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亲鳅的选择1.亲鳅的来源:由于7月份正是泥鳅繁殖的高峰期,泥鳅的性腺发育普遍比较好,本试验所用的泥鳅直接从池塘中捕捞。从中选择体长15~20厘米、体重25~50克、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作为人工繁殖的亲鳅,在水泥池中暂养2日后直接注射催产剂进行催产。2.亲鳅配组:本试验亲鳅的雌雄比为1:3,如果  相似文献   

2.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忠臣 《淡水渔业》2003,33(6):57-58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 ,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 ,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素有“水中人参”之称 ,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 ,且价高畅销 ,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目前我市养殖泥鳅的苗种 ,大部分是靠天然捕捞 ,优劣不等 ,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 ,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旨在推进该项事业的发展 ,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1 泥鳅的人工繁殖1 1 泥鳅亲种的选择及培育 ①亲鱼来源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尽量避…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2007年以来对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和养殖进行了试验探索,经过5年的试验养殖,初步掌握了该项技术。现将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选择亲鳅可选用人工饲养的泥鳅或采集临近产卵期的野生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4.
泥鳅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泥鳅的人工繁殖1.1亲鱼选择根据实践经验,泥鳅人工繁殖用的雌雄亲鱼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捕获不久的天然产泥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采集时,从鳅鱼的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用c此外,粘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购。催产时,要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无伤无病、体长15-20cm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亲鳅,雄鳅腹都圆大,雄鳅“追星”明显。雌雄区别是: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第2…  相似文献   

5.
正台湾泥鳅(简称台鳅)具有生长速度快、成体规格大、回捕率高、单产效益好等优势,近年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台湾泥鳅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发现其亲本个体超大造成催产率低,受精率低等原因致使育苗的出苗率低下。如何提高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出苗率,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归纳如下。一、加强亲鳅的选育1.亲鳅的选育每年的11月中旬可以从成鳅养殖池或集贸市场上进行优选体质健壮、体形丰满、无病、无伤、单体规格在30~150克的2龄雌雄成鳅作为后  相似文献   

6.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在鱼类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世界上有泥鳅十多种,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真泥鳅。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泥鳅资源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泥鳅的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作简单的介绍。 一、泥鳅的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 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提高泥鳅苗种人工繁殖的成活率,笔者主要谈谈泥鳅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措施,并把多年来开展小范围人工控温及自然环境下进行泥鳅人工繁殖的技术措施归纳如下。一、提高催产率1.亲鱼选择在皖北地区一般每年的3月下旬前后,自然界生长的泥鳅已发育成熟(青鳅),即可以进行人工挑选待育的亲鳅。如采用人工控温即可开展泥鳅的繁殖工作。大鳞副泥鳅个体较大,一般成熟较青鳅晚一些,每年的5月中下  相似文献   

8.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板鳅、黄板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目前已成为部分地区的热点养殖品种.目前绝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当地市场上选购亲鳅或者购进苗种培育成亲鳅进行繁殖,对于不同地域亲鳅杂交繁殖还未见做过专门试验的报告,为进一步探讨大鳞副泥鳅不同地域的人工繁殖效果,笔者进行了该次试验.  相似文献   

9.
<正>泥鳅易养殖、产量高、养殖成本低、市场售价高,是热门的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但其个体小、种苗放养量大,种苗成本占养殖成本比重大,如果外购种苗往往因鱼苗质量、长途运输等原因而造成很大的伤亡,而自行繁育泥鳅苗可以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下面介绍一种泥鳅简易人工繁殖技术。1种鳅的培育与选择开春后选择适合做种的亲鳅进行强化培养,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和部分植物性饵料,勤换水,多冲水。繁殖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即将连续  相似文献   

10.
1 亲鳅的选择。繁殖用的亲鳅须选择 2龄以上、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 3 0 g以上 ,腹部膨大柔软。雄鳅要求体长 12cm、体重 15g以上 ,胸鳍上有珠星。雌雄鉴别 :成熟的雌鳅个体较大 ,胸鳍宽短 ,末端钝圆 ,呈舌状 ,腹部明显突出 ,身体呈圆柱形 ,生殖孔外翻 ,呈红色 ,雄鳅体形细小 ,胸鳍狭长 ,呈镰刀状 ,末端尖而上翘。2 亲鳅的培育。繁殖前 1个月将性腺发育良好的成鳅按雌雄分塘专池强化培育 ,亲鳅培育池长方形为宜 ,面积 50— 10 0m2 ,池深 1.2m ,水深保持 40— 50cm ,池底夯实 ,池壁用塑料膜贴面。进排水口确保不逃鱼…  相似文献   

11.
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苗种多来源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泥鳅苗种来源不稳定,且质量较差,很难保证养殖的效果。采取人工繁育的办法获得泥鳅苗种可有效保证泥鳅苗种供应,确保养殖效果。1、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既可从自然水域捕捞,也可人工养殖。亲鳅多采须笼捕捞。选择的亲鳅体长应在12cm以上,体重10g以上,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无病无伤。2、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雌鳅个体相对较大,在繁殖期腹部膨大。胸鳍短而圆近似扇形,第二鳍条基部无骨质薄片。背鳍正常,没有肉瘤。雄鳅个体相对较小,在繁殖期腹部不膨大,较平扁。胸鳍长而尖近刀形,第二鳍条基部有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泥鳅鱼养殖的增加,泥鳅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尤为重要。为提高泥鳅人工繁育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环节:1、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2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建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3.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具有较高的经济、营养和药用价值,目前河南省濮阳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殖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总结如下。一、泥鳅的人工繁育1、泥鳅亲种的选择及培育(1)亲鱼来源:人工繁育用的亲鱼尽量避免长时间蓄养,因而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或人工饲养体质较好的亲鱼,在进行数天的强化培育后,于4月底5月初当水温稳定在20℃左右时,即可进行人工繁殖。(2)亲鱼的选择:体长15cm~20…  相似文献   

14.
泥鳅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富荣 《淡水渔业》2000,30(6):23-25
1 泥鳅的人工繁殖11 亲鱼选择根据实践经验,泥鳅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一般不易长期蓄养,因而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捕获不久的天然泥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采集时,从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采集。此外,粘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购。催产时,要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无伤无病、体长15~20cm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泥鳅,雌鳅腹部园大,雄鳅“追星”明显。雌雄区别是: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园,呈扇形,第2~3根软鳍条的长短…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泥鳅苗种供应已成为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主要原因是泥鳅个体小、绝对怀卵量少、人工繁殖相对复杂、幼苗培育成活率较低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从泥鳅的人工繁殖到夏花培育的一些关键技术,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和提高。一、亲鳅的挑选泥鳅个体小、绝对怀卵量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泥鳅人工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仅靠自然繁殖已不可能获得批量的苗种,为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我们于1989年分别在兴化市海南乡、东鲍乡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的工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1.亲鳅的来源和雌雄的鉴别 1989年5~6月份,从本地市场上购买  相似文献   

17.
一、亲鳅来源与培育从水库起捕鱼中选取体长15cm以上的体质健壮、性腺发育良好的泥鳅做为亲鳅。雌雄亲鳅按2:1比例分开培育,采用两只2×1m的帆布桶作为培育他。采取驯化投饵的方法,强化培育亲鳅。主要投喂鱼粉、猪血粉及剁碎的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辅助少量米糠、鼓皮、豆  相似文献   

18.
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同一群体的亲鲵发育成熟的时间差距较大,给人工繁殖造成一定难度,把握好催产时机是提高催产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在大鲵人工繁殖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亲鲵选择Ⅵ龄以上,大部分个体4~10kg,体格健康,肉眼观察、手摸明显有性腺发育特征。亲鲵来源有本地野生和纯人工养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泥鳅秋季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月中旬挑选体长12cm以上的泥鳅作为亲本进行秋季人工繁殖,经过25d强化培育,90%以上的亲鳅发育良好,催产雌鳅19.3kg,催产率在86%,受精率83%,孵化率96%,共获得仔鱼约340万尾。以半年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3d后鳅苗平均全长达0.8cm,成活率高达99%,半个月后全长达2cm左右;到10月中旬,鳅苗平均全长5.0cm左右,体重达3-4g,成活率为60%,共计获得鳅苗约200多万尾。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虾选择 (1)虾龄:人工繁殖用亲虾的适宜龄期在9月龄~24月龄. (2)个体大小:繁殖用雌虾的体长要求在16cm以上,体重超过35g;雄虾体长在14cm以上,体重超过3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