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抗虫杂交棉制种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是抗虫杂交棉能否推广、推广面积多少、推广效益和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好的杂交种子,抗虫杂交棉才能在棉花生产上发挥出其高产、优质、抗虫的优异特性。抗虫杂交棉的制种方法与常规杂交棉的制种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抗虫杂交棉亲本中至少有一个亲本是抗虫的。抗虫杂交棉制种根据父本的育性及去雄方法又可分为人工去雄制种、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和化学杀雄制种等三类,前两种当前应用较为普遍。本文仅以抗虫杂交棉人工去雄制种方法为例,针对抗虫杂交棉制种的主要技术和环节,分析探讨其全程质量监控的关键技术和应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历经7年成功研制,在国际上首次攻克了棉花育种领域抗虫与高产难以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推广应用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高新技术的国家。推广应用后的增产量与目前我国1000万亩棉田的总产量相当,等于再造一个长江流域棉区。  相似文献   

3.
杂交棉有着较大的生产潜力,具有高产、优质、抗虫、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农一师七团引进天杂18号棉种,通过近3年杂交棉生产示范,总结出杂交棉皮棉单产317 kg/667 m2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兵团杂交棉种植面积将突破5.33万hm2今年,兵团将种植杂交棉5.33万至6.67万hm2,以进一步发挥杂交棉增产潜力,带动兵团棉花生产再上新台阶。2001年,农五师率先在兵团试验种植杂交棉标杂A1,在5年的小面积试验推广中,连续2年创北疆皮棉平均单产200kg以上高产纪录。去年,该师种植0.23万hm2杂交棉,平均单产皮棉202kg,又创兵团棉花大面积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5.
三系杂交棉中棉所83在江苏盐城示范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盐城市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域,也是江苏省棉花生产的重点地区。20世纪末开始推广种植抗虫杂交棉品种,并迅速发展应用,到2010年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已达到植棉面积的95%以上。但是由于抗虫杂交棉品种在制种方面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纯度难保证,因此近几年杂交棉制种规模逐步缩小,制种产量逐年下降,种子价格不断上升,已严重影响抗虫杂交棉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棉花去雄杂交制种,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既有利于增加制种效益、提高制种积极性,又能满足生产上对优质抗虫杂交棉种的需求。在当前的制种工作中,如何提高单产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WTO的加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种植面积无疑会迅速扩展,要持续利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控制害虫并增加产量,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就必须从杂种优势利用、高效高产栽培、综合治理、棉种产业化的角度深入研究与发展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适应机制,从而建立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在棉花生产上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技术不断创新,实现棉花单产连续突破,如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调控、杂交棉、转基因抗虫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均实现了技术创新,对棉花增产增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大的技术革新,在全国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是棉花发展的方向.文章归纳了种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好处,总结了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规范利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连续3年在乌苏市皇宫镇泉水沟村、林东村开展棉花高密度高产攻关项目。2004年7.6hm。棉花示范田,创造了单产皮棉2290.5kg/hm^1的高产记录。目前棉花高密度栽培已经成为夺取棉花高产、促进棉花单产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总结近年来棉花高密度栽培的经验.除了要选择适合高密度的品种外.在栽培上还应做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组合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特性,加快对转基因性状的应用,服务于农业生产。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对5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湘杂棉7号’相比,生育期、株高、果枝数无明显差异;A3叶绿素含量、产量、纤维品质均优于对照;A5叶绿素含量较高,产量无显著差异,纤维品质较优。A1、A2、A4叶片叶绿素含量低,皮棉减产,品质也略差。综合各方面的因素,A3叶绿色含量高,有利于光合产物生产和供应,且铃大,产量高,纤维品质优,符合湖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产量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2.
棉花抗红铃虫性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抗性类型的陆地棉抗虫品种(系)和常规棉品种(系)作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将亲本和F1代杂交种共20个材料在网室、田间进行抗红铃虫鉴定和棉花抗红铃虫性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表明,具有外源抗虫基因的抗虫棉皮棉产量高,稳产性好,尤其是抗虫杂交棉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相关分析结果,棉花种子虫害率与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单株成铃数和霜前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衣分和僵瓣黄花率成极显著正相关;与单铃重相关性较低。结果表明,利用外源抗虫基因转导的棉花新材料作为杂交亲本,可以培育出丰产高抗棉花害虫的棉花新品种,尤其适合培育抗红铃虫的杂交棉品种。  相似文献   

13.
棉花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种子的休眠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利用5个不同类型的品种在鲁西南和鲁西北两个不同生态棉区试验,并根据棉花生长进程分期收获种子,进行室内发芽试验,根据种子发芽和新鲜不发芽种子比率研究棉花种子休眠特点。结果表明:多雨高湿条件下生产的种子休眠程度深;Bt抗虫棉比非抗虫棉种子休眠程度深;9月10日前和10月10日后收获的种子比期间收获的种子休眠程度深;晚发型抗虫棉比常规抗虫棉种子休眠程度深;抗虫杂交棉和常规抗虫棉种子的休眠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湘杂棉8号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南京研究了不同密度对杂交棉群体结构、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盛铃期以前,棉花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随密度的提高显著增大,之后,高密度(3.9万株.hm-2以上)棉花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与群体生长率均较低,且铃数与铃重也降低,难以获得高产。综合分析,长江流域下游棉区抗虫杂交棉适宜密度为3.0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外源抗虫基因对棉花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种不同外源抗虫基因棉及其受体和同一常规棉杂交,研究外源抗虫基因对棉花杂交F1的抗虫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外源基因对杂交F1的优势影响较一致。杂交F1的抗虫性没有杂种优势,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抗虫性均不高于其抗虫亲本,但和其抗虫亲本有相似的时间变化规律。在花铃期杂交F1的不同器官的抗虫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抗虫基因导入对棉花形态、产量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棉花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生理特性三个方面较系统地研究了抗虫基因导入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的单株结铃数、成铃率高于其受体品种;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铃重、衣分低于受体品种。还在棉花不同发育时期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在7月8日以前,转基因抗虫棉的光合强度和叶绿素含量低于其受体品种,从7月8日以后,转基因抗虫棉的光合强度和叶绿素含量高于其受体品种。研究还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抗环境胁迫能力差,容易早衰。全生育期内,转基因抗虫棉MDA 含量均高于其相应的受体品种,SOD、POD 和CAT酶活性均比其受体品种低。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02棉铃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转基因抗虫杂交棉102增产的主要原因为铃重提高。单铃籽棉重的提高是纤维和种子的同步增加,一是纤维干重的提高,1997~1998两年平均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单铃纤维干重最大值为2.22g,比常规棉1.90g增加16.84%;二是种子干重的增加,两年平均杂交棉单铃种子重为2.53g比常规棉2.23g增加13.45%。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在棉铃发育过程中表现较强的“源”“库”生理优势,即棉铃对位叶叶面积、干物质,铃壳干重、铃壳内全N含量均高于常规棉,且达到最大值后下降速度快。转基因抗虫杂文棉光合产物积累多,营养物质运转快,实现了“源”“库”“流”三者协调同步,这是杂交棉铃重提高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ransgenic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ncluding the introduced, indigenous Chinese non‐hybrid and hybrid cotton, is spreading very rapidly in China. Agronomic an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optimum plant density for planting Bt cotton may vary with genotypes. With three types of commercial Bt cotton varieties, tw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yield performance and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Pn) during 2000 and 2001, and yield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ety and plant density during 2001 and 2002 in Yellow River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The first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indigenous Chinese Bt cotton significantly differed from the introduced Bt cotton (IBtC) in plant growth and yield components. As a result of manipulation of boll numbers, boll weight and lint percentag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int yield between Chinese non‐hybrid Bt cotton (CBtC) and the IBtC, but two Chinese hybrid Bt cotton (HBtC) varietie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int yield than all other varieties in either 2000 or 2001. Hybrid cotton SCRC15 showed a one‐peak curvilinear change in diurnal course of Pn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while non‐hybrid cotton 33B and SCRC16 exhibited severe mid‐day depression in Pn in squaring, flowering or boll‐setting stage. The secon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main effect of plant population on lint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yield difference among all treatments was derived from varieti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density and variety. The optimal plant densities in terms of lint yield for the introduced, indigenous CBtC and HBtC genotypes were 6.0, 4.5 and 3.0 plants m?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9.
施钾对不同转基因棉花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海鹏  马健  文俊  周桃华 《棉花学报》2012,24(6):548-553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钾对转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转Bt基因抗虫棉国抗1号和常规棉泗棉3号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不同转基因棉花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从而提高棉花叶片的光合性能。施钾还提高了转基因棉花干物质量及分配到生殖器官的比例,增加了棉花总成铃数、铃重和衣分;施钾处理的中棉所41、国抗1号和泗棉3号的皮棉产量较未施钾处理分别增加5.8%,11.8%和7.0%,棉纤维的主要品质指标也得到改善。转Bt基因抗虫棉国抗1号比转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和泗棉3号对钾肥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转觑和GNA双价基因后代植株,经南繁加代、抗虫检测、自交、单株和株系选择、纤维品质测定和产量比较试验,选育出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种质系BGsm16。该种质系高抗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对蚜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虫性稳定且不随世代的增加而减弱,衣分高(48.0%左右),配合力好,结铃性强,通风透光,皮棉产量比受体材料苏棉16号增产11.1%,品质两者相当。与其配置的杂交棉组合衣分高,丰产性好,品质高于对照南农8号,有着很强的杂种优势。转&和GNA双价基因抗虫棉种质系BGsm16的成功选育,加强转基因棉花的抗虫能力,拓宽了抗虫谱,并有助于延缓害虫对抗虫棉产生抗(耐)性;同时改变了传统对常规抗虫棉衣分低的认识,丰富了抗虫棉种质资源,对选育高衣分杂交抗虫棉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