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2、基本情况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善用"空间"创效益在江苏省兴化市荻垛镇的泰州蒲公英农业科技发展公司570亩的"稻鸭萍共作"稻田里,一只只蛋鸭在稻行间"漫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稻鸭萍"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养鸭养绿萍,稻子在生长期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鸭粪、绿萍成了稻子的肥料,鸭子在稻田里觅食,吃掉大量害虫,基本不用打农药。这样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技术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生命活力较强的杂交役用鸭在稻田进行捕食,为水稻捕虫、除草,从而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及化肥等化学品用量,甚至可实现完全不用,从而减少有害物质残留,提高了稻米品质。稻田则为鸭子提供大量的昆虫、水生生物等食料,拓宽了鸭子取食链,同时又能提供美味的鸭肉。因此,稻鸭共作是同时实现水稻、水禽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新技术。专家介绍,采取稻鸭共作种植模式,饲养出来的鸭子叫稻鸟鸭,  相似文献   

6.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还探讨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对稻田主要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还探讨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生中鸭的放养密度及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田中放养鸭子的密度为10只/667 m2、20只/667 m2和30只/667 m2,根据试验田的面积,将110只巢湖麻鸭随机分为4组,经58 d的稻鸭共生试验表明:稻鸭共生技术具有良好的稻田除虫、除草和防水稻病害效果。在稻田中放养鸭子20只/667 m2具有良好的鸭只生长情况和最高的水稻产量,为最佳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9.
一、模式内容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稻鸭共作技术是在传统的役畜利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役畜利用技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稻子抽穗才离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采用此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一、模式内容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稻鸭共作技术是在传统的役畜利用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役畜利用技术,将能做工的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里,24小时在田间活动、休息,直到稻子抽穗才离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的粪便供给水稻养分,同时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采用此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使稻区环境不受污染,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有机稻米和鸭肉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畜禽种业》2008,4(16):69-69
“稻鸭共育就是在稻田里养鸭,以田养鸭.以鸭护稻.这样既可以防治水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鸭子长成后,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生态农业。”自去年紫阳县农业局在双安乡示范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以来.使该乡的100多户农民尝到了甜头。双河口村的50多户农民在自家的稻田里发展了80余亩稻田养鸭,共喂养鸭子800余只。  相似文献   

12.
正稻鸭共育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主要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并将粪便排放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循环利用的农业技术。稻鸭共育技术较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稻鸭共育过程中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  相似文献   

13.
研究稻鸭共作及其它控草措施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采用对照方法和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稻鸭共作、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三种除草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方式相对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来说,总体效果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除草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优势杂草的危害性。稻鸭共作模式在控制田间杂草生长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今后的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实施"稻鸭共生"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左家仑村郭庆新等村民,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在自己的稻田里实施"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对稻田进行围网,每667平方米放养野性强的鸭子15只~20只,通过鸭子在稻田的不断活动,可取得除草、防病、增肥、中耕、刺激水稻生长和省工节本等效果,达到生产优质稻来的目的.图为田角建的供鸭子栖身和喂饲料的棚子.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而鸭子不问断的活动可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应;同时以鸭粪便肥田,实现稻鸭双增收,经济效益显著。2007—2009年以来,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进行了稻鸭共作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稻鸭共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中CH4和N2O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鸭共作是目前稻田种养中的一种典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鸭子在稻田内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鸭子的存在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位。鸭子的持续运动、觅食、排泄等活动会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和全球增温潜势(GWP)。本文结合稻鸭共作中鸭子对稻田环境的扰动行为,从水体、土壤、CH_4和N_2O转化功能菌及种植技术等角度,总结探讨了稻鸭共作中温室气体CH_4和N_2O产生、输送和释放的过程与机理。针对当前稻鸭共作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展望,以期为稻田种养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农业的水稻生产中,由于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需要反复使用农药。另外,大量使用化肥又容易改变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形成农业面源污染。为了保护农村环境,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现在积极发展稻鸭共作模式的越来越多了。稻鸭共作,种养结合,稻田不需使用化肥、农药,稻田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各种生物得以滋生,稻田青嫩杂草、害虫、蚯蚓、田螺等为鸭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天然动植物饲料,鸭子生长迅速,肉质鲜美。鸭子排出的粪便又可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鸭子在稻田里活动还具有松土、清除虫子和杂草的作用,稻鸭共作的稻田产的稻米,口感好,品质佳,市场销路好。稻鸭共作生产技术是农牧结合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稻鸭共作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水稻品种和鸭子品种的选择是不是有特殊要求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的江西省宜丰县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姚慧峰先生,下面看他是如何回答的。  相似文献   

18.
《农家致富》2013,(2):10
稻鸭共作技术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生命活力较强的杂交役用鸭在稻田进行捕食,为水稻捕虫、除草,从而减少除草剂、杀虫剂及化肥等化学品用量,甚至可实现完全不用,从而减少有害物质残留,提高了稻米品质。稻田则为鸭子提供大量的昆虫、水生生物等食料,拓宽鸭子取食链,同时又能提供美味的鸭  相似文献   

19.
宁党保 《湖南农业》2006,(10):21-21
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左家仑村郭庆新等村民,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在自己的稻田里实施“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对稻田进行围网,每667平方米放养野性强的鸭子15只-20只,通过鸭子在稻田的不断活动,可取得除草,防病,增肥,中耕,刺激水稻生长和省工节本等效果,达到生产优质稻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省近年来试验示范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米.至2002年镇江市示范面积已有2000亩。常州市从2003年在新北区孟河镇试验100亩,并开展稻、鸭品种引进试验,稻田放鸭与不放鸭的对比试验,稻田施用不同肥料的对比试验,水稻生长中期搁田与不搁田对比试验,稻田放鸭子不同数量对比试验等系列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