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小麦品种( 系) 赤霉病抗病性鉴定资料分析表明,同一个品种( 系) 的赤霉病病情指数年度间差异较大,采用相对病情指数法划分品种的抗病性,能够有效消除年度间的这种差异,保证当年鉴定结果的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接种全蚀病菌的条件下,以小偃6号小麦品种为对照,评价了38个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在温室和田间对全蚀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品种(系)间发病严重度及病情指数明显不同,存在比较稳定的抗病性差异。连续3年的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农1376,132,西农918,(97)148,R859等品种(系)对小麦全蚀病表现出明显和稳定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60085等13个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系的选育经过、鉴定结果及其利用价值。这些新品系于1981年经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联合鉴定,在3万多份品种资源材料中抗病性表现突出。尤其是60085、60006和50002三个品系, 已作为重要的抗源材料保存。作者认为,利用现有抗源进行杂交育种,转移和累加抗病性,是培育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为了选育抗病性强而稳定的新品种,育种过程必须强调抗病性鉴定和多代连续选择。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小麦后备品种及二线育种材料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较好的综合抗病性材料和为品种审定提供依据,2007年度在病害鉴定圃对22个小麦区试后备品种及71份二线育种材料进行了田间抗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和纹枯病的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免疫的品种,大部分品种综合抗病性不强,仅发现1份既抗赤霉病、又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有11份同时抗两种病害,分别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1%和11.8%.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5—2017年度黄淮南片的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与丰产性、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年际间产量差异大,抗赤霉病品种(系)逐年增多,但该地区高感赤霉病品种(系)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选育小麦新品种(系)时,应选择对赤霉病具有较强抗性、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品种(系)作为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系)之间对赤霉病抗性差异,制订适宜的防治措施,采用穗期单花滴注法人工接种赤霉病病菌,对不同小麦品种(系)抗小麦赤霉病程度及产量进行了鉴定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系)间抗赤霉病程度有差异,未发现免疫品种(系),其中周麦18、AF-01、AF-11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受感染后,产量分别达到5 588.89、4 572.22、4 600.00 kg/hm2。  相似文献   

7.
<正> 近10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有所蔓延,造成一定损失。为提高防治效果,迫切需要解决品种抗病性的问题。现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一、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其方法的研究多年来,国内各地在生产中调查、观察了许多小麦品种的抗赤霉表现,并结合进行了许多品种的抗病性鉴定,涉及的品种材料2万多个,获得了很多资料。至目前,尚未发现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的抗病性,为提高小麦抗病育种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对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小麦高代品系进行小麦赤霉病菌、白粉病菌及纹枯病菌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2012 ~2014两年度鉴定的245份高代材料中,赤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79个,占鉴定总量的73.1%;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44个,占鉴定总量的18.0%;纹枯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系有141个,占鉴定总量的57.6%.[结论]进一步保持对赤霉病抗性筛选并加强对纹枯病、白粉病的稳定、抗病品系的选育,是今后小麦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小麦品种(系)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种(系)对赤霉菌素表现不同的反应,抗性品种愈伤组织生长受毒素抑制小,感病品种伤组织受毒素抑制强烈,筛选出了赤霉病菌毒素加入的最适浓度为2%(V/V),在该浓度下可筛选出抗性突变体,获得了咸农151,陕167,陕229等品种(系)的赤霉病菌素抗性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田间人工接种鉴定表现出中或高  相似文献   

10.
小麦赤霉病有性和无性世代致病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0年分别采用小麦赤霉病的有性世代(Gibberella zeae)子囊孢子和无性世代(Fusarium graminearum)分生孢子对64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穗部注射法接种。结果表明,多数品种(系)用子囊孢子接种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比用分生孢子接种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略高,说明有性世代的致病性比无性世代的致病性强。与自然发病比较,两种菌源接种的结果是相似的,即自发病重的品种,采用有性和无性世代接种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较高;反之自然发病轻的品种,有性和无性世代接种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较低,说明用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源接种都有效,均可用于抗赤霉病性鉴定。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同一年度间发病轻重不同,与品种抗病性,与施肥N、P、K不同配比,与播种期早晚、播种密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于2005-2006年度对330份不同来源小麦的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淘汰抗性与高感小麦品种‘绵阳26'类似的品种,选取材料46份(占参试材料的13.93%);于2006-2007年度重复鉴定,并依据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群.结果表明:46个参试品种(系)及3个对照品种可分为6个类群,分别含2个、5个、10个、14个、15个、3个品种(系),第Ⅰ类群、第Ⅱ类群、第Ⅲ类群品种(系)抗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鉴定的品系中,具有3种抗病性以上的品种(系)共250个,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310个;中抗和高抗条锈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9.8±21.7)%、中感和高感品种占(39.7±27.9)%;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1.5±27.5)%、(31.1±35.6)%、(48.2±25.6)%和(25.0±14.6)%、感病品种分别占(68.5±27.5)%、(62.2±38.6)%、(31.3±20.7)%和(70.7±14.6)%;抗叶锈病品种比例仅为(9.9±3.8)%,感病品种高达(70.4±15.1)%;除河农831表现中抗外,所有品种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未出现高抗品种。【结论】抗源缺乏的病害未鉴定出抗性强的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主要出现在甘肃、四川等地,抗叶锈小麦品种(系)较少。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差异及其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病情差异较大,在小麦赤霉病常发、重发的庐江县以种植皖麦43、扬麦158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棉花落叶型黄萎病田进行了多年的品种抗病性鉴定与利用研究,1998~1999年共鉴定了8个品种(系),鉴定出川243、川2802、中植DB18-9三个品种(系)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和丰产性,示范了川243、川2802两个品种,显著提高了植棉效益。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花期喷雾接种法,在大田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的抗病性,系统记载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发展过程符合Logistic模型。计算AUDPC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可分为抗病性、慢病性和感病性3种类型。其中陕229、陕213、小偃135和88(1)16-9等品种具有群体慢发抗病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15~2017年度黄淮南片的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与丰产性、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年际间产量差异大,抗赤霉品种(系)逐年增多,但该地区高感赤霉品种(系)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选育新品种(系)时,应选择对赤霉病具有较强抗性同时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品种(系)作为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花椒不同品种叶锈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进的10个花椒种(品种)的叶锈病(Coleosporium xanthoxyli Diet et Syd.)病情指数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树种均发病严重,发病率为75.10%-99.80%,病情指数22.90-71.20。不同种(或品种)抗病性出现明显的分化,绝大多数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花椒抗锈病选育工作中,应注意花椒种或品种间的抗病性分化。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系)的抗赤霉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2000年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6份小麦品种(系)中,没有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多数品种不抗赤霉病,只有JYP-1抗赤霉病性比苏麦3号强、92R149、92R178、毕麦10号、小白冬、80(107)、黔麦14、黔麦早2号和JYP-3的抗赤霉病性与苏麦3号近似。  相似文献   

20.
大麦赤霉病抗扩展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花滴注法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生孢子接种103份大麦品种(系),鉴定分析不同的大麦品种(系)对赤霉病菌的抗扩展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基因型品种(系)之间抗赤霉病菌扩展性存在显著差异,可划分为高抗(病穗率0~10%)、中抗(病穗率10%~20%)、中感(病穗率20%~40%)和高感(病穗率40%~100%);大麦抗赤霉病菌扩展性与抽穗期、株高呈显著的负相关,二棱大麦抗扩展性显著高于多棱大麦;供试材料中抗扩展性品种(系)较少,占总数的31.1%, 筛选到10个高抗扩展性的品种(系),分别为:‘Sterling’、‘Metcalfe’、‘Parkhill’、‘ACCA’、‘ND14048’、‘玉环猪尾巴’、‘江山二棱麦’、 ‘黄岩野大麦’、 ‘乐清扁大麦’,、‘上虞红大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