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经采用田间调查、室内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种子带菌检测相结合方法,对河西地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系统检测。结果表明:河西地区玉米制种区弯孢霉叶斑病主要是由优势种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引起,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自交系、杂交种品种均表现为感病,症状特点较为典型,发病率低。且种子表面和内部均可带菌,但带菌率较低。并提出加强检疫和疫情监测、种子引进及包衣质量管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建议,为保证河西地区玉米种子的质量,生产上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与症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玉米弯孢苗叶斑病是近几年我国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病叶标样的病原苗分离与鉴定及病原苗致病力测定,初步明确了新月弯孢苗Curvularia junata(Wak-ker)Boed是黑龙江省玉米弯孢苗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田间症状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上症状表现有明显差异,根据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将病斑分为抗病型(R)、感病型(S)和中间型(M)。  相似文献   

3.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寄生适合度与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河北省14个玉米产区的28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占57.1%,棒状弯孢(C.clavata)占17.9%,画眉草弯孢(C.eragrostidis)占14.3%,中隔弯孢(C.inter-media)占10.7%。将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接种在9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上进行寄生适合度测定,发现新月弯孢和中隔弯孢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棒状弯孢,画眉草弯孢的致病性最弱。用23条随机引物对28个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了185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42个,多态性几率P=76.8%。利用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4种弯孢在种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致病性差异的一个原因。在新月弯孢种内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部分新月弯孢菌株与其它3种弯孢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玉米黄斑病研究Ⅰ·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黄早4玉米自交系上普遍而严重地发生一种新病害──黄斑病。本研究首次鉴定明确了此病的病原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这一病害与国外已报道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属同一类病害。  相似文献   

5.
玉米黄斑病研究I.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近年来,我国黄上4玉米自交上普遍而严重地发生一种新病害-黄斑病。本研究首次鉴定明确了此病的病原为新月弯孢Curuularia lunata,这一病害与国外已报道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属同一类病害。  相似文献   

6.
弯孢霉叶斑病是高尔夫草坪养护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该病害的致病病原及相关特性,对海滨雀稗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致病性测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海滨雀稗弯孢叶斑病致病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0℃,pH为7,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以麦芽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比较适合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木霉对玉米叶斑病菌拮抗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7种木霉分别对突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进行对峙培养,研究二者的拮抗机制。结果表明,在室内哈茨木霉和顶孢木霉对玉米大斑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但7种木霉对新月弯孢菌抑制作用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8.
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继玉米大小斑病之后,近年来在玉米上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而且有加重趋势的玉米叶部病害。2010年该病发生较重,笔者就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主要症状、发病规律及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方法,为搞好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弯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安徽省水稻叶片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从潜山稻田采集病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水稻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30℃,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30℃,致死温度为53℃10 min,最适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pH为6~8,光照对其无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铵态氮。  相似文献   

1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我国新近几年玉米上发生的重要病害。其危害性在一些地区已经超过大小斑病,成为主要玉米病害.国内外关于该病害的研究,在寄主方面主要侧重在抗病性、抗病性遗传及品种抗病性鉴定上。在我国,普遍缺少高度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抗病的品种和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抗病基因也不清楚,目前主推的品种遗传基础过窄,是寻找多抗品种的主要障碍.在病原菌方面,我国以新月弯孢菌气生变种(Curvularialunata)危害玉米为主,该病菌致病性和产毒能力都很强,不同地区的病菌菌株存在致病力的差异,但其遗传背景和相互关系尚需深入研究。该病害蔓延快,危害重,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2.
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了玉米弯孢菌胞内及胞外黑色素,并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黑色素的性质;采用黑色素抑制实验研究了黑色素在玉米弯孢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黑色素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光谱扫描没有极值,吸光值取对数后对波长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说明该实验提取的物质确实是一类黑色素类物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菌株CX-3胞内与胞外黑色素红外光谱图有一定差异。玉米弯孢菌胞内黑色素以DHN为主,胞外是DOPA;初步证明DHN黑色素在病菌侵染感病玉米叶片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2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室内人工接种、田间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种3262、沈9728和丹3034对弯力叶斑病具有较稳定的抗性,适合在葫芦岛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链霉菌对玉米弯孢霉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 39株链霉菌株对玉米弯孢霉菌进行了拮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 ,有 7株对玉米弯孢霉菌表现一级拮抗作用 ,15株表现二级拮抗作用 ,17株没有表现拮抗作用。其中E17-P、B17-G菌株的抑菌效果达到福美双5 μL·L-1稀释液作用的 6 0 %以上 ,并且超过了退菌特 5 μL·L-1稀释液的作用 ,是较好的具有潜力的生防菌。同时 ,所有一级拮抗菌的抑菌稳定性都好于杀菌剂对照  相似文献   

1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动态及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是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供试品种全部发病,无高抗品种。通过人工接种观测了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并绘制了病害季节流行曲线。根据田间传播梯度观测结果,拟合了病害传播梯度模型。田间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1.67%~36.95%,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5.38%。  相似文献   

16.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49-10750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拮抗木霉菌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诱导抗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温室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木霉菌株H6、D9、C40、SH2303包衣种子诱导玉米抗弯孢叶斑病的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温室条件下H6、C40、D9、SH2303包衣种子长出的幼苗对于弯孢叶斑病的防效分别为20.69%、53.77%、72.74%、37.52%。田间试验表明:H6可诱导玉米对弯孢叶斑病的防效可达到50%470%。防御酶系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包衣种子后PAL、POD酶活性显著增加,SOD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趋势。因此,木霉诱导寄主抗性效应与寄主PAI。、POD活性增加有关,但与SOD活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利用木霉菌剂处理玉米种子可系统诱导玉米幼苗产生对叶斑病的抗性,为深入研究木霉菌诱导玉米系统抗性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玉米黄斑病研究Ⅱ.症状类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温室用Curvularialunata分离物接种黄早4等44个自交系和杂交种,不同品种(系)上症状表现有明显差异。根据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及产抱情况等特征,初步区分为抗病型(R)、感病型(S)和中间型(M)3种病斑类型。病斑类型可作为鉴定品种抗病性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康氏木霉T30的cDNA中克隆了PLA2基因,然后用PLA2敲除突变株为材料在玉米接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条件下研究此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敲除突变株P82(ΔPLA2)所分泌的胞外几丁质酶和β-1,3-半乳糖苷酶的酶活要比野生型低。玉米接种弯孢霉叶斑病菌条件下,突变株的生防实验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诱抗作用。此基因大肠杆菌表达产物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同对照相比产生更大的叶斑。PLA2基因在木霉对抗弯孢霉叶斑病菌同玉米互作可能是一种负调控方式,要对此基因与玉米的非亲和互作还需对此基因互补进行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