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我省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偏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养蚕方式。因此急需总结一整套蚕业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蚕业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和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柞蚕保护育     
白月 《新农业》2005,(7):54-54
柞蚕小蚕保护育是养蚕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改变了传统的露天放养,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为实现养蚕工厂化、自动化提供了条件;柞蚕小蚕保护育是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采用薄膜覆盖放养,比露天育增温2℃~3℃,龄期快2~7天,每年放两次蚕可避免早霜为害;柞蚕小蚕保护育是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途径。刘家河镇采用柞蚕小蚕保护育的春蚕比露天育保苗率提高35%,增产30%;秋蚕保苗率提高14%,增产32%;同时柞蚕保护育也提高了茧丝品质。  相似文献   

3.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汤原县柞蚕放养一年只能进行一次,因此,在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的柞蚕生产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是养蚕成功的必须因素之一。柞蚕放养前,一定要实现调查当地日气象资料、蚕事记录,同时要对柞蚕的各个发育时期所需的积温进行计算,从而对汤原县柞蚕自然条件生产的起止时期进行了安全合理的界定,对指导以后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柞坡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扩大秋柞蚕养殖面积和放养量,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蚕业生产,近年来,河南省因地制宜在重点养蚕区域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了秋柞蚕养殖技术,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养殖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一化二放"秋柞蚕养殖中遇到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提升全省秋柞蚕整体养蚕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志英  王刚 《新农业》2006,(9):53-53
凤城市鸡冠山镇蚕场资源丰富,目前全镇共放养柞蚕1000把,年产值1000多万元,平均每户蚕农年收入达万元。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柞蚕养殖业,确立了靠养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开展科技培训。在市蚕业总站的指导下,先后多次在养蚕重点村举办了科学养蚕培训班,培训  相似文献   

6.
柞蚕二化一放是把二化性柞蚕种通过低温控制由一年放养两次改为一年放养一次,放养时间在春蚕和秋蚕之间,所以又称为早秋蚕。经调查,"二化一放"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缓解农民养蚕与养山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蚕对蚕场山体不会造成什么破坏.相反完全能够形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桑树在绿化荒山、水土保持和净化空气上起重要作用;蚕场具有生态平衡的自我补偿机制;蚕生产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能极大促进生态蚕场建设.使柞蚕业成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蚕场除放养柞蚕外还具有薪炭林的作用,对缓解山区能源紧张、保护山区林业和其他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宽甸满族自治县是辽宁省柞蚕茧生产基地县,放养柞蚕已经成为重点蚕区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存在的产权不明晰,重养蚕、轻建设、掠夺式经营等突出问题,导致柞蚕场生态质量逐渐下降。为了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柞蚕场资源,结合柞蚕场经营管理实际,对完善柞蚕场承包经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汤原县从1957年开始放养柞蚕,养蚕已经是汤原县城乡家喻户晓的致富门路。但是由于近些年气候条件恶劣,部分蚕场管理不规范,不按养蚕规程操作,超量投种放养,使养蚕柞树树叶被吃光,蚕儿串枝跑坡,眠光枝,引发蚕病,导致部分减产甚至绝产。提出四个方面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宽甸县是辽宁省养蚕的重点县之一,蚕业生产是一项传统的特色产业。目前年放养柞蚕10000把左右,产茧4500吨,产值4500万元左右,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2%。重点地区长甸镇年养柞蚕2000多把,蚕业收入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号称"全国柞蚕第一镇"。几年来,我们从抓好蚕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使宽甸县柞蚕放养把数和产量趋于稳定,柞蚕茧质量明显提高,缫丝企业和蚕茧经营大户迅猛发展,为提高和壮大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常广辉  毛丹 《新农业》2009,(5):52-52
柞蚕放养于野外,经常遭受各种侵袭,其中食蚕鸟类为害率为20%~30%,重者造成绝收。据统计,辽宁省柞蚕生产每年因鸟害带来的损失大约3000万元。长期以来养蚕防鸟多用枪杀、药杀、捣巢灭雏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韩兆国 《新农业》2006,(12):34-35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自然状况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29%。全市有40万农户,其中2万户从事柞蚕放养,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0%,占辽宁省的30%,是全国最大的柞蚕饲养市(县),年农民养蚕收入超亿元,蚕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17%。山区农民“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全市22家缫丝加工企业,年工业产值3亿多元,创利税800多万元。在养蚕农民和加工企业之间活跃着1000余名蚕茧经纪人。2003年以前,全市的柞蚕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战。尤其是养蚕农民,由于缺少新技术、新品种、信息、交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收入很不稳定,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广大蚕民迫切需要联合起来,组建蚕业协会并通过协会得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实惠。2003年12月,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农民高庆年牵头组建了凤城市蚕业协会。运行2年来,协会得到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养蚕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带动了近2万养蚕农民共同致富。经纪人增加了收入,加工企业增加了效益,真正形成了蚕业协会带动蚕业产业化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6,(11)
正近几年,由于大茧价格比较理想,放养柞蚕已成为我市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该领域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影响了柞蚕生产的健康发展。新的时期,需要转变柞蚕生产发展思路和方式,由掠夺式经营向效益与生态型并重的方向迈进。1面临的新问题1.1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仍未全面解决目前,养蚕的经济效益在蚕农心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他们所做的生产决定仍以高产为中心,一方面是依托多投种多产茧,但往往是事与愿违,没有考虑蚕场树叶的担蚕能力,结果必然导致茧少质差的局面;另一方面对蚕场少投入,不建设治理,满足现状,蚕场  相似文献   

14.
<正>柞蚕场是饲养柞蚕的基地,其建设和管理的好坏,对柞蚕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较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因此急需研究总结一整套柞蚕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及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5.
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只能放养一次柞蚕,分期生产、分批上市已经使柞蚕生产步人了高效发展轨道,许多新手及外埠蚕民也加入了本地养蚕行列,但是过早或过晚养蚕都容易遭受霜冻和缺乏适熟叶而减产甚至绝收。因此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柞蚕生产,是高寒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养蚕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过去32年有关气象资料、蚕事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柞蚕生产是山区、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其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农民说:“种地带放蚕,收入一年顶二年。”因此,广大农民放养柞蚕的积极性非常高。保持柞蚕生产高产、稳产,除了提高放养技术水平和放养高产品种外,更主要的是提高蚁蚕保苗率。目前,放养柞蚕,收蚁结茧率不高,一般在40%~47%,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秋蚕蚕期正是雨季,高温多湿,各种害虫繁殖、活动猖獗,对小蚕期的蚁蚕危害特别严重。  相似文献   

17.
1蚕业发展历程从1962年至2004年的43年间,弟兄山镇共放养柞蚕18838把,产原料茧8298吨,销售收入约4366万元。平均年放养柞蚕438把,产原料茧193吨,销售收入约100万元;平均把产440kg、产值约2280.00元。从把数、产量、产值来看,养蚕历史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从1962年至1982年,养  相似文献   

18.
正黑龙江省是蚕业资源大省和全国优质蚕茧产地,有着丰富的宜蚕资源与自然气候条件。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左右,系我国较冷地区,但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爽,适宜进行中晚蚕生产。生产的柞蚕茧丝质优良,蛹滞育率高、蛹质饱满,食用口感好。嫩江县共有柞蚕主产区3处,分布在东升村、嫩北农场、长福镇。养蚕柞林面积近67hm~2,每年放养柞蚕200把左右,平均每把产量约500kg,实现农民增收120万元。发展和扩大蚕业生产是嫩江县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  相似文献   

19.
我区柞蚕历来脓病较重,1972年推行春柞蚕卵面消毒以后,脓病基本解决。前些年春蚕卵面消毒的做法是产卵后(叫籽前)卵面消毒,消毒卵统一放一消毒的保卵室内,出蚕前分户放养。近几年来,养蚕实行联产承包到户,不能每户有消毒保卵室,因此脓病又有所增加,为了解决养蚕专业户防病增产,我们结合农村养蚕保种,对春柞蚕卵面消毒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正>柞蚕业是凤城市的传统产业,也是现阶段农村一项重要致富门路,柞蚕生产产销两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长期以来,部分地方由于传统、落后的放养模式一直得不到改善,超载放养、掠夺式经营、广放薄收导致这一传统产业逐步走向弱化,同时也使柞蚕场不断稀疏、退化、沙化,单位放养面积不断扩大,残次蚕场面积不断增加。为了改变全市柞蚕场生态环境,市农村经济局蚕业管理总站于2009、2010年先后在东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