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为了解天气条件对北戴河近岸海域水母暴发的影响,记录了2019—2021年北戴河气温及水母暴发期光照和降雨情况,结合水母暴发期的水母日捕捞量分析得出:气温是水母暴发重要的诱因,自然光照对水母暴发影响不显著,降雨对海月水母(A urelia aurita)和沙蜇(StomoloPhus meleagris)暴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张万磊  李莉  张建乐 《河北渔业》2015,(2):16-18,57
根据2009-2011年秦皇岛海域浮游生物、大型水母拖网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和历史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出现水母、浮游生物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秦皇岛海域出现的水母有30种,其中刺胞动物门2纲5目17科,栉水母门1纲1目1科;大型水母包括沙蛰、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四种,对滨海旅游业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和密度未发生显著变化,浮游动物物种数量和密度变化也不大。  相似文献   

3.
霞水母(Cyanea nozakii Kisninouye)暴发与海洋生态之关联性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霞水母在我国东黄海水域大范闱暴发已成为一大公害.弄清其暴发原因是治理的基础。本文在对霞水母繁殖、生长,发育习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引发霞水母灾害的四方面致因:1、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导致其住生态系统中的种间竞争损耗率降低;2、中上层低值鱼类资源量的急剧下降直接导致海域巾小型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大幅升高,为霞水母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3、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减少了捕捞活动干扰,为霞水母生长、发育创造了平静的海域环境;4、霞水母捕捞数量相对较少.其资源数量呈强势增长据此,就治理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四种大型水母横裂生殖的差异与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培养了4种大型水母: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及沙海蜇的螅状体.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观察了这4种螅状体的横裂生殖, 其横裂生殖率:海蜇100%、海月水母100%、白色霞水母0%、沙海蜇0%.经过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海蜇20%、海月水母100%.未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为100%,同时探讨了这4种大型水母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2005~2013年辽东湾北部近海白色霞水母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李玉龙  沈鸿 《海洋渔业》2014,(2):146-154
2004年中国北方渤海辽东湾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暴发,给辽东湾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了分析辽东湾白色霞水母的暴发原因,对2005~2013年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渤海辽东湾北部近海进行的大型水母监测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海白色霞水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东北部和西北部近海的非河口水域,该水域属于辽东湾北部近海盐度较高的水域,体现出白色霞水母高盐的生态属性。2004~2013年夏季辽东湾北部近海海水盐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04~2013年辽东湾白色霞水母的数量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2010~2013年辽东湾北部近海未发现白色霞水母。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辽东湾夏季海水盐度的持续偏低,是白色霞水母在辽东湾北部近海近几年数量偏少甚至未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相似文献   

7.
大型水母(沙海蛰、海月水母)暴发作为海洋生态灾害现象,已经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大型水母暴发对海水浴场、滨海电厂的安全运行、海洋渔业造成严重危害。2013年7-8月对秦皇岛近海大型水母进行调查,发现大型水母种类主要为海月水母、沙海蛰、海蜇;随着气温升高,密度急剧增加,沙海蜇密度达到3×104 inds/km2、最大伞径达100 cm ;海月水母密度达到1500×104 inds/km2、最大直径30 cm ,较大密度区域与沙海蜇高度重合;而海蜇数量极少,仅在个别航次监测到零星个体。通过研究分析,造成秦皇岛大型水母暴发的原因主要有温室效应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特殊的地理和海洋生态环境提供适合水母生长繁殖的空间、螅状体集体萌发、随外海洋流漂移。针对现状以及造成的危害,我们认为应加强秦皇岛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利用,加强应急处置措施(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科普宣传、增设防护网具、完善蛰伤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大型水母暴发成为海洋灾害性事件的又一重大问题,水母监测已经作为海洋监测工作的重点监测内容。要避免水母暴发,减少水母暴发带来的负面影响,监测和捕捞只能治标不治本。挖掘水母利用价值,提升水母利用率,才是预防水母暴发的有效措施。本文对秦皇岛近海海域水母种类进行了综述,对水母暴发的危害进行了概述,对水母的利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提升水母利用价值、减少水母暴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勇  程家骅 《水产学报》2015,39(5):691-702
为了探讨东海、黄海渔业生物群落结构长期、连续的变化特征,采取聚类和平均营养级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连续14年的底拖网秋季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结构的变化阶段和规律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将主要的渔业生物进行了类群划分,并分析了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资源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间范围内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水母暴发前期(1999-2003年),水母暴发期(2004-2007年)和水母暴发后期(2008-2012年).暴发前期,资源量波峰与波谷变化周期为2年,后期则变为1年.水母暴发后,经过5年的剧烈波动发展,群落结构变化恢复到接近暴发前状态的趋势.此外,研究的主要渔业生物品种可以划分为暴发(沙海蜇)、优势(带鱼和小黄鱼)、异常(竹筴鱼)、常见(刺鲳、银鲳和黄鲫)、水母伴随(白色霞水母和海月水母)和偶见(日本鲭、龙头鱼等)6个物种类群.另据物种资源量在水母暴发前后的发生水平,偶见类群中的物种又可分为前期高后期低(龙头鱼、多棘腔吻鳕等)、前期低后期高(蓝点马鲛、大管鞭虾等)和没有变化(日本鲭)3个小类群,这些小类群中的物种具备了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指示种的特征.最后,14年的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总资源密度对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具体关系式为TL=-0.896 5·ln(CPUE)+14.142 1(TL为平均营养级,CPUE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此结果显示在营养级降低的同时会伴随整体资源量的增加,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霞水母的大范围暴发不仅严重影响了张网等渔业的作业,而且对沿海海域造成了生态危机。利用机械手段代替手工方法实现霞水母的加工、开发,不仅可提高渔民的经济收益,而且有利于霞水母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海蜇加工原理基础上,通过设计、开发霞水母切丝装置、脱水装置,实现了霞水母去污与清洗→机械切丝→机械脱水→腌制→装箱上市的加工工艺。实验表明,机械加工霞水母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型水母暴发已经成为造成海洋生态灾害的突出问题,秦皇岛作为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重要的渔业产出城市,近岸海域的水母暴发已经对旅游业和渔业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秦皇岛近岸海域水母暴发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有助于减少水母暴发引起的海洋灾害性事件。本文对秦皇岛近岸海域水母暴发危害进行了概述,对水母暴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母暴发防治对策,以期为预防秦皇岛近岸海域水母暴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白色霞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婧 《水产学报》2006,30(6):761-766
对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到成体水母各发育期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受精卵发育成带纤毛的浮 浪幼虫,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 经脱囊狭窄柄部拉长进而变成一个细长颈瓶形状,萌发出4个触手成为早期螅状体;螅状体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横裂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同时对海蜇与白色霞水母的碟状幼体形态进行了比较。成体水母伞径200~300 mm,大型个体超过500 mm。外伞表面光滑,近中央的伞顶上有许多密集的刺胞丛隆起, 8个缘叶,8个感觉棍,口腕非常发达,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团。可根据感觉胃囊和触手囊是否连接、缘瓣水管的排列类型、外伞顶中央是否有刺细胞丛以及个体伞径和颜色对白色霞水母、发形霞水母、棕色霞水母和紫色霞水母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白色霞水母的形态与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年在辽东湾水域首次爆发了一种大型灾害性水母,据笔者鉴定为白色霞水母;本文描述了白色霞水母的形态和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东、黄海大型水母暴发现象及其可能成因浅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根据东海区拖网调查结果以及对海上捕捞渔民的走访调研,初步分析了东、黄海大型水母的种类组成、生活史规律以及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并且从海况特征、渔业资源发生量等方面探讨了水母暴发的可能原因,认为大型水母的暴发与全球海洋环境特征变化有关,应从大海洋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分析和研究大型水母的发生和消长机制。  相似文献   

15.
河北沿海自2008年起水母数量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渔业生产、破坏近岸旅游业。2012年对河北沿海大型水母进行调查,设置了34个站位,对大型水母生物量和种类、海洋理化因子、浮游动物数量变动及分布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大型水母种类4种,其中沙海蛰生物量最大,其次是海月水母,海蛰、霞水母生物量最低。沙海蜇数量均较去年增多,秦皇岛沿海、渤海湾沧州沿海,滦河口数量最高,达到了15~75t/km2;其次是渤海湾,为7.6~15t/km2;最低的为0.5~1.5t/km2。近岸海区营养盐含量较远海高,营养盐含量高的地区水母数量居多,说明水体富营养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水母数量增长。浮游植物数量、浮游动物数量与水母分布图分析发现,水母数量较多浮游动植物数量均较少,说明水母和浮游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可能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型胶质水母类,尤其是钵水母纲生物在全球沿岸海域大量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经济问题[1-6],如毁坏网具[7-8],蛰伤游泳者[9-10],在养殖池塘中泛滥成灾等[11-12]。同时,水母聚集会堵塞核电站冷源取水口,造成发电机组甚至反应堆异常停止,给核电站正常运行带来了极大风险。因此,关于致灾水母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重点。海月水母(Aurelia)是东亚海域常见的致灾水母种类[13-15],包含多个亚种[16]。在日本,海月水母暴发最初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海月水母成为东京湾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17-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韩国沿岸水域也相继出现海月水母大规模暴发现象[21-23]。  相似文献   

17.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相似文献   

18.
由于钵水母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缺乏以及不同时期形态变异较大等原因,对其分类鉴定比较混乱和困难。为弥补形态学分类的缺陷,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分布于黄海北部和辽东湾海域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海月水母(Aurelia sp.)、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4种大型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同时利用Gen 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ITS1(the Ribosomal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树,分析ITS1序列片段在大型水母种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及其在钵水母类系统及演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4种水母的ITS-5.8S rDNA序列变异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序列长度范围675~833 bp。钵水母纲很多种类的ITS1序列具有种内长度多态性现象,这种长度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微卫星重复次数不同所造成的。钵水母纲科间遗传距离为0.295~0.491,种间遗传距离为0.024~0.812;除白色霞水母和海蜇外,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0~0.099。采用ML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拓扑结构不完全相同且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不太一致。研究表明,ITS基因序列在钵水母纲不同阶元间变异较大,适合于钵水母纲种类鉴定和属内种间水平的系统进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优化人工养殖煎蛋水母的饵料方案,分别采用7种饵料及其组合(单一饵料源:海月水母、颗粒饲料、糠虾、丰年虾;组合饵料源:海月水母+颗粒饲料、海月水母+糠虾、海月水母+丰年虾)对煎蛋水母开展了为期30 d的饲养试验,比较了不同方案对煎蛋水母体质量、伞径和口腕长等3个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试验结束时,各组煎蛋水母的生长指标均有增长,其中,海月水母+糠虾组煎蛋水母最终体质量(45.605 g)与其余6组差异极显著(P<0.01),该组的伞径(9.108 cm)除与海月水母+丰年虾组(8.892 cm)差异不显著(P>0.05)外,与其它5组差异极显著(P<0.01);4个单一饵料源试验组煎蛋水母的体质量和伞径增长均较慢,3个组合饵料源试验组水母的生长速度较单一饵料组快,其中海月水母+糠虾组煎蛋水母的体质量和伞径增长最快,而糠虾组水母的口腕长增长最快。  相似文献   

20.
霞水母是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的一属,体呈扁平盘状,伞径14~20cm。内伞有8束纵辐位U字形排列的触手,并有环肌束。霞水母中胶层很薄,不宜食用,经济价值很低,不具有捕捞意义,但是对趋业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