二五工程”、“补素工程”、“平衡施肥”等项目是促使土壤养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测土配方是今后施肥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蚌埠市土壤养分监测点近20年养分数据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呈下降趋势,整体土壤肥力趋于提高;近年来实施"二五工程"、"补素工程"、"平衡施肥"等项目是促使土壤养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测土配方是今后施肥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临沂市耕地养分现状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临沂市耕地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2006~2018年在全市设置耕地质量监测点394个,对耕地养分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pH平均为5.92,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7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02.73、66.12、149.08 mg/kg,全市耕地质量状况良好,土壤养分总体呈稳中向好趋势发展。2006~2018年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pH呈微酸性,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018年土壤pH较2006年下降了3.9%;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2006年增加了14%,但总体还处在中等偏低水平;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2006年增加15.9%、30.8%;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先小幅下降后又上升趋势,2018年土壤有效磷含量较2006年增加了7.2%。  相似文献   

8.
土壤耕地地力定位监测较好地反映了三亚市目前的土壤养分状况,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6个田土壤耕地地力定位样监测点近五年来的监测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略有减少,pH值有增有减,土壤整体偏酸性。通过对本市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土壤养分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变化,为制定科学施肥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2018年度新野县耕地质量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野县开展了2018年耕地质量监测,对3个监测点耕地的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2011—2018年耕层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化肥投入量接近合理水平,常规施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呈上升趋势,以期为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北省易县观坐岭小流域不同海拔和坡位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测定分析,得出了该小流域土壤在不同海拔和坡位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随海拔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有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40%和35%;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比较复杂,主要与土壤母质有关。不同坡位土壤养分表现出向下汇集的趋势,下坡位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上坡位和中坡位养分含量,但有机质变化趋势相反,是人为活动的影响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不相关;各养分含量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之间分别呈相关关系,速效磷与速效氮相关显著,与速效钾无相关性。在不同坡位上,土壤养分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择红壤旱地上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分别代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即荒地土(低肥力)、茶园土(中肥力1)、花生地(中肥力2)和菜园土(高肥力),通过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旱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各肥力水平的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菜园土花生地茶园土荒地土,在红壤旱地上,有机培肥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讨论了区域土壤肥力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洞庭湖区土壤肥力处于较高水平,但区域内土壤肥力存在差异,其中平原区河流冲积物区土壤肥力最高,丘岗山地区的红层、花岗岩等区土壤肥力较低;地质背景对土壤肥力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量养分影响最为显著,认为在合适的区域,以合理的耕种方式和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对培肥地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柳杉连栽林地的土壤肥力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柳杉连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比较分析了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肥力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立地条件类型的土壤肥力特性。结果表明,土壤的肥力一耕土比二耕土高,根际土壤显著的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通海杞麓湖流域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状态下森林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与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上处于偏低、缺乏状态;全N含量比较高,速效P属于极缺乏水平.土壤肥力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森林土壤的有机质、速效N、速效P、pH值基本上代表了土壤自然肥力的水平,对土壤肥力有正向负荷;速效K、C/N影响土壤肥力水平,对土壤肥力为逆向负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评价黔中喀斯特地区6种不同非碳酸盐岩的土壤肥力,旨在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岩性土壤的基本状况及肥力。[方法]以黔中地区6种非碳酸盐岩类岩石上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指标进行土壤肥力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指标进行筛选,提取4个主成分及其贡献率、特征值及得分值,通过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计算各类岩性土壤肥力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土壤化学性质,即土壤养分在土壤肥力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喀斯特地区,不同岩性非碳酸盐岩类岩石的土壤肥力不同,以玄武岩上发育的土壤肥力最好,其次为变余砂岩、第四纪红色黏土、煤系砂页岩、石英砂岩,最差的为长石石英砂岩。[结论]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前人对于喀斯特土壤肥力的研究,为了解喀斯特地区的非碳酸盐岩类土壤肥力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促进喀斯特地区的植被培育、生态修复和治理。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最小数据集的肥力指数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肥力评价对江西红壤地区土壤的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目前土壤肥力评价使用的指标多且没有统一标准,构建最小数据集肥力指标的肥力指数综合模型能够为农业管理者提供足够的肥力信息。通过对来自吉安县、余江县和兴国县240个土壤样品的全部肥力指标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最小数据集的肥力指标,并对全部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和最小数据集建立的肥力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分类后的配对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最小数据集的肥力指标因子有有机质、pH,阳离子交换链和粘粒含量4种,基于4种肥力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和全部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相关性极显著,相关性达0.92,分类后的整体准确率为88.75%,kappa因子为0.82,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取的最小数据集建立的肥力指数和全部指标建立的肥力指数一致,能够较好代表全部肥力指标信息。  相似文献   

17.
王鹍  朱明晗  翟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99-15701
[目的]评价恩施州魔芋种植基地土壤肥力质量。[方法]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求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并对土壤肥力指标与各理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恩施州魔芋基地耕作层土壤肥力较高,平均IFI值为0.73;犁底层土壤肥力中等,平均IFI值为0.47。[结论]耕作层肥力限制因子为速效钾,犁底层肥力限制因子为全磷和碱解氮。  相似文献   

18.
几种类型土壤对碱的缓冲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龙 《农学学报》2015,5(11):40-43
为了探讨几种土壤类型对碱的缓冲特征,笔者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碱缓冲能力大小,对几种类型土壤对碱的缓冲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几种类型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大小依次为黄棕壤>水稻土>砂姜黑土>潮土。不同肥力砂姜黑土和水稻土对碱溶液的缓冲能力均是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对碱溶液的缓冲能力均是高量有基质>中量有机质>对照。同一类型土壤对碱缓冲能力高低与肥力高低和有机质含量高低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不同肥力土壤氮素转化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评价不同施氮量下不同肥力土壤在小麦孕穗期的土壤活性氮组分(土壤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的转化与氮肥利用率的变化。【方法】以长期(37年)定位试验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贫瘠土壤-NF:长期不施肥;低肥力土壤-LF:长期施用化肥;中肥力土壤-MF:长期施用低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高肥力土壤-HF:长期施用高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利用15N示踪法,研究添加外源硫酸铵氮肥(N0:0、N1:135 kg·hm-2、N2:180 kg·hm-2)之后,小麦生长旺盛时期(孕穗期)土壤活性氮组分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变化以及与土壤供氮效应之间的联系。【结果】随施氮量增加,不同肥力土壤的可溶性氮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1处理最高,而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N2达到最大,N1最低;不同肥力土壤可溶性氮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贫瘠土壤,而微生物量氮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贫瘠土壤>低肥力土壤(P<0.05);施氮对不同肥力土壤可溶性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在低肥力土壤最大,而在高肥力土壤增幅最小。不同肥力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吸氮总量和吸15N量的变化均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贫瘠土壤(P<0.05),其中,吸收15N量所占小麦吸收总氮的百分比大小变化为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贫瘠土壤(P<0.05)。相同肥力不同处理下,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小麦吸氮量和吸15N肥料的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总体上施氮处理下小麦吸肥料氮所占吸收总氮的百分比的平均值为44%;各肥力土壤中肥料损失量均为贫瘠土壤>低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P<0.05),而且氮肥损失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2处理最大;土壤活性氮组分与土壤供氮、氮肥利用率、小麦吸氮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高肥力土壤上添加适宜氮量(135 kg·hm-2)利于土壤中活性氮组分的转化,能更好地协调土壤供氮与作物需氮间的关系,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采用15N示踪技术,在池栽群体条件下,研究了三种土壤肥力和两种灌水量组合对冬小麦生产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氮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变化在39.08% ̄53.08%,土壤残留率在21.80% ̄33.59%之间,损失率变化幅度为18.81% ̄34.62%,植株吸收积累氮素中的29.88% ̄47.55%来自肥料;证明,采用不同土壤肥力和灌水量组合来调控小麦生产系统的氮素平衡具有较大的空间。(2)随土壤肥力的提高,植株吸收的总氮和土壤氮量显著增加,但营养体滞留量增加,向子粒的分配比例减少;而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则表现为中肥>高肥>低肥;氮肥损失率表现为低肥>高肥>中肥,残留率无明显变化,说明土壤肥力达到本实验的中等水平后再继续提高,会给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但可有效降低对肥料氮的依赖。(3)增加灌水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均可促进对总氮的吸收量,但对土壤氮吸收的促进作用远高于肥料氮,同时也提高了肥料氮的损失率、降低了土壤残留率和向子粒的分配率。(4)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灌水量均可提高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土壤A值,降低收获指数;子粒蛋白质含量随肥力的提高而增加,随灌水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