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正>鸡腺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鸡腺胃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症状,病原一直没有确切的认定,但在所有发生腺胃炎的鸡群中都能分离出病毒,所以暂定名为"病毒性腺胃炎"。1流行情况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蛋鸡和肉鸡,其次以蛋雏鸡和青年鸡发病较多且较严重,然后为肉用公鸡和杂交肉鸡。发病地区发病率可达100%,一般为7%~28%,死亡率为3%~95%,一般为30%~50%。最早  相似文献   

2.
自1996年以来,在江苏、山东和浙江等许多省IB免疫鸡群中发生了与腺胃病变有关的传染病,发病日龄在21~90日龄左右,病鸡极度消瘦、呼吸困难、拉稀并发生死亡,以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胰腺肿大、出血为主要病理特征,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3%~95%不等,给养鸡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山东泰安某地区自然发病的鸡群进行了病原分离,并对该病原的一些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丽 《中国家禽》2004,26(4):27-27
我地区一养殖户所饲养的1000只67日龄乌鸡近一个月来出现打蔫、消瘦等症状,并出现零星死亡,多方诊治效果不佳,死亡率渐增,来我处就医初步诊断为腺胃炎和新城疫混合感染,对症治疗3天后鸡群趋于稳定,采食量上升,不再出现鸡只死亡。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012年初冬开始,山东、山西、江苏等养鸡比较密集的地区相继出现了一种以腺胃肿胀、糜烂、出血、溃疡为主要剖检变化的鸡病.该病病因复杂,并常常形成混合感染,死亡率2%~5%之间,常用的抗菌和抗病毒治疗往往疗效不确切.2014年以来,这种以腺胃炎为主的疾病呈现小范围蔓延的趋势,加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让广大养殖业者和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感到一筹莫展.笔者就当前腺胃炎发病及治疗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先威康对黄鸡腺肌胃炎的治疗效果,选择自然感染的病鸡群,按每瓶250 mL兑水200 kg加入饮水中供鸡饮用,连续使用5d,观察先威康对鸡腺肌胃炎的疗效.结果 表明,使用先威康治疗后,鸡群采食量明显提升,精神状态和粪便状态有所改善,说明先威康对黄鸡腺肌胃炎具有治疗作用,能减轻发病引起的采食量下降、腹泻,缓解腺胃和肌...  相似文献   

6.
<正>鸡腺胃炎是一种以鸡生长迟滞、消瘦、大小不均、腺胃肿大、腺胃乳头糜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以前一般在肉鸡的养殖中常见,但近些年该病在蛋鸡养殖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发病早,病程长,发病率高,死亡率与继发症有关大小不一,易复发,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后期因继发大肠杆菌、支原体、新城疫、球虫、肠炎等疾病,引起死亡率上升,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情况鸡腺胃炎可发生于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蛋鸡,以蛋雏鸡、青年鸡多发且严重,发病急的一般集中在30日龄~60日龄,在120日龄后发病一般以隐性感染为主。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季最为严重,多散发,传播速度较快。育雏室温度较低的鸡群更易发病,发病后易继发大肠杆菌、支原  相似文献   

7.
(一)流行情况肉鸡腺胃炎发病日龄一般在10~20天,采食量低于正常的1/3或更多,大群拉饲料颜色粪便,鸡群中体重不达标的鸡占比增大,死亡率5‰左右,解剖病死鸡腺胃肿胀,腺胃壁出血,肌胃角质层干裂、易剥离,肠道肿胀,死亡鸡只黏膜脱落,胸腺、法氏囊、脾脏萎缩,肾脏轻微肿胀。发现该病后,养殖场技术人员一般都投服很多药物,但收效甚微。(二)防制措施1.预防腺胃炎应该从雏鸡开始。造成肉鸡腺胃炎的最主要原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一旦发现病鸡,常在短时间内(1周左右)波及整个鸡舍的全鸡群,邻近鸡舍也可在2-3周间被感染发病。发病率高,通常情况下为40%-60%。死亡率一般在8%-25%之间,但近年由超强毒株引起的感染,其死亡率可高达70%-80%。  相似文献   

9.
腺胃炎及肌胃糜烂是一种以鸡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腺胃肿大如乳白色球状,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禽病,发病鸡群病死率可达30%~50%,并且病程长,死淘率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1腺胃炎1.1发病原因病毒感染:如淋巴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都可引起腺胃炎的发生。药物:比较常见的药物是痢菌净,特别是雏鸡早期使用,更易引发。劣质饲料:蛋白质品质不良,饲料原料或饲料霉变等。1.2流行特点及症状各个年龄阶段及不同品种的鸡均易感染,但以雏鸡和青年鸡、肉鸡发病率最高。发病初期,鸡没有任何症状,鸡群渐渐出现弱鸡、瘦鸡。蛋鸡表现开产晚,不易达到高峰期或高峰期短。死亡率不高,死亡鸡多为弱小鸡只。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鸡传染性腺胃炎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本病病程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养鸡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本病的发病特点及有效的防制措施介绍如下。一发病特点1鸡传染性腺胃炎主要感染30~60日龄的雏鸡,鸡群在发病前一般都生长良好。2本病病程长,一般2个月,发病率高,可达30%~50%,死亡率高,少部分耐过的鸡愈后生长不良。3恢复后鸡群体重离散度大,产蛋无高峰,产蛋率最高达60%~70%。二临床症状病鸡精神不振,食欲降低甚至废绝,生长不良,很快脱水消瘦死亡;鸡群整齐度下降,大小参差不齐,发病鸡的体重仅为同批正常鸡的1/3~2/1;大部分鸡表现咳嗽、甩鼻等呼吸道症状,肿眼、结膜潮红、羞明流泪;在发病初期粪便基本正常,后期拉黄绿色稀粪;病鸡羽毛不整,无光泽,颜面消瘦,鸡冠和肉髯苍白;病鸡从开始发病到死亡大约7天左右,鸡群每天都有病鸡出现,每天都有死亡鸡只。三剖检变化眼观腺胃明显肿大,呈球形,体积可达原来1~2倍,质地较硬;胃壁明显增厚,呈外翻状;腺胃乳头水肿,充血、出血或乳头凹陷消失,周边出血坏死或溃疡;乳头流出脓性分泌物;胸腺、法氏囊萎缩,部分病鸡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后期耐过的鸡,腺胃出血症状消失,乳头凹陷,肌...  相似文献   

12.
腺胃肿大为鸡传染性腺胃炎的主要特征,我国多个地区有该病发生,本研究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采集于山东省青岛、枣庄、泰安等地区鸡传染性腺胃炎腺胃样品中的呼肠孤病毒抗原,结果上述地区检测阳性率分别在75%、60%、50%,表明上述地区发生的传染性腺胃炎病鸡腺胃中存在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3.
自2007年秋季以来,在黑龙江的肇东、肇源、讷河、甘南,吉林的九台、舒兰等地区蛋鸡和肉鸡相继出现了紧急发病状态,尤以育成中后鸡群发病率高,死淘率为5%-60%不等,紧急接种Ⅳ系和克隆30(饮水和注射)效果均不理想,注射I系疫苗只能使部分鸡只缓解,有的鸡群还存在因为紧急接种造成死亡率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鸡群饲养管理过程中,常常受到肌腺胃炎病的困扰,不同品种和周龄的鸡群均可感染本病,鸡群发病后通常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剖解病鸡可见肌胃和腺胃明显增厚、出血,并且有典型的溃疡灶出现.严重降低鸡群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给养鸡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广大养鸡场防治本病的技术和水平,在此将一例蛋鸡肌腺胃炎的诊治过程分享如下,希望大家增加对本病的认识程度和防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养殖密集地区出现的以发病鸡群生长受阻、鸡只大小及体重参差不齐、采食量低,生长不良、消瘦、衰竭死亡、料粪以及腺胃炎与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统称为鸡腺胃炎。今年以来本病流行面越来越广,发病率越来越高,病情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6.
<正>从2007年东北地区发生鸡病肌腺胃炎以后,很多专家都在研究该病的病因。众说纷纭。该病不但导致鸡采食量下降,鸡群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导致其他疾病的产生。1发病特点1.1发病品种以前腺胃炎主要发生在青年蛋鸡上(以50~80日龄多发),慢慢地在杂交鸡、肉鸡上  相似文献   

17.
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的病例中分离到一株IBD强毒。该强毒可使人工发病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剖检可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免疫保护性试验、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IBD病毒。并排除了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从而表明,我国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IBD病毒的超强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18.
<正>1腺肌胃炎817肉杂鸡养殖过程中,某些地区的腺肌胃炎的发生率几乎为90%以上,成为817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发病日龄最早为1日龄,一般多发生于7~10日龄,有的鸡群终身带病。1.1临床症状鸡群采食量低,吃料慢,"饲料不跟天"(与饲养手册标准相比,吃料差5~6天,比如15日龄的鸡只能  相似文献   

19.
鸡腺胃炎是以鸡采食量低、生长不良、消瘦、粪便过料等外观症状,以及腺胃肿大或萎缩、腺胃黏膜溃疡、肌胃角质层溃疡或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发病鸡群死亡率高达30%~50%,给家禽业带来了巨大威胁。该病病因复杂,尚无定论。为使广大禽类研究者更好地认识该病,本文就该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自1995年以来,在江苏、山东、安徽、山西、北京、广东、四川、大连相继发现一种鸡腺胃病[1、2],疫区鸡群发病率为30%-50%,致死率为30%左右,20-100日龄鸡死亡率可达70%以上,病变以生长阻滞,腺胃肿大、出血,胸腺和法氏囊萎缩等为特征,常被误诊为马立克氏病、慢性新城疫或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等。Goodwin[3]曾在自然病例的腺胃组织超薄切片中发现有病毒存在,并首次提出了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概念,但病毒分离未获成功。1996年王永坤等[4]首次分离出病毒并鉴定后,将病名定为“鸡传染性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