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云南松母树林后代(5个种源81个家系)苗期生长的分期观测及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期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即火柴柱形期(Ⅰ期)、灯笼形期(Ⅱ期)、伞形前期(Ⅲ期)和伞形后期(Ⅳ期);苗木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只有一定的阶段性;种子的大小及发芽率与苗木的生长关系不明显;苗木大多数性状在家系内差异不明显,在家系间和种源间则存在显著的差异;苗期以滇东南和川西南种源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较大,滇中和滇西种源次之,对照的最小。  相似文献   

2.
细叶桉种源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细叶桉15个种源在海南省东部进行种源试验。5年生结果表明,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保存率、干形和抗风性能等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树高生长以来自昆士兰州的Kennedy河种源(13443)和MT.Garnet种源(13544)最好,分别为12.68m和12.66m。胸径生长以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种源(13418)为最好(9.05)。高纬度维多利亚州种源(13303)生长最差,树高  相似文献   

3.
巨桉,柳按种源试验及其生长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巨桉13个种源,柳桉14个种源的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对生长在海拔100m,贫瘠山地上的5年生幼林进行分析,并对树种间和种源间的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树种水平上,柳桉的生长适应 ,生长速率臁通直度,径高比等方面均比巨桉好,只是在下高不及巨,但树种间差异,除抗寒性特别明显外,其余均洋显著。(2)树种内的不同地理种源之间,树高,胸长和材积生长差异、巨桉和柳桉在幼林3年生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异  相似文献   

4.
巨桉、柳桉种源试验及其生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巨按13个种源、柳按14个种源的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对生长在海拔100m、贫瘠山地上的5年生幼林进行分析,并对树种间和种源问的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树种水平上,柳按的生长适应性,生长速率及通直度、径高比等方面均比巨按好,只是在枝下高度上不及巨桉,但树种间的差异,除抗寒性特别明显外,其余均不显著。(2)树种内的不同地理种源之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巨按和柳按在幼林3年生时均达显著或板显著差异(柳桂树高除外),但在此前的第1、第2年和此后的第4、第5年差异均不显著,表明区按和柳按种源间幼林期的生长表现呈现不规律性。(3)运用综合评定法进行多性状综合评定、评选出巨按0017、1489和15120,柳按13015、14508和0116共6个为速生优质种源,令后可在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沿海地区推广种植,这些优良种源均来自昆士兰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5.
赤桉幼林种源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赤桉4批试验林的42个种源为研究材料,分析了4~8年生幼林种源间的生长差异,及与原产地地理位置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种源间树高生长差异极显著,胸径和材积生长除第三批试验林外,均达极显著水平。(2)低纬度种源生长快,高纬度种源生长慢;沿海种源生长好,内地种源生长差。4批试验林种源产地不同,受经纬度影响程度不一样。(3)经指数综合评定,第一批试验林评选出13663、13692,第二批试验林评选出12501、13928、13935,第四批试验林评选出17297、15050共7个速生优质种源,这些种源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沿海地区,3个来自昆士兰州北部,2个来自北澳,2个来自西澳州。  相似文献   

6.
云杉种源选择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国内外23个云杉种源苗期和造林13年内生长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杉种原存在苗期试验因子差异和遗传上的差异。其中:分布在中国四川的粗枝云杉、德国(80338)。瑞典(80365)、奥地利(79412)欧洲云杉、加拿大(81586④)美洲云杉在本区生长快,苗期保存率达50%以上,病害率小于30%,出苗率在2.3%~84,93%之间,生长增益为伊犁种源的111.02%以上,存在着一定的生产潜力。其余各种源保存率、出苗率也有高低不同,但病害率较高,生长增益在107%以下。由此选择出适宜我区且生长量大的云杉种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的调查分析得知,地理种源不同,樟子松的高生长、生长节律及适应性均存在着明显差异,树高生长差异大于胸径生长差异。不同种源物候期略有差别,纬度高的种源,物候期到来略早,纬度低的到来略迟,相差1~4d。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低纬度种源好于高纬度种源。经过十几年的种源试验表明,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为最佳种源(产地)。  相似文献   

8.
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材质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16年生长白落叶松6个种源进行生长和材性分析,结果表明:(1)树高、胸径、冠幅3个生长性状种源间的变异较大,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4个木材材质性状种源间变异较小,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个体间;(2)基本密度受较弱的遗传控制,其余6个性状分别受中等至较强的遗传控制;(3)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材性地理变异的基本模式是以纬向为主,温度、年降水量等环境因子是影响长白落叶松生长和材性的主导因子;(4)较低纬度、低海拔的白刀山种源为生长和材质兼优的优良种源,其次是大海林和和龙种源。  相似文献   

9.
红锥天然分布区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红锥天然分布区各种源的主要特性,从总体看可划分为3大类,来自水热充沛地区的种源(21.1℃)具有嫁接植株生长快、形成花蕾和开花时间较早,展枝展叶早,叶片短小、枝叶数量多等特性;来自年均温低或较低(〈19.9℃)的其余两类种源则嫁接植株生长较慢,物候较迟,叶片较宽大。从全分布区嫁接植株的生长变异看,其变异属随机变异,天然分布中种源的生长变异大于种源内的单株变异,种源选择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单株选择是一种理想的生长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鹅掌楸种源遗传变异和选择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鹅掌楸全分布区内抽样15个种源,于长江中下游5省区按统一试验设计营造种源试验林,7年生时全面测定其树高(H)、胸径(DBH)、冠幅(RC)等主要生长性状,进行遗传6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鹅掌楸生长性状在种源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地点间差异极显著,种源对环境反映灵敏,种源与地点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H、DBH和材积(V)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3、0.526、0.521,受较强的遗传控制;RC受遗传控制程度相对较低(H^2=0.301)。相继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适应性分析和幼成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为种源选择和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多点综合选择选出黎平、伤痛永两个优良种源,遗传增益11.8%。单点选择分别选出1-3个丰产种源,遗传增益达15.4%-51.5%。  相似文献   

11.
12年生湿地松、火炬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12年生火炬松、湿地松7个试验点种源及树种对比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火炬松种源间差异显著,种源与地点互作用显著,但互作方差较小。根据种源的生长(高、径)和适应性(保存率、抗病虫害、耐寒等)选出L-9、6、10火炬松优良种源。这些种源均产自美国东南沿海,最适宜在我国中亚热带发展,其次为南亚热带;北卡州及内陆种源L-2,5,6生长快且较耐寒,适宜在北亚热带种植,湿地松种源间差较小,呈随机变异,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11省(市)23县(市)的23个鱼腥草种质资源,在浙江省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百果园基地进行种源特性观察试验,结果表明,23个种源从形态特征上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生长初期叶绿色,茎节间较长,生长盛期叶翠绿色,叶缘波状,茎浅红色;另一类为生长初期叶带紫红色,茎节间较短,生长盛期叶墨绿色,叶近全缘,茎紫红色、浅红色或绿色。物候期较为一致,可分为破土萌芽长叶期(2月下旬到3月下旬)、快速高生长期(3月底到4月中旬)、开花结果期(4月下旬到6月底)3个阶段。不同鱼腥草种源在高、径生长和蒴果、种子数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高生长以18号(浙江嵊州)种源最好,平均高度达83.08cm,15号(安徽绩溪)种源最低,仅为41.08cm;径生长以4号(云南会泽)种源最好(0.5063cm),15号(安徽绩溪)种源最差(0.3cm)。综合性状以4、18、19(浙江长兴)、12(浙江嘉善)、5(贵州安顺)、17(浙江泰顺)等种源表现较好,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单果序蒴果数以7号种源(河南正阳)最多,达83.4颗/果序,蒴果内种子数以10号种源(广函柳州)最高(22.67粒/蒴果),综合蒴果和种子数量以10、5号种源较好。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母树林后代苗期生长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云南松母树林后代(5个种源81个家系)苗期生长的分期观测及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期生长可分为4个时期,即火柴柱形期(I期)、灯笼形期、菜前期和伞形后期;苗木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种子的大小及发芽率与苗木的生长关系不明显;苗木我生状在家系内差异不明显,在家系间和种源间则存在显著的差异;苗期以滇东南和川西南各泊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较大和滇西种源次之,对照的最上。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洲黑杨50号为母本和青杨5个种源(各10个单株)为父本杂交,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和家系内无性系间存在不同差异。杂种F1代无性系扦插父本种源不同的杂交组合间和组合内家系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1、2、3年生苗的生长性状在不同层次变异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对F1代生长有显著影响,F1代无性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选择潜力。杂种F1代叶片形态一苗期生长性状间未发现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广东阳江马占相思引种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占相思10a引种、种源试验表明,马占相思较同属台湾相思、大叶相思、厚荚相思生长快,且干形通直;17年种源试验以产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A5(13242)号为最优良种源;马占相思在海拔300m以下低丘、低山,土层深厚,表层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上生长良好,坡向以西南或东南坡下部为宜;由树干解析可清楚看出其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6.
对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引进的马占相思的8个种源,在阳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4个试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生长快、产量高的13242(A5)和13229(A6)2个种源,其树高、胸径生长量均比其余种源高,且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A3、A1、A8种源,这为阳江市大面积营造马占相思林提供了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造林区优良种源选择*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6年开始的全国马尾松种源试验13省(区)6批种源试验林(含局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及中试)材料,对幼林高径、材积生长,干形,结实,抗性,保存率等作性状间遗传、表型相关和年度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马尾松种源作早期选择是可行的。据两次全分布区试验多点材积资料分析,种源与造林区,种源与试验点间均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种源材积在地点间相关密切;用Wright模型衡量两次试验各参试种源稳定性并划分类型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种源试验幼林期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初选较好的27个种源,幼林期(4年生和6年生)在浙南龙拉和浙北桐庐的生长表现进行分析表明,目前生长最好的种为自马尾松I类产区,大多属南、中带种源区,其中桐棉种源以其生长季长和枝轮多的特性,在龙泉生长遥遥领先,且4年来未发现冻害;但在浙北上在严重,保存率不高,生长居中下水平。根据新复极差LSP检验,在I2产区的龙泉仅桐棉、信宜、古蓬、建阳和吉安5个种源生长突出,其余种源间差异不显著;在Ⅱ类产区的桐  相似文献   

19.
应用25个地理种源400余个家系在广西凭祥进行西南桦种源家系联合筛选试验,对1~4年生幼林进行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西南桦种源间和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均差异极显著;(2)各种源树高和胸径均与其产地经度极显著相关;(3)不同林龄间种源和家系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种源选择的可靠性逐年增加;(4)以4年生时生长性状作早期评价,发现大多数优良种源、家系来自广西,可见西南桦种源选择以就近种源较好。  相似文献   

20.
对五个种源(含对照)的81个家系进行云南松母树林单株半同胞后代多点测定。滇西试地的早期测定结果表明,其树高大小依次为:滇西、滇中、对照、川西南、滇东南种源,地径大小次序则与树高相反;滇西种源早期高生长快而径生长慢,其它种源早期高生长慢而径生长快;3年生时树高和地径大于对照的分别有30个家系和63个家系;苗木根系的发育程度影响着针叶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林木的生长量;种子发芽率与树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