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采用气象探测资料、葵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对2019年7月中旬发生在陕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加深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低槽携带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暴雨区交汇,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基础环流条件;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卫星云图显示,低槽云系中有不断生成的中小尺度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回波大值区总是与大降水相对应,降水量级偏大主要与降水云系持续时间长有关系;祥雨D型双极化天气雷达反射率垂直切割(RCS)产品对降水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8年6月下旬陕西省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FY-2D气象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8年6月24—26日发生在陕西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与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合并加强,为大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北伸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热力和水汽输送条件;卫星云图上呈现低槽云系中有暴雨云团特征出现;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强回波特征和液态含水量大值区与大降水始终对应。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产品和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13年7月26日20:00时至28日20:00时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从高低空的配置来看,高空急流建立的过程中,也就是冷槽东移南下加深的过程中产生暴雨天气,且暴雨产生在涡度大值区、散度梯度大值区、水汽通量散度梯度大值区、比湿大值区与850hPa风场切变线叠加的区域;(2)从探空资料分析,不稳定能量非常小,Cape值仅为121.2J和155.9J,暖层云的厚度为4km左右.风场上整个对流层的环境风较弱等特征,低层有暖平流,而且整层的水汽条件非常好,这些特征表明过程将以降水为主,强对流特征不明显;(3)从雷达回波来看,有混合性回波、反射率因子强度中等、液态含水量在1~5kg/m2,回波顶高较低、不断发展变化、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濮阳2005年7月22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利用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和回波顶、垂直积分液态水、基本速度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回波持续时间较长,有"人"字形回波特征。径向速度产品图上,逆风区与辐合区出现、发展,预示强风暴的出现。速度场的强弱变化早于回波强度变化,可更早得到风暴的发展情况,追踪多普勒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辐合区的运动路径,可以大致确定强降水的落区,从而提前预报出灾害性天气。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相对稳定,大值区与强回波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此次暴雨的一些雷达回波特征,可为今后暴雨识别、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宋长远  梁曙光  寇思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0-1632,1649
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和营口多普勒雷达产品,对2011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低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了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在基本反射率图上,在混合性降水云系中存在强度为45~55 dBz的强回波中心,对流云团出现"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在多普勒速度图上,低空急流和逆风区是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层状云系是我国北方春秋季降水的主要云系,也是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对象。利用卫星云图的云团演变、云顶亮温,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速度、垂直液态含水量等产品,结合自动站逐时资料,对层状云系人工增雨作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2018年6月21—22日在铜仁市南部出现了一次较长时间的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MICAPS实况资料、气象自动站监测数据和铜仁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区在潮湿不稳定的西南季风气流控制下,受高空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加上弱冷空气南下与南海输送的暖湿气流汇合,气流辐合形成垂直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导致铜仁市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成因。分析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资料发现,降水区主要降水时段的反射率因子在40 dBZ以上,这次暴雨过程以积状云为主的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MICAPS实时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7月20—23日辽宁地区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气旋路径、强度变化、副高位置和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最终决定了本次暴雨的持续时间、强度和落区;雷达产品是短临预报的必要参考工具,在本次降水过程中反射率因子所对应的降水效率较以往降水明显增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及时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9.
基于Parsival激光雨滴谱仪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呼伦贝尔地区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对比了层状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值。结果显示了这两种云系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差别,层状云降水与对流云降水过程中雨滴平均浓度分别为234.1个·m~3和568.25个·m~3,液态含水量分别为0.07g/m~3和0.36g/m~3,平均雨强分别为0.98mm/h和8.76mm/h,雷达反射率因子分别为22.67dBZ和38.4dBZ,平均直径分别为0.65mm和0.82mm,最大直径分别为1.54mm和2.01mm。  相似文献   

10.
肖杰  黄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16-102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8月13日傍晚到夜里出现在太行山脚下河南焦作市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和暖倒槽是这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的天气尺度系统;强降水发生前,焦作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能量锋区,且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随着地面冷锋逐渐东南下,焦作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气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降水的加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3个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焦作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雷达图上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对于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青云 《北京农业》2014,(24):138-13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对海南省保亭县2013年7月28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空短波槽、低层切变线及低涡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涡系统不断加强且稳定少变,暴雨区位于高空冷温度槽及低空暖脊之间,水汽充沛,热量不稳定,有利于对流活动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线状回波带及回波带中超级单体形成“列车效应”,强降水时段回波顶高与强雷暴出现时段基本一致;而且红外云图中较宽广的低涡云系的发生演变过程与强降水过程的变化趋势也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2.
王清平  朱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62-7265,728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新疆雷达拼图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26~27日乌鲁木齐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大气动力学和卫星雷达图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降水过程中中亚低涡槽是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是暴雨过程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暴雨天气过程中,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水汽输送高空,致使水汽凝结致雨,为暴雨提供持久的动力条件;分析卫星TBB资料可看出,TBB产品对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伴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TBB低值的分布与对流发生位置的确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与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2年7月14—17日娄底市持续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和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西南急流发展强盛,是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中尺度对流回波或云团一般发生在多个天气尺度系统的汇合处,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汽辐合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在低层出现强湿度中心时,对应强降水发生;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暴雨区位于CAPE值梯度不断加大的密集带中,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进行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期间短时暴雨具有较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其主要影响系统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低空切变线,西南暖湿气流与扩散冷空气互相影响形成有利于降水出现的环流形势,冷空气扩散影响过程中触发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发展,低空切变线的存在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利用SI指数、K指数、抬升指数LI、对流有效位能CAPE、最大上升速度等物理量相结合来判断大气层结的稳定度与不稳定能量的聚集与释放,对暴雨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普勒径向速度相对于反射率因子资料更好的反映了降水的变化情况,"逆风区"或速度辐合区存在对短时强降水落区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风廓线的资料对冷暖平流的分布及对垂直切变是否存在的分析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4月30日汕尾市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得出:500 hPa低槽、低涡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层冷平流及南下冷锋增加了对流不稳定性,暖湿空气加强和抬升加剧了上升运动,成为强降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对应暴雨落区和强度,整个降水过程中汕尾市均处于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区形成的高湿区范围内,持续较强的水汽辐合抬升引发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6.
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对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的环境下,夏季的局地暴雨要关注当地气象要素的分布特征,同时要密切关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回波演变。应用海拉尔天气雷达,从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以及径向速度产品,分析2007年6月30日12:50~14:00发生在陈旗的巴彦库仁镇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试图总结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特点。结果表明,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出现大于35 dBz的回波,并有45~55 dBz的强回波持续出现在回波区域内,且回波稳定少动有一小时之多,这是产生暴雨的关键原因;径向速度产品出现逆风区,是暴雨天气速度回波的明显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和垂直风廓线产品对暴雨天气的分析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杜亚军  欧阳红  杨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96-1190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2013年6月5~7日岳阳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雷达资料、物理量场等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地面冷空气是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移过程中,低涡与低槽、中低层切变结合,是此次暴雨过程的有利条件之一;K指数和位势涡度的演变与暴雨的发生发展一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德CINRAD S/B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雷达资料中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产品分析了柘溪水库库区不同季节降雨云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和面积值,并将VIL值与降雨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液态含水量各个量级的覆盖范围均比较广,且最大液态含水量可达30 kg/m2,对应降水区域广、降水总量大,降水效率为20%左右,增雨潜力大,是开展人工增雨的首选云型;多普勒天气雷达作业临界判据为组合反射率因子> 25 dBz、强中心强度>30 dBz、回波顶高>4.5 km、水平尺度>5 km、VIL>8kg/m2、持续时间> 10 min.  相似文献   

19.
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区域站降水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东高西低的典型暴雨环流形势下,高原短波槽、副高西伸北抬及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偏南气流和地面锋面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因子;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在相同的时间均最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与TBB梯度大值区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选用鄂尔多斯市气象局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2年8月2日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次强雷暴天气伴随的暴雨和冰雹进行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影响系统为前倾槽、切变线和辐合线,温度对数压力图出现了2个不稳定层。雷达产品表现在反射率因子有2个相连的指状回波,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60 kg/m~2,平均径向速度图有辐合带,RCS和地闪在暴雨和冰雹2种天气现象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