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2009年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任务要求,2009年江苏省苏北综合试验站,在射阳、海安、如皋、东台等试验基地,组织对218户蚕农饲养的850.20盒蚕种进行了蚕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春蚕期平均盒种产茧43.21kg,每667m2桑园产茧68.57kg,平均蚕病发生率1.33%。中秋蚕期平均盒种产茧39.26kg,每667m2桑园产茧48.77kg,平均蚕病发生率4.44%。晚秋蚕期平均盒种产茧44.11kg,每667m2桑园产茧68.96kg,平均蚕病发生率4.62%。从蚕病发生情况看,病毒病是目前影响江苏蚕业生产安全的主要传染性蚕病,约占蚕病和中毒损失率的40%以上,尤以血液型脓病为主;农药中毒亦已成为威胁江苏秋蚕生产安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1985年,湖州市郊区蚕茧生产取得了超历史的大丰收,蚕茧总产量达到16814吨,比1984年增产2502.4吨增长17.5%.但夏秋蚕期由于大量发生蚕病,总产茧量虽然增加,张产茧量却比1984年同期下降,特别是中、晚秋蚕,张产茧下降幅度达14~29%.现将1985年蚕病为害情况及原因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养蚕业是以蚕茧作为商品买卖获得收入的,当然优良茧多收益就大。但由于蚕病等使蚕儿头数减少,收蚁的蚕并不能全部结茧成为商品,且近来蚕儿开始吐丝后在族中死亡或营茧后在茧中死亡造成内部污染茧增多,茧的商品价值锐降。  相似文献   

4.
<正>家蚕蝇蛆病是由于家蚕寄生蝇幼虫在蚕体内寄生导致的一种病害。夏秋季为害较重,一般在大蚕期发生,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蚕皮肤上出现一个近似三角形的黑病斑,病斑周围有油迹状轮廓,病斑所在环节常发生肿胀扭曲。撕开病斑处皮肤,可见淡黄色蛆虫。有早熟现象的蚕体节带有黑色病斑,在5龄初期寄生的多在是上蔟前脱出,在5龄中后期寄生者仍能上蔟、营茧,在茧内脱出者,则形成蛆孔茧。2013年,我县秋蚕期大面积发生家蚕蝇蛆病,  相似文献   

5.
瀛文,华十的交杂种是广东一、七造生产的主要品种;瀛汗,华九或华八的交杂种,几年来在第一造亦逐漸多养,将来必会成为一个普遍推广的品种。但在原蚕飼育上,一般瀛文,瀛汗蚕期虽表现是发育不齐,多发生小蚕,但到了五令期蚕病发生較少,熟蚕成数高,蛹期死籠茧率低。华十,华九等品种,蚕期发育齐一,但到了五令三、四日双后,則脓病、軟化病发生多,熟蚕率低,蛹期死籠茧多,往往因不合制种规格而淘汰,結果对配不上,影响制种量。专  相似文献   

6.
用200—400倍防微灵喷布桑叶饲养原蚕,对蚕期经过、五龄蚕期生命力、死笼茧率均未发现不良影响,对全茧量、单蛾产卵量略有影响但视蚕品种而异,对东34、932影响较小,对7532、湘晖、芙蓉的影响稍大,在生产中使用防微灵防防除微粒子病的效果明显。原蚕种添食防微灵浓度以350—400倍为宜,从四龄蚕第二天开始使用,可降低其对原蚕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韦廷秀 《广西蚕业》2003,40(1):49-49
由多化性寄生蝇的幼虫(蛆)寄生引起的蚕病,称蝇蛆病。其症状是:当蝇产卵在蚕体的环节皱折处,卵经1~2天即孵化成幼虫,在幼虫钻入蚕体后,蚕体皮肤上产生不规则的黑色病斑,黑斑内有幼蛆,被寄生处环节常肿起、弯曲,3、4龄蚕被寄生后在大眠中不能蜕皮变黑而死,5龄蚕前期被害后出现早熟蚕,一般虽能结茧或结薄皮茧,但都不能化蛹而死于茧中,五龄后期寄生的蛆体常在蚕儿结茧后发育成熟,咬破蚕的皮肤、茧壳钻出,造成蛆孔茧,不能作缫丝原料。  相似文献   

8.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省的年产茧量逐年有所增加,但蚕病的发生略有上升,特别是夏秋蚕期,因蚕病造成的损失,虽无确切的数字表示,但各方面的反映是比较普遍的。加强蚕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很有必要。应本刊之约,就当前蚕病防治中的几个问题略抒已见,和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陈端豪 《蚕桑通报》2002,33(4):34-35
秋蚕期是蚕病危害的多发季节,我市蚕区秋蚕因蚕病造成蚕茧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分析秋蚕蚕病流行原因,加强消毒防病工作,减少蚕病危害,对确保秋茧丰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刊第四期干8月初出版,报道中心是:在系統地总結春夏蚕大面积丰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确保秋茧大面积丰收的措施,实現秋茧超春茧,全年丰收。一、蚕报道今年春度蚕大面积丰产經验的系統总結;介紹根据春夏蚕丰产經驗的分析,提出秋茧超春茧的措施和意見;重点地报道有关防治秋蚕蚕病的经验和理論研究保证秋茧丰收的文章;春夏蚕丰产运动  相似文献   

12.
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时有发生,不仅夏秋蚕期,春蚕期也有发生,然而,引起熟蚕不结茧的原因很多,因此,全面了解不结茧蚕发生原因,根据不同地区养蚕生产实际,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不结茧蚕发生。1不结茧蚕发生原因1.1绢丝腺发育异常1.1.1蚕的遗传因素,导致少数蚕绢丝腺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4年早秋皓月×菁松蚕品种采用精准高效养蚕技术的试养情况,认为早秋蚕期应用精准高效养蚕技术总体取得了成功,茧丝长度平均973.7m,解舒率平均81.10%,茧丝纤度平均2.280 dtex,鲜毛茧出丝率平均13.76,平均光折为246,且蚕期未发生蚕病。但在提高蚁蚕结茧率、张种单产及降低死笼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总结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内污茧成了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内污茧是病蚕毙死茧中造成的.预防内污茧的办法,除蚕室蚕具消毒外,还需要加强饲育技术处理.蚕儿发病不仅是由于病原物的侵入,某些降低蚕儿体质的因素亦有助于感染.这些因素包括饲育环境和技术处理等.所以,控制内污茧的发生,不但是要做到消毒彻底,而且,适当的饲养技术同样是很重要的.初秋蚕(日本初秋蚕一般是七月上旬收蚁)开始,蚕病发生就引人注目了,这是由于高温多湿、叶质差、蚕儿体质虚弱的原因引起.考虑到今年初秋蚕期也可能发生内部污染茧,所以,下面打算从养蚕技术角度,提出一些防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6.
自推广夏蚕,早秋蚕以来,全年养蚕达到4~5期,夏秋茧的比重迅速上升,无论是新老蚕区,夏秋超春,二秋超春的事例已是屡见不鲜。可是,我国的夏秋茧生产还存在着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一般张产茧为40~50斤,低的甚至只有几斤,因蚕病造成的损失至少达10%,茧站收购的印烂薄皮等病蚕茧量要占下茧总数的20~30%。  相似文献   

17.
柞蚕1~3龄用消特灵主剂0.15%,4~5龄用消特灵主剂0.3%(不加辅剂)药液喷施柞叶对柞蚕防病效果好,蚕期血液型脓病发病率下降18%,镜检各龄迟眠蚕、弱小蚕、病蚕、死笼茧、病蛹,制种后全部镜检母蛾,微粒子孢子检出率大大下降,蛾期微粒子孢子检出率降低16%,蚕期无毒性反应,大大提高结茧率、上茧率、茧层率、良卵率,对单蛾产卵数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正> 从六月中旬到十月上中旬是本省饲养夏秋季节。本省夏秋蚕发种数量约为春蚕期的一倍,夏秋蚕收成的好坏,对年产茧量的影响很大。但夏秋蚕期,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较春蚕期多,容易发生蚕病,产量很不稳定。高产的单位,张产茧可达八、九十斤,低的只有二、三十斤,说明生产单位之间,很不平衡。为了夺取夏秋蚕无病高产,必须总结过去成败两方面的经验,以防病消毒为中心,克服不利因素,努力贯倒综合养蚕技术措施,确保蚕作安全,这对发挥夏秋蚕的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蚕茧的单产和总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饲养正秋蚕以后,由于桑树枝条继续抽长,再加气温先高后低逐渐下降,适合家蚕蚕体生理要求。因此,每年晚秋茧质量比夏、秋茧还高。但是,晚秋蚕壮蚕期和上蔟阶段容易遭受低温多湿的不良气候影响,若蚕前、蚕中消毒防病不严饲养管理不善,往往容易诱发蚕病,引起晚秋茧歉收。针对各地历年饲养晚秋蚕情况,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几点科技措施,现综合于下:  相似文献   

20.
睢宁县农村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的养蚕方式,除部分蚕农小蚕期进行联户共育外,绝大部分养蚕户都是分户饲养。由于千家万户分户饲养,其技术水平、养蚕条件、消毒防病等工作水平不一,给技术指导和防病技术推广带来一定难度,致使农村蚕区蚕病病原普遍扩散。特别是近年来,蚕病危害逐年加重,夏秋蚕期经常暴发脓病及僵病。2003年中秋蚕睢宁县大面积暴发蝇蛆病,平均张产茧不足20kg;2005年中秋蚕临近上蔟前大面积暴发脓病,全县平均张产茧20余kg;2007年晚秋蚕,全县大面积暴发僵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