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哲  戴玉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24-11025
在分析稀土生产工艺、稀土氨氮废水产生及废水水质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黄河包头段氨氮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造成黄河包头段水质下降的原因与稀土废水中氨氮超标排放有直接关系。另外,黄河氨氮浓度在枯水期达不到功能区水质目标,说明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城镇生活的点污染源。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外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包头段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包头段干流及支流柱状沉积物均以富集轻稀土元素为特征,分布模式的相近以及轻稀土元素的富集共同反映了干流与支流轻稀土元素的继承性和同源性。干流柱状沉积物中轻稀土元素的含量及非稳定态轻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变化趋势均揭示,来自包头市工业废水的外源轻稀土元素对黄河包头段干流的叠加有递减之势。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同时是干流和支流柱状沉积物中非稳定态稀土元素的主导形态,干流与支流非稳定态稀土元素形态分布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支流中稀土元素的可交换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均明显高于干流。支流柱状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形态分布及含量仍然表明,其中的稀土,特别是轻稀土元素对黄河包头段干流具有一定的潜在叠加性。  相似文献   

3.
黄河包头段沉积物组成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黄河包头段打不素、昆都仑河及昆都仑河入黄河口下游断面沉积物分层柱状样中Cu、Pb、Zn和Cd等4种重金属的5种形态与矿物组成及有机质的聚类分析,结合腐植酸对Cu、Pb、Zn和Cd在黄河包头段沉积物中吸附影响实验,进行了黄河包头段沉积物组成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伊利石和绿泥石是黄河包头段水环境中颗粒物携带重金属的主要矿物成分.并对重金属次生相的4种形态均有重要影响;碳酸钙(方解石)通过对水环境中CO32-浓度的调节,间接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产生影响,并影响其他矿物对重金属的运移能力;石英、正长石、斜长石及钠闪石等4种矿物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固定作用较小,只对可交换态重金属产生影响;沉积物中有机质因易与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结合及被沉积物矿物组分吸附,从而影响重金属有机质结合态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包头黄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测定了黄河湿地小白河片区土壤中As、Cd、Cr、Cu、Ni、Pb、Zn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湿地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黄河湿地小白河土壤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ZnCrAsPbNiCuCd。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多种重金属为中度和偏中度污染,黄河湿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最后,讨论了黄河湿地小白河片区土壤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表明湿地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为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出水等部分污水流经南海湿地进入黄河,造成污染,使得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为保护黄河包头段水质,修复湿地生态环境,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入污染河水的净化,以达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  相似文献   

6.
贾瑞丽  马登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91-17694,17738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确定水质类别,用污染负荷系数法确定主要污染物,用污染变化趋势定量分析说明污染物变化趋势。根据1996~2007年地面水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评价,论述了黄河兰州段水质现状,并对其水质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水体以生物、有机类污染为主,无机、金属类污染次之,粪大肠菌群位于黄河兰州段之首;黄河兰州段水体总体污染变化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很显著。  相似文献   

7.
包头南海湖冰封期不同形态氮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包头南海湖冰封期不同形态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根据南海湖不同水域使用功能划分区域,于2017年12月在南海湖布设采样点取样,检测各采样点不同形态氮含量,Arc GIS软件分析湖泊中各种形态氮空间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南海湖氮污染物空间分布整体呈东高西低,由西南向东北呈逐渐增加趋势。总氮浓度为2.286~5.988 mg·L~(-1),氨氮浓度在1.049~3.436 mg·L~(-1),硝态氮在0.019~0.059 mg·L~(-1),亚硝态氮在0.016~0.069 mg·L~(-1),氨氮含量达总氮50%以上,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较低。位于旅游开发区内湖心岛周围区域及出水口区总氮、氨氮及亚硝态氮浓度较高。总氮、氨氮及亚硝态氮空间分布趋于一致,硝态氮空间分布则与之相反。从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由于迁移浓缩效应,冰体中各种形态氮含量均小于水体中含量。研究可为南海湖冬季氮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渔业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氨氮对鲤幼鱼肝组织谷胱甘肽及其酶系的影响,阐析谷胱甘肽对环境胁迫的抗氧化防御机理.[方法]将黄河鲤在对照组(0 mg/L)和低(10 mg/L)、中(20 mg/L)、高(30 mg/L)3个氨氮处理组中染毒,研究氨氮胁迫6、24和48h后对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氨氮胁迫诱导黄河鲤幼鱼肝组织中GSH含量、GSH-Px和GST活性迅速升高,并在氨氮胁迫24h达到最大值,从而抵御氨氮造成的氧化胁迫.随着氨氮胁迫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GSH含量、GSH-Px和GST活性降低,抗氧化能力减弱.[结论]氨氮胁迫诱导黄河鲤幼鱼肝组织中谷胱甘肽含量及其酶系活性改变,以有效清除细胞中的活性氧和有毒代谢物,提高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从2006年春季至2008年秋季,对苏锡常农村地表水中的氨氮含量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农村地表水氨氮污染较严重,其次是无锡市,苏州氨氮含量一直最低;3个市地表水中的氨氮含量近几年均呈降低趋势,秋季的氨氮含量低于春季,且氨氮含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地表水中的氨氮含量与单位水域面积肉类总产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均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牛天新 《浙江农业科学》2014,(4):578-580,583
采用IAL-CHS反应器处理受污染原水,研究负荷对反应器各污染指标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力负荷与氨氮容积负荷的逐渐增大,氨氮的去除率随之逐渐减少,而氨氮的去除速率却逐步增大,但增速逐渐减缓。反应器运行必须控制进水容积负荷,氨氮容积负荷不能超过1.91 kg·m-3·d-1,水力负荷不能超过12.58 m3·m-2·d-1。氨氮的去除速率来表示氨氮的去除效果比用去除率表示更科学,以氨氮容积负荷来衡量和设计生化反应装置比以水力负荷衡量更准确。氨氮容积负荷与氨氮去除速率呈对数关系。有机物、总磷、浊度去除速率和去除率随相应容积负荷的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1.
几种酚类化合物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现场采集河底表层沉积物及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邻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2,4-二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五氯酚等酚类化合物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邻硝基苯酚等酚类化合物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对硝基苯酚和邻硝基苯酚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增加;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酚类化合物吸附量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溶解分配过程在黄河水体沉积物吸附酚类化合物中起重要作用;当表面活性剂SDBS存在时,酚类化合物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以分配作用为主,SDBS在所测定的浓度范围内(小于CMC),酚类化合物的沉积物-水分配系数均增大,分配系数的增大倍数与它们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黄河包头段上游清洁河段的沉积物为吸附剂,以苯酚、苯胺和氯苯3组分体系为吸附质溶液,开展了多组分体系中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苯酚、苯胺和氯苯在该段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均属非线性的,吸附等温线受吸附剂浓度影响,相互间存在吸附竞争.表层沉积物对苯酚、苯胺和氯苯的吸附量受pH值、溶液离子强度、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邓焕广  张菊  王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24-10025
采用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引黄河水入徒骇河城区段后水体中可溶磷和COD的变化。结果表明,水体中可溶磷的含量随时间变化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2和11 h左右达到峰值;COD的含量在0~7 h内变化平缓,但在11 h左右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这说明引黄河水入徒骇河城区段后,短时间内易引起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沾化冬枣产地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系统研究了沾化境内表层土壤元素的分布特征、组合特征及剖面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沾化地区表层土壤形成的地质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沾化地区在接受黄河冲积物之后还受到了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受黄河冲积物、湖泊湖积物及人为污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境内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方法]在黄河口滨海湿地选取4条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分别于2009和2010年5月(枯水期)、8月(丰水期)和11月(平水期)在这4条河流采集水样,测定水体营养盐、COD、叶绿素和石油类等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法进行污染物现状调查和评价分析,了解湿地整体河流水体质量现状及其对水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结果]黄河口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属于富营养化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 4+-N和石油类;入海河流水体N、P含量过高造成了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使渤海近岸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历史数据对比,河流水体氮磷污染明显加剧,石油类污染未见显著增长,整体水质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结论]该研究为黄河口滨海湿地及近岸海域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三江源黄河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三江源黄河源区地表水水质状况,于2005-2009年在黄河源设7~13个断面,对黄河源地表水中18项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含量偏高,略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超标主要是由黄河源特殊的自然条件引起,不属于外源人为污染;5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氟化物、铜、锌、六价铬、镉、汞、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类标准浓度限值。总体而言,三江源黄河源区地表水水质良好,未受到人类活动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内梅罗污染指数的和田河源流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分析和田河源流水质状况。[方法]基于2001~2005年和田河源流(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4个监测断面实测数据,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和田河源流水质进行研究。[结果]2001~2005年,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水质均属一级清洁水。玉龙喀什河河首、河尾断面内梅罗污染指数分别为0.15~0.69、0.23~0.46,河尾断面水质变化不大,河首断面水体污染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喀拉喀什河河首、河尾断面内梅罗污染指数分别为0.23~0.65、0.23~0.47,河尾断面水体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结论]和田河地表水环境质量分级属于一级清洁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