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刺参养殖以超常规模快速发展,尤其是工厂化育苗。但由于管理水平和相关工艺还不够成熟,严重阻碍该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布苗密度大、幼体排泄物、死亡个体及残饵的不断积累,苗室水体一直处于高负载状态[1]。而这些积累污染物经缓慢分解向养殖环境不断释放大量小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导致水环境逐渐恶化,pH值逐渐降低,危害稚参健康生长[2]。该种状况通常采用加大换水量来改善。然而过量的换水会  相似文献   

2.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生产中,因稚参成活率低而导致育苗失败的现象屡有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分析了影响稚参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工厂化育苗技术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要点,内容包括育苗设施、亲蚶的培养与选择、催产方法、幼虫培育和稚贝培育等。  相似文献   

4.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5.
刺参育苗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稚参阶段成活率普遍不高.更有不少场家疏于管理,导致稚参患病甚至全军覆没.现总结出稚参培育阶段的一些技术要点.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也得到迅速发展,育苗技术日臻完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从产卵到稚参附着阶段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病率很高,极易造成育苗的失败,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就浮游期及稚参阶段如何提高变态成活率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在淤泥底池塘用盐膜造底,采用石袋、袋瓶、土袋等3种造礁方法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和养殖的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造礁方法对刺参稚参的附着效果以及对幼参产量、成活率、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袋礁和袋瓶礁适宜稚参的附着及生长;在培育成活率、苗种体质、苗种消化机能等方面,刺参生态苗种均优于人工苗种。文章总结了生态育苗的基本模式为:池塘造底—造礁—防害—调水—育苗—保苗,该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简明、产品健康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海参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刺参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稚参、幼参度夏期间,因培育水温过高而导致成活率大大降低;成体参养殖也因水温高而进入夏眠,夏眠期间减重率高达30%-40%。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利用海带育苗废水及深井水进行刺参工厂化养成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剌参大水体育苗,采用降低初耳幼体放养密度,适当减少单胞藻投喂量、加大换水量、通气、增设机动进水系统等措施,培育出稚参1911.5万头,幼参258.36万头,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稚参为3.823万头/m~3,幼参为5167头/m~3。以食用鲜酵母为饵的耳状幼体能正常发育变态,稚参出苗量平均达1.6万头/m~3。稚参的附着、成活,成长与附着基的规格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流水条件与换水操作对缢蛏育苗初期的影响,2015年9月在三门东航水产育苗场进行试验,试验桶X(编号1、2、3*、4*、5*、6*)设置筛绢网与进出水开关控制流水速度,试验桶Y(编号7、8)未设置筛绢网且进行倒池操作,水温26~27.5℃,pH 8.0~8.2,盐度13,光照度低于1000lx。结果表明,对于非流水性育苗,加大换水量与设置筛绢网减少机械损伤能够显著提高缢蛏幼虫期的存活率(P0.05),对孵化及生长变态等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对于流水性育苗,当换水量逐渐加大时,缢蛏卵子的受精率降低,受精卵的孵化率在提高后回落,D形幼虫规格无显著差异(P0.05),稚贝规格与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长,缢蛏幼虫的壳长在试验中后期生长速率减缓、存活率降低,但与非流水性试验组的壳长及存活率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当流水量较小时,缢蛏幼虫壳长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率有明显提高。本试验验证了适量的流水性育苗与不倒池换水操作可以显著提高缢蛏幼虫孵化率、变态率、存活率,对变态时间与稚贝规格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处黄河口的东营市有着丰富的滩涂资源。为了增加当地的养殖品种,2008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东营金海田海珍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海参工厂化育苗,取得了成功。科研人员克服了当地水质浑浊,含盐量夏天偏低,水中浮游植物过多的不利条件,在300m^3的水体中育出变色稚参2000万头。现将主要育苗流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泥蚶工厂化育壮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普通扇贝育苗场进行泥工厂化育苗壮苗试验,亲蚶在室内丰饵能、成熟后自然排放,采卵孵化。幼虫、稚贝以叉鞭金藻、小球藻为饵料。以筛滤的滩泥作附着基,每天换水放干氏,定期换泥洗苗。1996年在底面积480m^2水泥池中,育出平均壳长1.09mm的蚶苗16539万粒。1996年11月专家鉴定认为,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13.
赵希纯  金勇  何姗  李静 《齐鲁渔业》2014,(11):23-24
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了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通过推行工厂化刺参生态育苗技术,项目区平均单位水体稚参苗产量达到0.5kg/m^3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81~1983年黑鲷小水体工厂化育苗试验结果。涉及到亲鱼捕捞、暂养、自然产卵、人工催产、采卵孵化、鱼苗发育与生长、饵料系列、培苗条件以及工厂化育苗工艺等方面。另外,还提出了黑鲷苗各发育期的形态与生态特征检索表,可供育苗生产参改。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工厂化育苗设施,进行口虾蛄人工育苗的试验,共培育出全长1.6 cm的稚虾蛄约6万尾,平均出苗量为1万尾/m3。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口虾蛄人工洞穴和幼体培育的技术要点。结果表明:现有的育苗设施能满足口虾蛄工厂化育苗的要求。同时,口虾蛄对底质、洞穴、水温、饵料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只海捕亲蟹,在1000m^3育苗水体中,采取充气,吸污,换水,倒池,分池,防治病害等措施,进行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稚蟹培育,共育出壳宽0.5~2cm的稚蟹315万只,平均1m^3水体出苗3150只,实现产值157万元,利润101万元,专家鉴定认为,单位水体育苗量和育苗总量均国居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近几年对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的观察,对青蛤工厂化育苗出库的稚贝、移苗的环境条件、饵料和疏苗扩池等进行了初步试验,认为早期苗、幼苗健壮、移苗底质松软、水质新鲜、饵料丰富、疏苗扩池,是青蛤大规格苗种快速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一、稚参前期培育1.附着密度初步认为,稚参的附着密度约为1个/cm2较为合适。附着密度过大,会影响其生长速度,且容易脱落;附着密度过稀,则出苗量达不到要求,增加育苗成本。稚参附着量的计算一般在其附着15天~20天后进行,多采用方框计数法,即选取附着板上的9个点,  相似文献   

19.
对华贵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就其人工育苗过程中的亲贝的选择、亲贝的育肥促熟、亲贝的催产、精子的控制、浮游幼虫培育、人工采苗、稚贝培育、换水和药物防病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