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野外踏查法对吉林哈尼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哈尼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哈尼梯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梯田土壤肥力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哈尼梯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土壤肥力对哈尼梯田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哈尼梯田典型区域内的水田、旱地、设施大棚土壤为研究对象(种植作物分别为水稻、玉米和柑橘、葡萄和辣椒),通过采样区域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室内分析的方法,对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和旱地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最高,设施栽培(葡萄、辣椒)土壤水稳团聚体稳定性最低(P<0.05)。(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肥力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水田改为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pH下降(P<0.05);而水田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整体上,除磷酸酶外,旱地、设施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降低,旱地玉米的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田(P<0.05)。(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20 cm)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旱地和设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低于水田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P<0.05)。(5)土壤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和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蛋白酶、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显著负相关,蔗糖酶、芳基硫酸酯酶活性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正相关。在哈尼梯田中,水田改为旱地、设施大棚后,土壤中根区微环境、植株凋落物等刺激土壤物理肥力中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植物生长所需养分供给不同,人为耕作、灌溉、施肥促使旱地(旱地玉米、旱地柑橘)化学肥力中氮磷钾含量升高,但设施大棚(设施辣椒、设施葡萄)土壤化学肥力氮磷钾含量降低;同时旱地及设施大棚生物肥力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低于水田。改变哈尼梯田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传统稻作模式土壤肥力降低,破坏梯田养分的运移和  相似文献   

3.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随着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哈尼梯田系统的保护受到诸多威胁,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本文以位于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区域的红河县甲寅乡原生态保存最好的作夫村和受现代信息影响较大的咪田村为例,基于实地考察和入户问卷调查方式,对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模式、管理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1)作夫村和咪田村的水田种植面积约占一半,作夫村以种植传统水稻为主,咪田村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2)两个村化肥的使用强度属中等偏下水平,这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冲肥管理有一定的关系;约30%的农户施用有机肥,作物秸秆还田强度较小。(3)作夫村和咪田村农药使用量在正常农业活动范围之内;除草剂的施用差别较大,这与其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传统种植模式下多样性的生物结构有抑制杂草生长的功能。同时,作夫村劳动力相对充足,人工除草也减少了对除草剂的依赖。哈尼梯田地区存在劳动力流失、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需要引起当地管理者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潜在弃耕风险耕地识别是耕地总体利用和规划的科学依据,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然而,受弃耕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及其相关学科方法与技术的限制,使弃耕很难被准确地识别和预测。本研究根据道路、坡度、海拔、水源、降水、气温、人口、粮食产量等因子与弃耕风险的关系,构建了以弃耕影响因子为主导的弃耕风险指数(FARI)和以系统聚类为基础的弃耕风险识别方法,对哈尼梯田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稳定、弱风险和高风险耕地的面积占比分别为57%、35%和8%,整体较为稳定。2)哈尼梯田弃耕风险指数呈北部高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空间特征。3)在区位上哈尼梯田弃耕高风险耕地(34.95 km~2)主要分布在县域边界处,该区耕作条件差,是退耕还林还草、修复生态的关键区;稳定耕地(234.87 km~2)主要分布在元阳县的东中部,耕作条件适宜,是本区粮食安全与遗产保护的核心区。4)在影响因子上,稳定耕地区主要受人口、粮食产量、道路距离等因子的影响,其次为坡度、河流距离和海拔;弱风险耕地区受降水因子影响最大,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均较小;高风险耕地区主要受气温、坡度、海拔和河流距离等因子的影响。总之,哈尼梯田总体较为稳定,弃耕风险小,且不同弃耕风险程度耕地的影响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水梯田土壤水分特性研究——以哈尼梯田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中国西南水梯田的土壤水分特性,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选取哈尼梯田核心区全福庄小流域内林地、荒草地、旱地和水田4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层取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深度土样测其主要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其土壤的持水性和水分有效性。结果表明:(1)哈尼梯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0.61~1.41 g/cm3,且0—40 cm与40—100 cm差异性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17%~9.65%;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与容重一致,土壤毛管孔隙度总体呈现林地>旱地和水田>荒草地;(2)土壤质地以粉砂壤土为主,粉粒含量最高(52.74%~82.55%),砂粒含量次之(14.44%~45.31%),黏粒含量极少(0~3.68%);(3)相同土壤水吸力下,林地各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相对较高,土壤持水性最强,旱地和水田次之,荒草地最低;土壤有效水含量则表现为水田>林地>旱地>荒草地;(4)影响哈尼梯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颗粒组成和毛管孔隙度,其中土壤持水性与颗粒组成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水含量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林地具有良好的蓄排能力,而梯田在保蓄水分的同时进行水分再分配,二者在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南水梯田土壤水分和梯田灌溉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旅游资源价值空间差异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是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目前该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空间极不平衡,在对其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发展的策略是现实需要,也具有示范意义。本研究以哈尼稻作梯田十大片区所在8个乡镇的旅游资源为评价对象,根据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征的差异,从资源特征和影响力两个方面,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自然景观6个指标,人文景观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分析方法对其资源价值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景观价值方面,马鞍底乡、阿得博乡和三猛乡依托国家级保护区资源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其中马鞍底乡因景观奇特、规模宏大而优势突出,甲寅镇则因其水域和植物等组合景观而具有自然景观优势;人文景观价值方面,攀枝花乡、新街镇、甲寅镇和宝华镇因梯田而知名度高,民族文化典型而优势明显,其他乡镇也因具有优美的梯田景观、古村落、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而得到较高评价。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人文景观价值高于自然景观价值,但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得到开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巨大。最后,本研究根据各乡镇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各有侧重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区红河南岸的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自上而下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森林、村庄、梯田、河谷”四素同构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系统,使得该系统成功地抵御了多年的连续干旱。以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撒马坝梯田上方的典型森林为对象,对其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容重为1.09 g/cm3,总孔隙度为65.1%,非毛管孔隙度为18.7%,平均土壤蓄水容量达2 589 t/hm2,土壤滞留贮水量达739 t/hm2,表层土壤平均初渗率达13.57 mm/min,稳渗率达7.22 mm/min,充分说明了该区域的土壤水热交换条件和土壤渗透性都十分良好。与我国其他区域森林相比,哈尼梯田森林具有很高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是其适应极端干旱气候的重要保障,其模式可为我国适应极端气候变化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GPS和GIS进行短期沟蚀研究初探--以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为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利用GPS野外数据采集,结合DEM的生成来研究切沟侵蚀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复杂的地形地貌对DEM的生成有着特殊的要求,以Arc/Info为工作平台对DEM的建立进行了概括,同时结合数次野外GPS采样实践以及DEM的生成要求,对GPS的野外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自然环境要素对典型干旱事件的响应与路径,以2019年厄尔尼诺极端干旱事件为背景,在气象站观测数据基础上识别出1个干旱年份(2019年)和1个正常年份(2013年),使用landsat8影像反演了哈尼梯田区2个年份的地表温度(TEM)、土壤水分(TVDI)、植被覆盖(NDVI)、地表水体(NDWI)等自然环境要素数据,进一步探讨了哈尼梯自然环境要素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状态、相互作用、影响路径等问题。结果表明:哈尼梯田区在极端干旱事件下气温增加了约2℃,植被指数下降了约0.04,土壤水分指数增加了约0.07,水体面积下降了40.2%;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地表水体为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水分为显著正相关(p0.05);植被覆盖与土壤水分为显著负相关(p0.05),与地表水体为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水分与地表水体为显著负相关(p0.05);地表温度、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地表水体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且形成了正反馈路径,加剧了区域的干旱。研究结果可高效合理地预防和减缓干旱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调查和GIS地形分析,获取元阳梯田的基本分布特征,旨在为进一步明晰元阳梯田的分布和形成格局,为现代梯田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结果表明:元阳梯田现有面积26 363.02 hm2,集中在1 hm2左右,尤以小于1 hm2的分布最为常见,梯田常见分布在海拔1 000~1 300 m,坡度为15°~25°的西北、东北和北向山地。哀牢山特有的植被垂直分布特征和当地少数民族生存地分布特征,造就了元阳梯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低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出现的高温和高山“阴湿高寒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进而保障了元阳梯田水源充足,两者的结合造就了哈尼梯田特有的农耕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1.
碱化土壤的野外及实验室波谱响应特征及其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测量环境下碱化土壤波谱相互转换的条件和规律,对新疆天山北坡奇台绿洲碱化土壤进行定点野外、实验室波谱测量及特征分析,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野外-实验室测量波谱之间的双向转换。结果表明:野外测量波谱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有效监测土壤碱化程度。但实验室测量波谱与pH值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H值对实验室测量波谱向野外测量波谱的转换影响最大,其次是实验室波谱的b3(630~690nm)和b2(521~600nm)波段反射率,而b1(450~520nm)、b4(760~900nm)波段反射率与野外测量波谱的各波段反射率之间均无明显对应关系。实验室测量波谱与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于土壤有机质具有良好的定量反演潜力。实验室波谱向野外波谱转换的模型涉及的因子较少,稳定性高且具有良好验证精度,转换效果较野外波谱向实验室波谱转换的模型理想。  相似文献   

12.
长武王东沟试验区沟坡道路侵蚀及其防蚀措施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定位监测和野外人工径流冲刷试验,结合土壤容重试验资料,在对沟坡道路侵蚀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沟坡道路侵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沟坡防蚀道路进行规划设计和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13.
降雨渗透、产生径流,诱发山体崩塌、泥石流或产生水土流失。研究降雨~径流~土壤水分的关系,阐明土壤中水分运动现象,提高山地灾害预测精度。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梁伟立等人采用土壤样本室内试验、室内与野外结合试验、野外观测试验法,对雨水渗透过程的模拟精度进行解析。室内试验法不能模拟实际浸透现象;室内与野外结合试验法与室内试验法接近;野外观测试验法,雨水的储水量、基质位能变化趋势与观测值一致,能模拟实际浸透现象,测试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水力侵蚀野外调查对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水力侵蚀现状、发展趋势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水力侵蚀野外调查分为调查前,调查中,调查后3个阶段。调查前,利用1:10 000地形图或者询问当地人的方式,确定野外调查单元所在位置,然后利用遥感影像图辨别出地块边界,或者利用等高线特征、地貌特征在遥感调查底图spotdt上勾画地块。调查过程中,到达野外调查单元后首先拍摄标识照片,勾绘野外调查底图,然后填写水蚀野外调查表,拍摄景观照片。调查结束后,在室内清绘调查单元底图dt1、录入水蚀野外调查表与导入照片并上交成果。本次调查成果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级野外调查审核验收,说明我省水力侵蚀野外调查技术流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用于水质硝酸盐氮测定的方法较多,但适合于野外快速,简便,而又具有较高准确度的测定方法尚少。为满足野外测定的需要,本文通过试验,对试行的硝酸根电极法与经典的酚二磺酸法进行了比较,并对硝酸根电极法测定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传统地区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 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政府对补偿资金的投入产出分析构建了稻田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框架。其次,以云南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的稻田系统为例,计算了哈尼梯田地区农户放弃一定程度化肥、农药施用的受偿意愿,并评估了不同化肥、农药限制施用条件下稻田所能供给的生态系统价值,最后基于政策有效性目标构建了哈尼梯田地区稻田生态补偿的动态标准。结果表明:在化肥、农药施用的不同限制条件下,农户的受偿意愿与限制标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接受政府直接补贴形式的补偿意愿为每年3 727~8 732元.hm 2,接受市场调控下稻米价格上涨的幅度为1.25~2.45元.kg 1。因此,以稻田养鱼减半化肥用量并不施用农药为例,初始时稻米价格未能提高,政府需要补偿农户7 462元.hm 2,但生态环境收益仅为7 447元.hm 2;当稻米价格提高1元.kg 1时,政府只需要补偿农户7 112元.hm 2,此时政府的投入盈余335元.hm 2。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对石家庄市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评价。通过对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和野外调查,收集到与侵蚀有关的遥感、气候资料及各类专题图件,筛选出了影响土壤侵蚀的12个因子,结合专家打分模型得到多因子融合后的复合评价结果,并与野外调查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野外调查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现场调查是勘测泥石流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泥石流野外调查分为区域调查和沟谷调查2种。区域调查主要对泥石流形成和活动区域的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识别出泥石流沟;沟谷调查是对某一具体的泥石流沟的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等泥石流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所需的各种参数。本文对2种调查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总结与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多利用室内模型试验所得土壤侵蚀模数乘以面积预测野外实地水土流失,为了探讨晋西黄绵土坡面室内外径流侵蚀差异,该研究采用室内模型模拟与野外原位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降雨与坡面面积条件下,室内与野外坡面径流模数、侵蚀模数、单宽输沙率及细沟发育差异性,结果显示: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均大于野外原位模拟试验,当野外坡面面积为室内的4倍时,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不呈4倍关系,且面积越大野外与室内侵蚀量比值越小,说明简单地用室内试验结果乘以面积预测野外实地水土流失是不合理的,且雨强对径流侵蚀的影响较面积大;相同降雨条件下室内坡面较野外坡面更易产生细沟,且发育程度大,更倾向于沟底下切,增强了室内坡面径流侵蚀力;一定雨强、坡长条件下,野外单宽输沙率在10~14 min首次出现峰值,之后趋于稳定,而室内多在4 min即出现峰值,且峰值为野外的1.58~10.40倍,说明室内模型试验单宽输沙率及其波动性大于野外,且响应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20.
地块数据支持下的玉米种植面积遥感测量方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统计行政单元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是粮食产量估算的基础,也是制定粮食政策和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依据。以3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是实现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的关键技术,也是实现常规统计进入空间统计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玉米种植面积遥感测量为目标,选取种植结构复杂的农业区河南省原阳县为试验区,通过高分辨率融合影像建立地块边界数据,以TM影像为核心数据源,对TM数据进行预处理,结合NDVI及特征波段信息采用决策树方法对试验区进行预分类,初步获取玉米种植范围;将玉米预分类结果与耕地地块数据空间叠加分析,以地块内玉米的预分类面积比例为分层标志,建立分层模型,结合交通数据,布设野外样方;采用遥感影像与车载GPS结合的方式,设计合理的野外调查路线,开展野外样方实测工作,获取样本地块内的玉米种植比例;然后以野外GPS调查点为依据,通过决策树方法对玉米预分类结果进行修正。最后通过野外测量获取的样本地块玉米百分比及统计数据对TM数据提取的玉米种植面积结果进行评价,求得位置精度为81.8%,总量精度为91.1%。说明借助耕地地块数据库,能够提高多时相TM分类的位置精度和总量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