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灌浆速度及营养生长对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小麦生产中,粒重的变异是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受品种本身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小麦不同类型的品种间粒重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年际间和同一年份不同栽培条件下粒重差异也很大.为了探索增加粒重的途径,首先必须了解籽粒的形成规律及其与营养器官之间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粒重的有效栽培措施和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类型.为此,作者以不同类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两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了解了灌浆速度对粒重的影响,以及营养器官与粒重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一) 供试品种:冬性小麦陕农701、烟农78,半冬性小麦宁7317、皖西7336和春性小麦钱江7603、津7526.  相似文献   

2.
连续5年对普通小麦108个材料的试验得知,小麦颖壳和籽粒之间都普遍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对小麦颖粒系统发育,栽培的不同条件,小麦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熟期,不同的粒重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同一单株主茎穗分蘖穗,同一单穗的各部位花颖籽粒等变化与相关的研究,进一步查明了其间的关系,以此为据,提出精巧地运用“大颖壳识别法”,此法在搞大粒重穗高产育种过程中,可以确信其必将能有效地加速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小麦灌浆持续期是指从小麦开花到熟成这段时间。籽粒产量的90%以上都是这个时期的光合产物,此段的光合强度和有机物运转速度决定了粒重。在湖北,近年产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粒重的变化引起的。粒重对高产和在高产基础上的稳产更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品种,由于其遗传基础不同,千粒重变幅很大。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  相似文献   

4.
<正>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的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要素构成的。在当前生产上,大多重视前两个因素,忽视粒重这个重要因素,因而影响产量的提高。事实上,不同年份、不同地块的小麦,粒重波动甚大。如博爱74—22小麦的千粒重,常有35—42克的变幅,也就是说,在亩产250公斤的生产水平,千粒重变动1克,产量增减7.5—10公斤。即使同一年份,亩穗数和粒数差异不大的同一品种的麦田,虽然粗看长相一致,但实际产量确有悬殊,这是粒重在起控制作用。由此可见,在谋取较理想的穗数和粒数的基础上,设法提高粒重,对挖潜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特将在五河县的试验和调查,参考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提高小麦粒重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粒重是构成冬小麦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它既同遗传因子密切相关,又受环境因子及栽培条件的制约。同一小麦品种,仅后期处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千粒重的差异便可达到5%~15%。不利的气候、栽培条件和病虫害导致粒重的大幅度下降,往往成为小麦大幅度减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997年~1998年在冬小麦生长后期进行的喷防试验表明,采取综合的喷防(防养分亏缺、防病、防虫)技术措施是改善灌浆条件、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1.喷洒方法试验品种为百农64,于1997年10月14日耧播,播量8.5公斤/亩,在小麦孕穗期和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麦不同粒位的单粒重,以第3、4粒位提高幅度较大。【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
气候条件对春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对不同春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的影响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产量和品质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2004年相比,2005年在小麦生育期间过大的水分、低温、光照少的情况下产量偏低,千粒重、容重降低,生育期推迟,品质下降,但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粒重是评价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麦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从额尔古纳市来看,不同年份的小麦粒重差别比较大,丰收年的千粒重42-49 g左右,歉收年千粒重25-30 g左右,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气象条件是影响小麦粒重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对额尔古纳市小麦的生产进行分析可知,小麦籽粒灌浆与日平均气温、昼夜温差、光照时间、空气湿度以及日最高气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开展氮磷钾肥的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的随机区组试验,以考查小麦粒重与肥料不同施用处理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小麦粒重有极显著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施肥量越多越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粒重,但并不表示氮磷钾肥施用量越多小麦粒重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疏株、疏茎、疏小穗小花,剪叶、剪芒和穗部、叶片徐布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组试验,明确了本生态条件下小麦抽穗开花后的光合同化量是粒重的主要决定因素。同一植株主茎对分蘖、同一穗基部小穗对上部小穗以及同一小穗基部小花对上部小花,在养分征集上有竞争优势,消除这种优势可以提高粒重及籽粒均匀度。  相似文献   

11.
灌浆期干旱条件下不同衰老类型小麦生理和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以灌浆期大田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绿素降为0的时间为标准,将11个品种分为不同的衰老类型,比较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用logistic方程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分析不同灌浆参数与小麦粒重的关系及小麦的灌浆规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抗衰老小麦叶绿素含量、有效光合叶面积降为0的时间较非抗衰老小麦推迟7~15 d,但千粒重却较非抗衰老小麦降低10 g左右 干旱条件下子粒灌浆速率对小麦粒重影响显著,而灌浆持续时间与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每亩粒数可以稳定在1200~1 500万粒,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气候年份,不同的条件下,千粒重的高低差别可达到20克左右.每降低1克千粒重,就等于减产12~15千克,足见提高粒重在高产稳产中的重要性.在亩产600千克左右的高肥水平下,其主攻目标应保证适当穗数,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现将提高粒重的具体途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对紫粒小麦有关品质性状及穗部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紫小麦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GCA效应值差异较大。高原115x陇春23、高原115x宁春4号等6个组合的SCA在5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正向效应,可作为选择优质紫小麦的优势组合。②紫小麦同一穗部性状不同亲本间的GCA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陇春432x宁春4号是选择紫粒品种穗部性状的理想组合。黑小麦76x陇春23组合是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单穗粒重的最好组合。③从配置的16个组合分析,黑小麦76x陇春23这一组合无论是品质性状还是产量性状都有较高的SCA效应,应作为重点组合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糯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5个糯小麦品系为母本,7个推广品种为父本,采用p×q杂交设计,研究了株高、主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和单株粒重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明显差异,8个农艺性状由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但除结实小穗数外,其他7个农艺性状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糯小麦品系宁W0065的植株矮化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最好,TH具有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单穗粒重的作用;杂交组合H9908×扬麦158、H9908×苏麦6号和宁W0065×豫麦50表现株高适中、结实小穗数与每穗粒数多以及粒重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所有参试品系粒重均有提高 ,但不同品系效果不同 ,库大源足型 ,粒重稍有增加 ;库源适中型粒重明显增加 ;库大源小型粒重显著增加。因此 ,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粒重 ,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小麦粒重的生理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疏株,疏茎,疏小穗小花,剪芒和穗部,叶片涂布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组试验,明确了本生态条件下小麦抽穗开花后的光合同化量是粒重的主要决定因素,同一植株主茎对分蘖,同一穗基部小穗对上部小穗以及同一小穗基部小花对上部小花,在养分征集上有竞争优势,消除这种优势可以提高粒重及籽粒均匀度。  相似文献   

17.
灌溉制度和氮肥对冬小麦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于1999-200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3因素共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第2位粒>第1位粒>第3位粒,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3)施氮对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8.
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 1998~ 2 0 0 0年对不同小麦品种灌浆特性的观察 ,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籽粒灌浆过程 ,并推导出一系列次级灌浆参数。用通径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 ,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期持续天数是影响鲁中南高产小麦粒重的 2个重要因素 ,灌浆速率的作用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 ,灌浆快增期灌浆速率、持续天数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密切相关。因此 ,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对增加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和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各灌浆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各灌浆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水地,水旱地品种均为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水地品种间Tmax和T差异小,相对稳定;旱地品种R2和T相对稳定。水地品种中,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其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旱地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3、R、T2。针对河南省豫西丘陵地区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针对不同灌浆特点选育不同用途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3个不同专用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专用型小麦品种平均灌浆速率(V)均以中播为最高,灌浆持续期(S)和有效灌浆持续期(Se)以早播最长;平均灌浆速率与最大百粒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个不同专用型小麦品种最大百粒重和产量均以中播为最高,晚播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