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秦皇岛寒潮过程的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秦皇岛地区寒潮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方法]基于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5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1970—2009年秦皇岛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2334站次,黄色寒潮105站次,出现寒潮最多的地区是青龙县,最少是卢龙县;主要是因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9日,最晚结束为5月26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2和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9年,出现最少的年份有9年;从年代际来看,寒潮出现最多的是70年代,最少的是90年代。随着气候变暖,寒潮总次数趋于减少,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结论]该研究为气象防灾减灾和地方农业服务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2.
包颖  高井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45-12347
基于1960~2009年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寒潮蓝色和黄色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将其分类,分别统计分析了其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葫芦岛地区寒潮发生的月份从当年的9月一直到次年5月均有可能发生,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0和11月,最少的月份是5月,这主要与气候的季节性转换有关;寒潮发生次数最多时段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达到寒潮蓝色预警标准的次数呈减少趋势,达到寒潮黄色预警标准的寒潮发生次数与气温的变化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出现寒潮次数最多的地方是建昌县,最少的地方是绥中县,主要受下垫面、纬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青海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牧业土壤干旱监测资料、生态气象灾害及水体遥感卫星监测等资料,对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异常偏多,第一场透雨提前;气温阶段性偏低,10站次达寒潮标准,8站次达强降温标准;北极涛动大部分时间为负位相,是异常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土壤墒情较好,低温使农作物生长期和牧草返青普遍推迟;青海湖至4月13日完全解冻,解冻期较2016年提前38 d,较近10年平均提前44 d,湖面面积达200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5.
从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特征如涡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方面对2011年3月12—14日、2012年4月22—24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次春季寒潮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2次春季典型寒潮天气过程均是出现在亚欧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前期温度一般较往年同期异常偏高;强盛的冷平流造成气温大幅下降,地面冷高压强烈发展最终形成甘肃省河西地区寒潮天气;但2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也有所不同,天气过程的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202-203
利用甘肃省临夏州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8—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数据资料,根据临夏州地区寒潮标准,统计研究各个气象站历年寒潮频次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近48年中,临夏州共发生寒潮212次,年代际间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临夏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是在4月,共104次,月变化差异明显;季节变化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临夏州寒潮次数空间分布非常不均且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州内海拔最高的东乡发生次数最多,占比44.8%,其他站点寒潮频次在10.4%~11.8%之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德庆测站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分析德庆县2010年12月14日至18日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天气特点和环流演变过程。分析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具有前期回暖明显、降温剧烈、湿冷开始、干冷结束的特点,为一次较典型横槽转竖型的寒潮过程。最后提出防御寒害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酒泉地区2011—2018年寒潮天气的特征特点发现,2011—2018年酒泉地区共出现不同强度的寒潮天气过程14次,最早出现在9月(2013年),最晚出现在5月(2016年),集中出现在11月至翌年4月,其中以4月出现寒潮天气过程的频率最高,其次为12月,再次为3月;以4月寒潮经过时降温幅度最大。酒泉地区寒潮暴发时通常伴有大风、沙尘暴和降雪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农户应当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提早做好防霜冻准备,以减轻寒潮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7—2010年内蒙古小二沟地区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雷暴持续期等.结果表明:小二沟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4.2 d,雷暴集中在5—9月,3月下旬开始出现雷暴,10月中旬雷暴结束;11月至次年2月下旬未出现雷暴;雷暴日数在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和傍晚出现雷暴的次数趋于明显增多,15:00—16:00和20:00前后达到最大峰值和次大峰值;前半夜出现次数较后半夜多,后半夜至凌晨呈下降趋势.雷暴初、终日和初终间日数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3.
对2018年酒泉地区杏树初花期—盛花期—坐果期冻害的跟踪观测发现,2018年酒泉地区杏树初花期较历年明显偏早10 d左右,且盛花期遭遇重度冻害,造成杏幼果大面积冻死、冻伤。本文将2018年3—4月气温与历年同期气温进行比较发现,2018年3月气温中下旬高于历年,导致杏花花期提前,3月底至4月初出现大风降温天气,长时间的持续低温是造成当年杏绝收的主要原因。酒泉大部分地区杏树花期在3月20日以后,整理历年的气候资料,得出当地春季发生寒潮强降温的概率及时间段,并据此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皖东南地区寒潮的气候特征(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皖东南地区1961年10月1日-1991年月31日每年的冬半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皖工南地区寒潮冷空气源于北冰洋,其路么88%经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南下影响本地区。(2)全区性寒潮每年平均1.6次,但年际差异较大;92-3月份出现寒湖次数最多,10月份无寒潮出现,(3)测第拔高度高则寒潮年平均镒数多;宣城、郎溪、广德地区年平均次数最少,旌德、绩了多。(4)寒潮48h最大降温幅度为19  相似文献   

15.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 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日明显推后;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总雷暴日数的93.7%,6—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总雷暴日数的67.5%,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西宁结束较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西宁地区年雷暴日数于199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和数值预告产品对2010年1月18—20日和2011年1月1—3日发生在新疆博州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天气均是前期温度明显回暖后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从环流背景、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及源地分析找到了2次过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结合数值预告产品的解释运用,得到博州地区冬季寒潮预报的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1971~2018年内蒙古116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对内蒙古地区冷空气的活动规律和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近48年中,内蒙古共出现1346次冷空气过程,平均28次/年;其中全区型过程的总数量局部型过程的总数量;寒潮的数量强冷空气的数量一般冷空气的数量。以过程出现次数、影响站数比和综合强度指数这3个指标来衡量,发现冷空气活动最为显著的月份是11月和3月,其次为10月、2月和4月,而其他月份均较弱且有不同的特点:其中,9月和5月的冷空气活动表现为综合强度指数较弱,12月和1月表现为出现总次数略少、影响站数比最少以及综合强度指数较弱。平均而言,冷空气活动降温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中部和呼伦贝尔市北部等地区;降温幅度较小的区域主要位于内蒙古东部偏东、阿拉善盟南部和西部等地区;其余地区则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冷空气活动的总次数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从各月的情况来看,2月的局部型过程的数量及全部过程(全区型+局部型,下同)的总数量均呈下降趋势(α=0.10);3月的影响站数比呈上升趋势(α=0.10);4月的局部型过程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全部过程的总数量、影响站数比和综合强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α=0.10);其他月份则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甘肃省正宁县2010—2019年气象资料和近10年苹果基地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和苹果花期冻害灾情调查评估的方法,分析了苹果花期冻害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苹果开花期间低温冻害年代际变化具有间隔1~2年就会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气候特征,花期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正宁县西南部地区,主要危害时段为4月上中旬。统计分析得出苹果开花期霜冻气象灾害指标和气候变化特征,对当地苹果产量预测、霜冻灾害防御以及农事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2010年宣城地区逐日气象资料,对宣城地区各县市的气温、光照、降水等主要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再结合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确定各个测站各月份的气候舒适度等级。结果表明,宣城地区全年气温适宜,光照丰富,降水充足,气候宜人。宣城各县市最佳旅游季节为秋季和春季,最佳旅游的月份为5、6和9月。  相似文献   

20.
使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6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961—2010共50年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分析、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临夏州50年寒潮天气发生的气候变化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寒潮天气发生的周期和规律性。结果表明:春季的4—5月和秋冬季的10—11月是临夏州寒潮天气多发的2个时段;寒潮天气平均降温幅度最大的月份为5月,幅度最小为1月;不同类型和强度寒潮天气的年、月变率差异大;50年寒潮天气发生规律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与近年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显示,临夏州50年来寒潮天气发生频次没有产生突变;寒潮天气发生频次存在18~22年、9~11年和2~4年周期振荡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