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巧显  柯兵  刘昕  刘国华  吴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38-2541,2545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探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对策对于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探讨了西部地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森林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地区更为突出。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主体系统,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影响重大。本文根据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西部各地区的实际生态环境情况,依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方向,探讨生态林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豫北低山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豫北低山丘陵区近30 a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保护整治能力方面对这一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1995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开始缓慢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1975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指数呈波动式上升状态,这一指数在1985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一年稍有降低.随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的变化,农业生态安全度指数在2000年以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0以后开始缓慢上升.在分析各指数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对豫北低山丘陵区近30 a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保护整治能力方面对这一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1995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开始缓慢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1975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指数呈波动式上升状态,这一指数在1985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一年稍有降低。随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的变化,农业生态安全度指数在2000年以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0以后开始缓慢上升。在分析各指数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生态自然修复与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环境不断恶化的压力。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已积极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整治。介绍了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及生态恢复的方法,并针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提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基本途径、目标、策略、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退耕还林(草)面临的新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在我国东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生态环境恶劣制约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2000年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的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又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演绎到了新的高度。在上述背景下,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退耕造林所发挥作用的探讨,结合西部自然特点和实际情况,总结了建国50年来,退耕还林和种草所经历的不平凡的4个阶段,分析了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西部区情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及整治大江大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改善整个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解决许多困难和问题提供支撑。本文主要探讨了民乐县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遗传基因库,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成效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北麓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阐述,分析了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工农业污染等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林草植被恢复的前景,明确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内容.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工矿区土地复垦等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改善整个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解决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以民乐县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为例,探讨了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曹睿  张慧君  严向军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03-104,122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提出赋予了实施生态补偿全新的内涵。在评价临安市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临安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新要求,提出了以公共补偿为主,互助补偿、市场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架构,并探讨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并称为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石漠化分布广,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生态治理措施,分别不同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进行分类治理,为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区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已成为制约南海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生态敏感性与生态适宜度的方法,对南海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其不同生态环境的土地开发保护策略,并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提出适宜南海区的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为南海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目标、措施的确定及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土地开发的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现状及区域特点,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3方面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河北省张北县为例进行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张北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较低,建议现阶段以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为增强经济可持续性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定量评估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在总结以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生态足迹指数.生态足迹指数是指一定区域的生物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额占生物承载力的百分比,可视为区域为今后保留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百分比;设定其状况可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值:大于0且小于等于100%为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小于0为不可持续性和严重不可持续性,等于0为边际可持续性.由于本方法为单指标分析方法,所以具有较好的分析、比较功能,而且能够为制定或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对策提供定量(百分比)依据.通过计算时间序列上的不同年份的生态足迹指数,可用来反映其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变动及进行趋势预测,进而提出政策和战略建议.对1962-2001年我国生态足迹指数计算的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足迹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先从1962年的46%逐步下降到1975年的11%,继而在1975年至1980年之间降为负值,再从1980年的-6%逐步下降到1995年的-62%,达到本期谷底,2001年虽然回升到-45%, 但总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逐渐恶化,由1962年的强可持续性转变为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贫困山区经济,消除贫困,须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云阳县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云阳县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实现云阳县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江苏省市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各地市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和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计算并分析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江苏省种植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各地市种植业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作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均表现为由苏北向苏中、苏南递减的趋势;各地市的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都大于0.5,其区域差异为苏南地区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和苏北的宿迁的种植业处于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余地市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18.
特喜铁  邓庆华  戎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82-14083,14132
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是中国东北地带性顶极群落,为人类提供包括稳定的生态环境和多种生物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护中国东北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东北地区的红松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并总结了其对于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东北地区红松资源的管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水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脆弱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引黄灌区农业脆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计算方法,对黄河下游农业生态脆弱度进行了计算。依据计算结果对农业脆弱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善黄河下游农业生态环境的合理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