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中游鱼类及生态敏感区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1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连续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活动以解决黄河泥沙严重淤积的问题。2011年6~8月,在黄河小浪底水库第11次调水调沙期间,通过在黄河中游(万家寨水库至三门峡大坝河段)设置鱼类采样和生态敏感区监测断面,对渔获物组成及生态敏感区变化进行了分析、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导致黄河中游鱼类平均资源量损失均在50%以上,种群多样性指数大幅降低,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鲶占渔获物重量由调水调沙前的87.75%下降到调水调沙后的81.79%,黄河南营段、圣天湖外滩"三场"功能基本丧失,对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对黄河中游渔业生态敏感区和鱼类种群影响显著,并针对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为黄河中游水生生物养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中游鱼类及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1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连续进行了11次调水调沙活动以解决黄河泥沙严重淤积的问题.2011年6~8月,在黄河小浪底水库第11次调水调沙期间,通过在黄河中游(万家寨水库至三门峡大坝河段)设置鱼类采样和生态敏感区监测断面,对渔获物组成及生态敏感区变化进行了分析、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导致黄河中游鱼类平均资源量损失均在50%以上,种群多样性指数大幅降低,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鲶占渔获物重量由调水调沙前的87.75%下降到调水调沙后的81.79%,黄河南营段、圣天湖外滩“三场”功能基本丧失,对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对黄河中游渔业生态敏感区和鱼类种群影响显著,并针对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措施,为黄河中游水生生物养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黄河流域鱼类资源日益减少,鱼类产卵场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实施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更是引起黄河河道下切、产卵场功能下降,鱼类资源衰减,加之小浪底水库下泄底层低温水的影响,严重影响黄河干道黄河鲤鱼等经济鱼类的繁殖发育。使用人工鱼巢作为黄河鱼类增殖措施的试验研究,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4~7月我们分别在黄河干流桃花峪段和黄河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是蕴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黄河鱼类资源日益减少。特别是黄河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水调沙以来,引起河道下切、鱼类产卵场功能下降,加之小浪底水库下泄底层水温度较低,严重影响黄河干流鲤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繁殖生长。自2010年,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采取多种方法,探讨黄河鱼类增  相似文献   

5.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调水调沙前、后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水质、水生生物、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水环境、水生态、渔业资源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不利影响具有叠加性和持续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调水调沙是以人工调控的方式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增加河床和水库主槽行洪能力的过程。根据2011―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7月)在黄河口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夏季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年际变化,并探讨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渔业资源生物92种,其中鱼类52种;黄河口主要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枪乌贼(Loligo spp.)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等,各年份优势种有所变动;夏季渔业资源量有明显年际波动,在2011—2013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年间差异显著;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在调水调沙前后有明显变化,调水调沙后渔业资源平均密度增大,且近河口区资源密度较小;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调水调沙前后的变化,而断面间的差异性最低。结论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引起的径流量、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浮游植物与环境调查数据,研究该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黄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黄河调水调沙事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8种,隶属于4门40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30属66种,占总种数的74.2%;甲藻门次之,共6属16种,占总种数的18.2%;绿藻门共3属5种,占总种数的5.7%;金藻门仅1属1种。调水调沙前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和细弱圆筛藻,调水调沙后的优势种为梭状角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调水调沙前高后低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调水调沙前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氧和透明度;调水调沙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溶解氧、活性硅酸盐、铵盐和透明度。黄河调水调沙带来的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2002年起,为扩大黄河下游主河槽过洪能力,减少小浪底水库淤积,国家已连续8年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和上游三门峡等水库联合调度,实施调水调沙试验,有效冲刷了水库泥沙和下游河槽,改善了下游河道和河口生态状况。但是,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也造成很  相似文献   

9.
<正>小浪底水库,官方名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于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完工。水库坝高154m,坝长1667m。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两岸的渔业活动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小浪底水库建成,无疑是为发展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是,从2001年开始,小浪底水库开始进行各种调水调沙实验,并每年进行一至数次的调水调沙。调水调沙的目的就是把河道淤积的泥沙冲走,但与发展渔业严重冲突。尽管建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目的,是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而发展渔业、环保、生态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常规检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渔环监发[2004]1号)文件精神,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河南省内的重点渔业水域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具体监测水域分为伊洛河黄河鲤鱼天然产卵场、黄河河南段鱼类洄游通道及沿黄重点渔业养殖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一、小浪底水库及调水调沙概况小浪底水库位于洛阳市以北40公里、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水库自然条件优越,库区处于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库区年降雨量600~66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35毫米,全年降雨天数为89天。水库为不完全调节水库,最大坝高154米,总库容126.5亿米3,正常蓄水位275米时,水库面积272.3千米2,水库回水长度128公里,水库采取蓄清排浑和调水调沙的运作方式。在每年主汛期  相似文献   

12.
黄河班多段位于青海省兴海县境内,是黄河上游主要鱼类分布区之一.2011年4-11月对黄河班多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设采样点4个,分别在鱼类生长繁殖的重要时期使用不同网具采捕4次,并结合走访调查及鱼类样本的实验室鉴定与分析,重点研究鱼类种类、鱼类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并提出了保护对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10种、138尾,均为土著鱼类,种类占黄河上游青海段鱼类近1/2,班多段鱼类多样性相对黄河上游青海段其它水域较高,鱼类组成与黄河上游青海段其它水域相似,种类相对比较丰富,涉及多种保护鱼类,但每种鱼的个体均匀度较差,抗外界扰动的能力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域黄河鲤、建鲤肌肉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黄河鲤肉质改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分别采集了陕西新民家鱼原种场、河南郑州黄河鲤鱼良种场养殖黄河鲤和伊洛河花园口段野生黄河鲤,并与养殖范围较广的建鲤品种(采自辽宁丹东英波鸭绿江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了比较分析。应用生化分析方法对4个鲤群体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以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之间水分和灰分的差异不显著(P0.05),黄河鲤群体的粗脂肪含量除郑州良种场群体外,均显著低于建鲤群体,陕西群体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鲤群体(P0.05)。陕西群体的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和总呈味氨基酸均最高,必需氨基酸含量为陕西群体伊洛河群体建鲤群体郑州良种场群体。建鲤群体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平均为90.11。郑州良种场群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建鲤群体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而不饱和酸总量最大的为陕西群体,必需脂肪酸最大的为伊洛河群体。以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进行评价4个鲤鱼群体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氨基酸评分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异亮氨酸,化学评分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热应激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代谢与生长、抗氧化能力、热休克蛋白以及免疫相关研究成果。鱼受到热应激时,机体会产生对自身有害的活性氧,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鱼类通过酶联通路和非酶联通路来消除体内多余的活性氧。大多水鱼类在适宜温度内,生长率与水温成正相关,超过适宜温度,鱼类代谢紊乱,生长缓慢甚至停止,长时间的热应激会导致鱼类死亡。研究鱼类的耐高温性,对创造更高的水产养殖经济效益和选育耐高温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1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表明,调水调沙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明显,都是以硅藻门占优势,但是密度、生物量显著下降;浮游动物中轮虫种类明显减少,大型浮游动物甲壳类及枝角类部分消失,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正>1黄河及渔业资源概况1.1黄河基本概况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东北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9省(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 464km,流域面积752 443km2。[1]黄河主要支流有湟水河、洮河、渭河、汾河、伊洛河。附属湖泊主要有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  相似文献   

17.
国内信息     
黄河三分之一鱼类种群绝迹农业部渔业局有关负责人16日说,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形势普遍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原有鱼类150多种,年捕捞量70余万公斤。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种群已绝迹,捕捞量下降40%左右。目前黄河鲤鱼、黄河刀鱼、北方铜鱼等黄河名贵鱼类已在大多数河段绝迹。  相似文献   

18.
黄河班多段是黄河上游主要鱼类分布区之一,位于青海省兴海县境内,2011年4月-2011年11月对黄河班多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本文重点介绍黄河班多段鱼类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并提出了保护对策。结果表明,班多段鱼类多样性相对较高,物种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每种鱼的个体均匀度较差。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主要河流鱼类分布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2011年山西省鱼类本地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山西省主要河流鱼类种群、区系分布、渔获物组成、河流断面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生长及鱼类资源状况等。结果显示:山西省主要河流中共有95种鱼类,分属8目14科。本次调查采集到鱼类68种,其中黄河干流最多,计42种。从渔获物组成看,各河段的第一优势种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或 Hemiculter leucisculus;经济鱼类中,丰满度系数最大的为滹沱河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最小的为黄河干流的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黄河干流,该河段物种丰富,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鱼类资源变化表明,山西省主要河流鱼类资源量呈锐减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04-2009年5-8月对伊洛河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天然产卵场水体中的TN、TP等营养盐和WT、pH、DO、CODMn、挥发酚、Cu、Zn、Pb、Cd和Hg等理化指标进行了为期6年的连续监测,对该水域水质的年代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河鲤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