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针对已有福寿螺防治手段存在的问题,广西桂林地区进行了福寿螺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在福寿螺防治过程中,不仅仅是将其灭除,而是结合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方法,对福寿螺进行加工利用,形成了福寿螺产业链。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因其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成分高,20世纪80年代被作为一种水生经济动物引入我国南方。后因过度盲目引种养殖、腥味太浓、口味欠佳、市场销售状况差等原因而遭到  相似文献   

2.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大瓶螺,原产于美洲亚马孙流域,系大型水生螺类。福寿螺不仅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可迅速改变其栖息地生物环境面貌,造成其  相似文献   

3.
<正>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英文名Applesnail,golden applesnail,又叫苹果螺、大瓶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是两栖淡水软体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福寿螺目前已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认定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为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2]。福寿螺是一种淡水螺类动物,据生物学特性研究,其生殖能力极强、繁殖速度较快,可以适应各种水体环境,包括但不限于河流、池塘、  相似文献   

4.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属中腹足目瓶螺科,是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螺类。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力极快。20世纪80年代福寿螺被引进福建永安市饲养。其后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福寿螺在福建永安市迅速扩散蔓延至各乡镇,形成了极难控制的优势种群。近年来福寿螺对该市水稻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2018年在广西区上林县水稻田开展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田福寿螺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药剂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可有效控制水稻福寿螺,施药后7天内便可杀死大部分的福寿螺,保苗效果较好,同时对水生生物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福寿螺对作物的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瓶螺科,原产于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东、福建、广西、四川等地纷纷引进养殖,并当作美食。但由于福寿螺肉质太松.很快就失去市场,出现滞销局面。因此,大大小小的福寿螺便被抛进水沟、池塘、小溪,不到几年,便酿成螺灾。近几年,全国各地均有饱受其灾的相关报道,尤以水稻种植区受其害最大。从2002年开始。在参考前人研究  相似文献   

7.
福寿螺     
唐昆 《湖南农业》2006,(7):16-16
福寿螺属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又名苹果螺、大瓶螺、雪螺。特征特性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五六层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高度占壳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壳高8厘米以上,壳径7厘米~15厘米。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雌雄异体,有蛰伏和冬眠习性。1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卵2400个~8700个,孵化率可高达90%,繁殖速度快。危害性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作为高蛋白质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后被引入其他…  相似文献   

8.
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福寿螺,学名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 Spix),又名苹果螺,是大型水生螺类,原产于南美州亚马逊河流域,20世代80年代后期我县从广东省引进饲养,当时是以其蛋白质丰富,营养成分高供人们食用。但由于人们对福寿螺危害性缺乏认识,加上管理不严,盲目扩散饲养,而且福寿螺的味道不佳,销路不畅,失去市场经济价值,造成生产过剩,弃置野外,致使福寿螺成、幼螺体流散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不同药剂对福寿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5%五氯酚钠SP、45%三苯基乙酸锡WP对福寿螺的杀螺率可达100%,杀螺速度快,效果好。5%四聚乙醛GR、6%四聚乙醛GR药效释放慢,药后7d杀螺率均在96%以上,能有效控制福寿螺的发生危害。5%四聚乙醛GR、6%四聚乙醛GR对水生动物安全,可用于水生动物养殖区域水稻、茭白田福寿螺防治。  相似文献   

10.
福寿螺又称大瓶螺、苹果螺,属中腹足目瓶螺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大型淡水螺类,是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3月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名单之一。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力极快.近年来本地主要水田耕作区遭受其不同程度的入侵危害,  相似文献   

11.
福寿螺又名南美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这种螺具有生长繁殖快、食性杂、抗逆性强、易于养殖且成本低、肉味鲜美等优点,是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该螺在广东、广西等地野生养殖量大.  相似文献   

12.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广东,1984年前后被引入到我市养殖食用。但由于本地环境适合其生长,容易养殖,很快供大于求,  相似文献   

13.
50%四聚可湿性粉剂是防治稻田福寿螺的新型杀螺剂。2005年进行了50%四聚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田福寿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四聚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田福寿螺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杀螺效果和保苗效果与目前推广的6%密达颗粒剂效果相当,能迅速压低稻田福寿螺密度,在田间使用推荐使用量为每667 m2施用50~100 g。  相似文献   

14.
螟虫和福寿螺是我省水稻上两类重大有害生物。螟虫防治需要结合准确的性诱法预测,采用安装杀虫灯、性诱剂和合理使用农药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治。福寿螺防治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倡各部门大面积联动,具体方法以进水口纱网拦螺、稻田干湿交替抑螺、人工拣卵拾螺、稻田放鸭啄螺等人工或生物防治法为主,重发区适时适量施用杀螺剂。  相似文献   

15.
5%梅塔小颗粒剂防治稻田福寿螺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5%梅塔(Metarex)小颗粒剂是防治稻田福寿螺的新型杀螺剂。1998 ̄1999年进行了5%梅塔在粒剂防治稻田福寿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梅塔小颗粒剂防治稻田福寿螺具有较好的杀螺和保苗效果,杀螺效果与目前推广的5%梅塔在颗粒剂及6%密达(Meta)颗粒剂相当,能迅速压低稻田福寿螺密度,而且达到同等防效所用药量少。在福寿螺10头/m^2的密度下,推荐使用量为350 ̄400g/667m^2,当螺口  相似文献   

16.
怎样防治福寿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惠民 《湖南农业》2006,(12):12-12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或金宝螺,主要以水稻、水生绿色植物、叶类蔬菜为食,被害的水稻和蔬菜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现将福寿螺的综合防治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福寿螺是大型淡水螺类,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是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该螺抗逆性强、食性杂、繁殖极快,近年来在南方主要水稻耕作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入侵危害,并呈扩散蔓延之势,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发生特点福寿螺以幼螺或成螺在水生作物基部或水田土表下二三厘米深处越冬,亦可在田边或灌溉渠、河道中越冬。喜栖于缓流  相似文献   

18.
<正>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Spix)属瓶螺科,软体动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食用螺,还可用作动物蛋白饲料。福寿螺具有生长力强,繁殖快的特点,养殖价值较高,我们于1988年引进并进行了试养。福寿螺原产于热带,生长期间要求较高的温度,而天津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两季气温较低,在自然条件下福寿螺不能存活。为使福寿螺能在天津不  相似文献   

19.
一、危害特点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量高、危害性大等特点。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主害期为幼苗至分蘖期,幼螺、成螺均咬食水稻叶及分蘖,造成分蘖降低,有效穗减少,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20.
有害生物福寿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瓶螺科,是一种大型食用螺类。螺壳外观与本地田螺相似,卵生,卵块初产鲜红色,渐变为粉红色。卵粒排列重叠成块状,外形似草莓状。福寿螺雌雄异体,1只雌螺可连续产卵2年,1年可产2400~8700个卵,繁殖力极强,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