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杂种优势已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并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自本世纪60年代开展二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以来,取得了不少进展[1]-[5]。近年来我所采用雄性不育“两系”法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配制、筛选、鉴定了200多个组合,从中筛选出了比对照红皮小麻增产3O%以上,年平均支数1800-2000支,支数变异系数与对照无性系接近的强优势组合D-156等,通过了省区域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效。这里就近年来笔者从事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谈点肤浅的认识,供讨论。一、芝麻杂种优势的利用价值艺麻杂交组合F1代与无性繁殖品种比较,…  相似文献   

2.
根据遗传显性假说原理,利用无腺体为隐性基因作为指示性状,在海陆杂种优势利用中,使杂种1代的有腺体显性基因得到表现,从而在幼苗期通过间苗和定苗,拔出假杂种。据试验,海陆杂种优势比陆地棉品种杂种优势更为明显,即使不去雄,只于开花时把海岛棉花粉涂在陆地棉柱头上,其子一代亦能明显地表现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邱新平 《中国棉花》2000,27(10):4-7
对棉花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表现、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的利用方法及制种技术进行了分析回顾,提出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高优组合的筛选及经济有效的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4.
棉花杂种优势及其利用途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简要综述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生理基础,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就、有效途径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雪  朱东生 《江西棉花》2009,31(5):7-10
回顾了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历程与杂交棉优势表现,阐述了棉花人工去雄授粉、化学杀雄、雄性不育系等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与途径,提出了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并建议在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棉花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广泛利用需将棉花杂交种与种植方式改革紧密结合,尽量选择F2仍有较高优势的杂交组合,建立相应的杂交棉种生产体系,进一步加强转基因抗病虫杂交棉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杂种优势的杂交一代玉米广泛普及,高产育种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是,产量杂种优势的表现是作物产量形成过程的F_1个体形态发育的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明确发育形态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组分的关系,了解产量杂种优势的表现机制,对栽培和育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  相似文献   

7.
作物化学杀雄制种利用杂种优势,是杂种优势利用的一项新技术。以往对油菜的化学杀雄与制种技术报道较少,更没见用于生产。 本文着重报道三年来在较大面积上进行油莱化学杀雄制种及其杂种一代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花生主要营养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6个花生品种双列杂交15个组合F_1为材料,利用Power的相对杂种优势,双亲平均值杂种优势和高值亲本杂种优势3种计算方法,分别对31个花生主要营养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相对杂种优势和实际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3种杂种优势测定结果大体一致,其中相对优势值表现最高,出现优势的组合次数也较多;其次是双亲平均值优势;高值亲本优势表现最低,且出现优势组合的次数也较少.各性状间优势差异较大,以荚果产量为主的农艺性状出现优势组合次数较多、品质性状出现优势的组合次数较少,且品质性状间优势差异较大.各性状在不同组合间优势的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利用杂种优势是促进棉花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杂种优势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杂交种的纯度,棉花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方法虽然有多种,但只有DNA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快速而准确,是势在必行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向日葵杂种优势的利用虽已成为主要的育种方法,但是关于它的杂种优势的研究报道却较少,尤其是杂种优势与何种特征值有关,至今仍少明确的论证。本研究的任务试图阐明各杂交组合的F_1杂种优势和亲本表现有何关系,以及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大小与何种因素有关。这些将有助于向日葵育种特别是亲本选配工作的正确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为给芝麻亲本选配和育种提供有益借鉴,对1960-2013年间我国芝麻育成品种的系谱资料、亲本组成及亲本选配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公开报道(或记载)育成品种共145个,其中常规种136个,杂交种9个。自199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种后,育成的杂交种品种数量呈加快发展趋势,表明芝麻杂种优势利用开始得到重视。这些品种中,白芝麻品种121个(占83.4%),黑芝麻品种17个(占11.7%),黄褐芝麻品种7个(占4.8%)。育成品种的类型已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分析134个品种的亲本组成发现,它们来源于98个亲本,可追溯到45个中国地方种和9个国外引进品种,说明我国芝麻育种以利用地方品种资源为主,国外资源利用力度相对较小;我国最主要的芝麻骨干亲本包括豫芝4号、鄂芝1号(老)和宜阳白,分别选育出衍生品种29个、18个和10个。系谱分析发现,选择地理来源差异大、植物学性状差异大的亲本进行组配,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更容易选育出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棉花早熟海陆种间杂种生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研究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海陆杂种ΜΓ表现出:能够稳健地的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苗期缩短,花铃期持续时间长,早熟而不早衰,播种期有较大的伸缩性。这些特点为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选育材料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玉米株型性状的亲子相关与杂种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了80个新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研究了其株型性状的亲子相关、杂种优势,并分析了杂种优势与亲子相关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株型性状与母本的相关性较大,而与父本的相关性较小;F1杂种优势较大的株高、叶面积等性状的亲子相关表现不受杂种优势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芝麻雄性不育系与核心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个芝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27个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观测11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遗传距离、系统聚类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30个品种可分为5类,地理差异与分类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育系Ms01和Ms03同在第Ⅰ类,Ms02在第Ⅲ类.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对应关系不明显,杂种优势最强的组合是Ms02×ZZM2918,比对照种中芝10号增产22.97%.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环境下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以113个(Nasonijo×泰兴9425)DH系配制226个杂交种构建的永久F_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分别调查参试材料在4个环境下的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单株生物量,利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稳定性分析对大麦单株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麦杂种F_1各被测性状大多表现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组合出现率相对较低。各被测性状的杂种优势不仅受自身遗传因素影响,而且受试点生态条件及年度气候条件的影响。杂种优势的稳定性因性状不同而异,千粒重和主穗粒数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单株生物量和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差,仅有2个组合在多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6.
棉花杂种优势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产量,也是改善纤维品质、增强抗逆性的重要途径。尤其近几年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在我国棉花生产上发展迅速,获得越来越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纺织工业设备的更新,对原棉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式,原棉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努力提高棉花的纤维品质显得尤其重要,利用杂种优势无疑是改进纤维品质的有效途径。1998年进行了棉花纤维品质正反交杂种优势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纤维品质在杂种中的优势表现,为提高棉花的纤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1 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7.
利用5个南方春大豆品种间双列杂交的F_1代材料,对产量等7个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荚粒数杂种优势明显,百粒重等性状则不明显。产量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显性效应转为次要。单株产量与双亲均值正相关,杂种优势与双亲配合力总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显著正相关。组合实际产量表现则与双亲一般配合力均值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作物杂种优势的预测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荣峰 《杂粮作物》2000,20(4):31-34
概述了杂种优势在农作物上的利用现状,探讨了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从理论上阐述了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杂种优势固定方法及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9.
籼稻紫叶材料hrd1来源于特籼占13与02428杂交后代。农艺性状考察表明,籼稻紫叶种质hrd1紫色性状表现稳定、叶绿素含量正常,其株高较矮、分蘖中强、柱头双外露率极高,农艺性状较优良。以hrd1为母本与11个水稻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对杂种F1及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hrd1与11个品种杂交F1在主要农艺、经济性状上都表现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特别是单株穗重杂种优势表现突出。该种质在标记性状转育和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关于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状况利用棉花杂种优势是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和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手段.印度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做得较好,有50%的棉田利用杂交种.我国在70年代起开展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优势研究和利用,采用人工制种,利用杂种一、二代,有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