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白粉病是兴化市戴南镇小麦种植中的常发性病害,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施用适当的杀菌剂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为害。本试验选择了5种杀菌剂,设计了7个处理,适期开展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药后病情稳定,30%醚菌酯·氟环唑SC 600 mL/hm2、36%烯肟·氟环唑SC 300 mL/hm2对小麦白粉病防效理想,病叶防效分别达95.61%、93.32%,病指防效分别高达98.22%、96.77%;40%环丙唑醇SC 180 mL/hm2对小麦白粉防效较为理想,病叶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79.66%、85.34%,3种药剂可作为戴南镇防治小麦白粉病主推药剂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对赤霉病、小麦籽粒DON毒素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开发防治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苯醚菌酯、戊唑醇及其11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配比为1:9时增效系数为2.0804,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 450 g/hm2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92.86%和89.49%,2次药后21 d对白粉病病指防效为85.84%,均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和戊唑醇,并且对小麦生长安全。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对赤霉病和籽粒DON毒素防效优良,同时对白粉病兼治效果良好,可开发为赤霉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赤霉病、锈病、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三大主要病害,在江苏,赤霉病几乎成了小麦的头号杀手。目前,市场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较少,仍以多·酮或多菌灵及甲基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为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病原菌已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急需研制能有效治理赤霉病菌抗药性,降低DON毒素,高效、减量、环保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  相似文献   

4.
<正>问:现在地里小麦有白粉病,用什么药防治好?答:如果田间白粉病发生较重,宜及早用药;如果白粉病发生不是太重,可以考虑在小麦抽穗期结合防治赤霉病,用药兼冶白粉病。可以将嘧菌酯与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等药混用,这些药均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高效适用药种,混用有利于取得稳定的防治效果。问:用43%戊唑醇50毫升加25%咪鲜胺50毫升预防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能喷施2亩地吗?答:小麦齐穗期,可以按短信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有效性,为植保部门提供药剂选择参考依据。采用‘镇麦12’、‘镇麦9号’为试验品种,以参试杀菌剂的登记最高剂量在小麦扬花期施药2次,最后一次施药25天后调查小麦赤霉病病情及籽粒中DON毒素含量,计算各杀菌剂对赤霉病防效。结果表明,当一个区域内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达50%以上时,多菌灵等药剂对赤霉病防效由90%下降到低于80%;当采用含有甲氧基丙烯酸脂类的药剂75%肟菌酯.戊唑醇SC防治赤霉病时,将会刺激DON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毒素含量达到1.405 mg/L,高于对照处理0.598 mg/L。而且,通过有效性监测,初步明确了戊唑醇在本地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低有效用量为120 g/hm2。对防治农药进行有效性监测是小麦赤霉病有效防控的重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问:能否每亩用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40毫升加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答:咪鲜胺和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均有较好防效。每亩用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40毫升加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折合每亩用咪鲜胺纯药18克、戊唑醇纯药4.3克,适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均有较好防效。问:小麦已齐穗,近期有雨,能否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7.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主要抓住三个关键时期:整地播种期,主要通过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控制地下害虫和种传、土传病害;早春麦苗返青期,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和药剂,重点控制麦田杂草、麦蜘蛛及纹枯病的危害:小麦中后期主要针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麦穗蚜、吸浆虫等,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8.
正问:苯甲·嘧菌酯对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防治效果怎么样?答:苯甲·嘧菌酯对小麦白粉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赤霉病有一定防效,不建议专门单独用来防治赤霉病。嘧菌酯会刺激赤霉病菌产生DON毒素,使麦粒DON毒素含量提高。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的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含苯醚甲环唑125克/升、嘧菌酯200克/升,登记用于小麦喷雾防治白粉病,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明确咯菌腈和戊唑醇复配剂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佳药剂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采用wadley的增效比率法,评价了复配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显示,咯菌腈和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205 μg/mL和0.1704 μg...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防控小麦赤霉病主要药剂及其复配剂药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当前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的防效,探明不同药剂种类在小麦赤霉病重发生及轻发生地区防治效果差别,采用两地药剂小区试验同时测定13个农药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气象条件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而发病较轻的地区,参试药剂均具有较好的防效。而在气象条件适合,赤霉病重发生地区,参加试验的药剂其防效均低于70%,表现不佳。其中多菌灵及其复配药剂均对小麦赤霉病保持较高的防效,戊唑醇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防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仝媛 《种子科技》2023,(23):91-93
白粉病和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需引起重视。分析了小麦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袁晓霞 《种子科技》2023,(13):129-131
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发生赤霉病和白粉病,赤霉病是一种真菌性和气候性的病害,发病后会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导致小麦籽粒腐烂变质、产量下降。白粉病发生范围广、为害性大,也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基于此,分析了2种病害的为害症状和发病规律,提出科学的防治手段,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由于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赤霉病在我国呈加重发生趋势,近五年年均发病面积820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4,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并且,病菌产生的真菌毒素还严重威胁人畜健康。由于缺乏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使用化学药剂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但病菌产生的抗药性问题严重影响了目前常用药  相似文献   

14.
2002—2004年调查研究了陕西优质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综合防治问题,确定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为主控对象。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结合品种合理布局和生物防治组成综合防治体系。经过实施,取得显著防效。对提高陕西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为筛选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并测定了田间接种条件下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产孢的毒力均较高,EC50≤0.249μg/m L;咯菌腈可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延缓传统药剂抗药性的产生,寻找可交替使用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201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哈尔滨市,采用田间人工接种、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了部分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SC750g/hm~2和25%氰烯菌酯SC2400g/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且氟唑菌酰羟胺增产7.5%,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小麦白粉病严重度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伟  王晓宇  宋晓  贺利  王永华  郭天财 《作物学报》2013,39(8):1469-1477
明确小麦白粉病冠层光谱敏感波段并估算病情严重度,是大面积高空遥感监测小麦白粉病、实现精确防控的基础。采用人工诱发的大田、盆栽和病圃试验,测量不同生育时期对不同发病等级的小麦白粉病冠层光谱,并同步调查发病严重度。结果表明,可见光350~710 nm光谱反射率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580~710 nm为遥感监测白粉病的敏感波段,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在病害处理间变幅较大,且与病情严重度相关性较差。修正型病情指数较常规病情指数与对应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显著提高。利用高光谱特征参数与白粉病严重度间的相关回归分析,红边宽度最适宜指示白粉病发生及发展态势,拟合精度(R2)为0.811,检验相对误差(RE)为17.7%,而mND705、SIPI、CTR2和TSAVI在相关分析中也表现相对较好(r>0.6),但由于试验间兼容性差, 不宜建立统一回归方程。以相对光谱指数ΔMSAVI和ΔmND705与白粉病严重度建立的模型决定系数较高(R2>0.76),RE分别为18.4%和19.4%,可较好反演冠层尺度病情严重度。可见,小麦白粉病冠层光谱特征明显,建立的病害反演模型精度高,对精确防控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河南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病情指数每增加1%.产量损失率约增加0.5%;病穗率每增加1.3%.病粒率约增加0.5%.根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制定出亩产300kg、350kg、400kg不同产量水平麦田的赤霉病防治指标.即病情指数(%)分别为2.3~2.7、1.9~2.3、1.6~2.0;病穗率(%)分别为11.7~12.3、11.2~11.7、10.9~11.4.在赤霉病严重发生年份,防治指标可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山东省小麦正值抽穗扬花期,也是多种重大病虫发生危害高峰期,再加上近期降水较多,非常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小麦白粉病、麦蚜上升迅速,纹枯病病情指数升高,条锈病发展迅速,赤霉病潜在暴发风险较高,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该省各地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开展科学防控。病虫发生动态发生如下:小麦纹枯病。全省发生面积趋于稳定,总体略轻于去年同期,以鲁西南、鲁  相似文献   

20.
龚连成  靳康康  崔晓东 《种子世界》2021,(11):0153-0155
本试验通过对市场上 6 种药剂对纹枯病防治效果的观察发现:小麦返青拔节期施用 250 g/L 丙环唑乳油、75%肟菌·戊唑醇 悬浮剂、240 g/L 噻呋酰胺悬浮剂 SC、25%苯甲·丙环唑水乳剂四种药剂 24d 均能降低小麦纹枯病茎率,对小麦纹枯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药剂施用 49d 时,25%苯甲·丙环唑水乳剂、75%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噻呋酰胺·氟环唑能够降低纹枯病病情指数;三种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病均低于 21%且病指防效在 5%以上。药剂施用 78d 时,各处理的病茎率均 96%以上,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与对照病情指数均在 30%左右,仅有噻呋酰胺·氟环唑处理的病指防效相对较好为 3.32%。各处理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