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原蚕相对于普蚕抗逆性较差,在上蔟时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原蚕区原蚕饲养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原蚕饲养阶段蚕体健壮,长势喜人,恰巧上蔟时遭遇气象环境条件突变,结果造成许多蚕不结茧,或者虽结茧但成为死笼茧,严重影响种茧的产、质量和蚕农生产种茧的积极性。因此,原蚕区饲养原蚕上蔟时依据当时的气象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为熟蚕创造良好的上蔟环境,保证熟蚕正常营茧,是原蚕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关。  相似文献   

2.
董发祥 《蚕桑通报》1989,20(4):59-61
提高蚕茧质量,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认真贯彻“优质优价”政策,合理评茧,是促进茧质提高的先决条件。当前应当从改进评茧方法着手,同时采取提高茧质的相应技术。主要是: 一、饲养优良蚕品种蚕品种是决定茧质优劣的内在因素。推广优良蚕品种对提高蚕茧质量、产量和茧丝  相似文献   

3.
<正> 一、夏秋蚕的重要性 随着夏秋蚕生产的不断发展,夏秋蚕饲养数量在全年养蚕总量中所占比重增大,一般占到 60%左右。很多地区的夏秋茧产量超过春茧的产量。 夏秋蚕亦是一年中养蚕的重要季节,夏秋茧占全年总产茧量的一半以上。夏秋季节养蚕,气温较高,桑叶和蚕的生长快,桑叶供应量充足,蚕期短,对充分利用养蚕设备,合  相似文献   

4.
推广桑蚕新品种“桂蚕一号”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广西蚕业指导所在全区推广桑蚕新品种“桂蚕一号”进行跟踪调查,根据所调查市县的蚕农普遍反映该品种蚕好养,1-4龄蚕眠起齐一,产量高,茧大均匀,茧厚,茧色白,产量高达42-50公斤/张左右;比同期的“两广二号”增产7公斤/张左右,5龄经过长0.5-1天,蚕农普遍喜欢饲养。但部分新蚕区因品种性状不了解,饲养技术不到位,蚕农粗放饲养,蚕座过密,食桑不足,滥用蜕皮激素等,导致蚕发育不齐,大,小蚕,茧不匀,薄皮茧等,不能发挥“桂蚕一号”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5.
<正> 构成蚕茧高产的两个因素,一是结茧头数,二是茧的个体大小,然而蚕结茧头数的多少又重于茧的大小。饲养一定量的蚕种,蚕儿结茧头数多的,产量才高。近年来,农村有部分蚕农在养蚕生产中,出了不少劳力和成本,蚕长大了,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熟蚕在簇具上乱爬,不吐丝结茧和变态,几天后就死掉了,极少数能变成裸蛹;也有的  相似文献   

6.
蚕病防治     
家蚕饲养在室内,虽能免遭自然界风雨的侵袭,但蚕病的种类和发生量往往受到各个蚕期的气象条件和营养条件的影响。举例说,无论是哪一年,春蚕期蚕病危害少,茧质优,但在高温持续的早秋蚕期,是一年中产量最低,茧中病蚕,内印茧发生也多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各地夏秋蚕饲养的比例不断增高。夏秋蚕饲养量的增加,对于充分提高桑叶,蚕室、蚕具的利用率、增加总产茧量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一般说来,夏秋蚕产量低而不稳,这是当前蚕桑生产的薄弱环节。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叶质常是造成夏秋蚕茧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提高夏秋蚕的叶质,充分发掘夏秋蚕的潜力,是提高夏秋蚕产量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正> 家蚕有三种繁衍性状:一年发生一代叫一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叫二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以上叫多化性蚕。一化性蚕结茧大、丝质好,但蚕体质弱、龄期长、易感病、饲养花工多;多化性蚕则相反;体质强、龄期短、但结茧小,丝质差;二化性蚕介于一化性和多化性之间。为了兼顾茧的产量、质量、蚕儿体质,目前,大多以饲养二化性蚕为主。  相似文献   

9.
不良环境对秋蚕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自养蚕布局调整以后,秋蚕饲养量均占年饲养量的70%以上,秋蚕饲养的好坏,对全年蚕茧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秋茧质差量低不仅制约了全年亩桑蚕茧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拉大了与先进地区的蚕茧质量差距。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蚕品种、桑叶质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蚕茧产量的高低,不仅与单茧重量有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张种头数,故在饲养过程中防止小蚕、伏(桑夷)蚕和遗失蚕的发生是提高张种单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血液型脓病在蚕桑生产中时有发生,往往造成蚕不结茧,严重影响蚕茧产量,给蚕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此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 1 病因分析 1.1 病蚕烂茧乱丢,蚕沙不及时妥善处理,养蚕环境污染面广,残留病原多,洗刷消毒不彻底、不全面,往往留有死角,易导致蚕病交叉重复感染。 1.2 饲养管理不规范。(1)小蚕期不加温,龄期延长,  相似文献   

12.
<正> 日本今年蚕茧减产 日本今年春茧产量为29205吨,比去年减产5%。至于晚秋茧产量,预计仅为24600吨,比去年减产18%。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减产的原因是:(1)气候不正常,气温大大下降,日照不足,影响桑叶产量;(2)从事养蚕的农民,年龄高龄化,不能继续劳动;(3)饲养早秋蚕的蚕户数仅124900户;比去年减少5%。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内污茧成了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内污茧是病蚕毙死茧中造成的.预防内污茧的办法,除蚕室蚕具消毒外,还需要加强饲育技术处理.蚕儿发病不仅是由于病原物的侵入,某些降低蚕儿体质的因素亦有助于感染.这些因素包括饲育环境和技术处理等.所以,控制内污茧的发生,不但是要做到消毒彻底,而且,适当的饲养技术同样是很重要的.初秋蚕(日本初秋蚕一般是七月上旬收蚁)开始,蚕病发生就引人注目了,这是由于高温多湿、叶质差、蚕儿体质虚弱的原因引起.考虑到今年初秋蚕期也可能发生内部污染茧,所以,下面打算从养蚕技术角度,提出一些防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蚕种场大都以原蚕区饲养原蚕、收茧回场制种的形式进行生产,一般春季饲养种茧,其余季别饲养丝茧,由于养蚕户众多、分散面广、条件不一,加之养蚕一季紧跟一季,难免在饲育期间消毒粗放,残留各种病原,久而久之,造成养蚕环境的严重污染,给彻底消毒增加了难度。笔者就做好原蚕区防微控微工作进行如下探讨。1加强原蚕区管理,加大蚕农帮扶力度原蚕区管理首先要优选养蚕基础条件好、饲养水平高的蚕区,要考虑当地种植习惯,尽量避  相似文献   

15.
木茨蚕原吃蓖麻叶,故原名叫蓖麻蚕。六十年代我国用木茨叶饲养成功,因而称木茨蚕。近年来又用鹤木叶饲养成功,因此又有人称之为鹤木蚕。蓖麻蚕原产印度,目前年产蓖麻蚕茧四、五千担,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地区、以及日本、朝鲜、波兰等国也有饲养,但数量不多。  相似文献   

16.
赵明东  杨斌 《江苏蚕业》2006,28(3):27-27
<正>2005年春蚕期,通盐沿海蚕区的丝茧和种茧生产中发生了多年来未曾出现的大面积不结茧蚕,对蚕种产量和蚕茧产量、效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大面积不结茧蚕,引起了许多技术人员的思考,笔者就蚕种生产过程中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正在蚕的饲养时期中,1~3龄小蚕期饲养好了,蚕体强健,发育整齐,眠起齐一、病弱蚕淘汰少,到大蚕期就能增加对不良环境和病原的抵抗力。所以,养好小蚕是获取蚕茧产量高、茧质优的关键。目前小蚕饲养技术,因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技术基础差异,在技术措施上存在一定特色。在台州,广大蚕农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适于台州地区小蚕饲养的技术模式。现介绍如下。1适时、无伤害收蚁1.1收蚁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推广的桑蚕品种属四眠性.但现蚕种生产和丝茧育的实践中,经常出现三眠蚕,因幼虫发育经过不齐,造成养蚕技术处理困难,影响产量,给生产带来损失,为此对三眠蚕的发生,进行多次调查研究,认为三眠蚕的发生主要与品种、催青、饲养环境及营养有关,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前,药用僵蚕在中药材市场上需求趋旺,饲养和加工有利可图。其饲养和加工的方法是: 一、成蚕饲养。饲养和加工药用僵蚕,应在非茧产区专业化进行,以免对茧蚕带来毁灭性的影响。饲养和加工的时间,全年都可以进行。所喂的饲料,除少量桑叶外,可多种些月见草、剑蚕草、白三叶、  相似文献   

20.
陶积阳 《广西蚕业》2003,40(3):35-37
“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句俗语言简意赅说明了养好小蚕在养蚕生产中的重要性。小蚕共育是养好小蚕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但这项措施在一些原蚕基地或老蚕区却未能推广,原因是农户居住分散,而且已经习惯了各家各户独自饲养小蚕的模式。2002年上半年,我总站在武鸣、郊区两个原蚕点各进行了两批小蚕共育,共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张种产茧量、种茧质量、公斤茧制种量都有很大提高。实践证明,原蚕点只要全面推广实施小蚕共育,原蚕点的种茧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1原蚕点实施小蚕共育的必要性1.1原蚕点原蚕由各家各户饲养,由于技术水平有高有低,结果造成种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