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我国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正面临大面积采伐更新的问题,其采伐迹地更新树种选择的成败事关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主题。本文以塞罕坝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更新树种生长表现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为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海岸带风口沙地开展木麻黄不同品系和不同造林方式试验,在木麻黄前沿林带选择木麻黄和湿地松两种树种实生苗按1∶2和2∶1两种比例进行林带更新,并按客土量分别为30kg/穴、15kg/穴和0kg/穴试验.结果表明,惠安1号和澳C38木麻黄无性苗在风口造林中成活率高、抗风力强;以惠安1号木麻黄无性苗为种植材料,采用行状、篱式及丛状造林其成活率都较高;林带更新树种木麻黄和湿地松随客土量增加其生长量增大,更新树种比例不同对树种生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兴安岭气候条件和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采伐火烧迹地保土防冻更新造林技术。并阐明了更新造林的树种选择、整地方式、栽培技术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酉华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更新造林优良树种的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楸树、马褂木、白玉兰、香樟、栾树等树种完全适合于林场迹地更新造林;迹地更新山场可通过营造阔叶林,逐渐达到恢复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子午岭次生油松林主要乔木树种的更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揭示甘肃子午岭次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主要乔木树种在林窗与非林窗环境下的更新规律,对25个林窗和25个非林窗中的主要乔木树种进行了调查,按照树种重要值的位序差值将林窗内外群落灌木层中出现的主要乔木树种划分为4类生态种组。结果表明,对林窗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第1类生态种组)有6种,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第2类生态种组)2种,中等更新反应的(第3类生态种组)8种,不明显更新反应的(第4类生态种组)有15种。第1类生态种组树种幼苗幼树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在林窗远大于非林窗,第4类生态种组的树种在林窗中也能更新,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窗与非林窗中的更新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主要乔木树种在林窗内的更新状况优于非林窗内,林窗的出现为子午岭次生油松林主要乔木林树种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图2表1参14  相似文献   

6.
天然次生林林木空间格局及更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应用红外测距仪和经纬仪对样地的每株乔木及幼树进行了测量,并建立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分析发现:天然次生林乔木种群结构与幼树结构非常一致,说明这一群落结构是稳定的;乔木及幼树的空间格局均为集聚格局,幼树集聚性比乔木集取性高得多,表明林木空间格局是从高集聚趋向于随机格局的过程。同时还利用更新联结度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紫椴和蒙古栎更适合于在本树种的树下更新,其它树种更适合于在非本树种的树下更新。  相似文献   

7.
农田防护林更新技术研究历时28年。先后采用带内、带侧、带间、原带皆伐四种更新方式,筛选出红皮云杉、樟子松、落叶松三种较为理想的更新树种。对于不超过10年营造的杨树林带,通过问伐采用带内更新,超过10年的采用带侧更新;对于已开始衰老,但尚能起防护作用的宽林带可采用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对于成过熟林带,或防护作用甚微的残破林带,“小老树”,可采用原带皆伐更新;对于大网格林带可采用带间更新。带内更新应选择3年生的耐荫树种红皮云杉。带侧更新、原带一侧部分皆伐更新应选择4年生的红皮云杉,或4年生换床的樟子松。带间更新应选择速生的落叶松、樟子松搭配。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林窗对两种针叶林更新效果的影响,在某市选择两种生长环境基本一致的针叶林来将其进行对照,结果表明人工更新树种在杉木林中的效果要远远好于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发展经济林的意义、树种选择、抚育管理、复壮更新四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玛可河林区珍稀树种资源,分析了这些珍稀树种资源更新的难题,并提出了大力发展珍稀树种的人工驯化繁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福建将乐林场常绿阔叶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当地常绿阔叶林的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福建将乐林场常绿阔叶林内设置有代表性的样地19块,按照苗高≤30cm(Ⅰ级)、30~≤60cm(Ⅱ级)、60~≤100cm(Ⅲ级)、100~≤200cm(Ⅳ级)、200cm且胸径≤7.5cm(Ⅴ级)的分级标准,将更新幼苗幼树划分为小苗(Ⅰ,Ⅱ级)、大苗(Ⅲ,Ⅳ级)和幼树(Ⅴ级);采用方差/均值和4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林分及各等级更新幼苗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选择平均密度、平均地径和平均盖度3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林分及各主要树种更新幼苗幼树密度随等级增大而减少,更新密度最大的为黄瑞木(Adinandra mellettii);各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不同树种聚集程度不同,其中黄瑞木聚集程度最强,木荷(Schima superba)最弱;天然更新效果最好的是黄瑞木,最差的是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结论】将乐林场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更新幼苗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同一树种不同发育阶段聚集强度存在差异。随着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栲树等树种有发展成群落主要树种的趋势;但由于当地常绿阔叶林受到严重干扰,栲树更新状况不佳。  相似文献   

12.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样地调查为基础,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表明,不同耐荫性的树种占据不同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各树种的优势度随林隙大小和年龄梯度的变化而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树种以窄生态位树种居多,多数常绿和落叶树种对林隙时间生态资源利用较充分。茂兰喀斯特森林树种的分布重现性低,多数树种以低密度种群的状态存在,表明喀斯特森林是一种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不同树种在利用林隙生态资源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林隙是茂兰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林锦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21-5123
以福安环城一重山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其森林植被现状的基础上,从森林生态景观更新立意、更新树种选择与模式确定、更新设计要点等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福安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更新的技术体系,以期为其后续的发展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王金盾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93-1095,1097
以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更新层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包括环境适应性、抗逆性、生长特性、经济性状、生态恢复等5个方面,覆盖了耐庇荫能力、耐贫瘠能力、耐干旱能力、抗火性能、抗病虫害能力、速生和丰产性能、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干材特征、改良土壤能力和生态结构稳定能力等11个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方常见的34个造林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南方红豆衫、闽楠、紫楠、黑壳楠、栲树、甜槠、光皮桦、西南桦和红锥等9个树种为林下更新I级(最适宜)树种;木荷、火力楠、枫香、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等18个树种为林下更新Ⅱ级(较适宜)树种;柳杉等7种树种不适宜林下更新。  相似文献   

15.
厦门岛内城市森林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厦门岛内山地森林马尾松林占比例大 ,由于树种组成单一 ,林分质量差 ,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严重 ,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马尾松陆续枯死 ,严重影响防护和环保效益的发挥 .急需进行改造 .提出实施改造的原则及树种选择 ,更新方式等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部土石质山区造林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宁夏南部土石质山区造林工程建设中的造林作业设计、林种确定、树种选择、混交造林和树种更新、造林密度、造林种苗及苗木处理、整地、苗木根系处理、造林、造林季节、抚育管护、有害生物防治、检查验收与技术档案建立。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保留木的生长状况与正常林分无大差异,总观伐前更新效果,如果采用伐前更新,当前推带状皆伐,更新树种可考虑以红松,云杉为主。  相似文献   

18.
哈尔滨市城市森林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哈尔滨市建成区内0.5hm2相似林龄的11种城市森林类型进行了林木天然更新调查,结果表明:11种城市森林类型中有6种林下更新数量达到天然更新要求,2种林下更新数量接近天然更新要求。更新树种是以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主的阔叶树种,榆树(Ulmus propinqua)、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更新也很好。各类森林类型林下没有针叶树种的天然更新。蒙古栎(Quecus mongolica)林下没有任何苗木更新,但其他林分林下有蒙古栎更新苗木。对更新苗木进行高度结构和年龄结构测定,结果表明:近4a,水曲柳天然更新数量相对较大,4~7a前黄波罗天然更新数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混交林中黄斑星天牛和光肩天牛选择寄主的行为过程及树种对天牛的选择反应。得到:混交林中,天牛找到嗜好寄主的行程长,行为复杂,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天牛对树种的4类抗性,1、2类为受害树种,3、4类为高抗和免疫树种。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0,(9)
本文分别就植树造林技术和森林经营管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出选择优势树种、重视管护技术更新等可行措施,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