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白粉病不同分级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种常用的以株为单位的小麦白粉病成株期分级标准的比较研究表明:4种分级标准的病情指数调查值问,除在病情指数低于6.3时外,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分级标准的病情指数调查值间分别呈线性关系或幂函数关系。利用数学模型可使按不同标准调查、计算的病指数据相互转换并得以统一,便于各地资料的交流、比较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从实施不同适期和不同喷药次数研究了小麦中后期喷施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的防效和产量形成的主要要素千粒重的变化对比,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在抽穗10%~20%连续施药2次效果最好,达到91.7%。抽穗60%以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扬花灌浆期防效下降到最低。小麦白粉病防治在连续防治2次效果好于防治1次,效果最好的为抽穗10%~20%连续防治2次,赤霉病在小穗扬、花灌浆中期以前,施药1次和2次防效都比较明显,均为90%以上,扬花灌浆后期防效较差。在小麦抽穗10%~20%时连续喷施2次对千粒重增加有显著效果,增幅为12.02%,其次为抽穗60%~70%时连续喷施2次,增幅为6.9%。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病产量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9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小麦灌浆期条锈病的病情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强,发病越重,灌浆速度越慢。但病害对灌浆时间的长短影响不大。盆栽试验证明:旗叶发病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大,特别当旗叶、倒二叶的病情严重度达5%以上时,对千粒重影响更为明显。因此认为小麦灌浆期的病情指数为5时,作为条锈病损失的临界病情比较合适,并组建了产量损失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麦蚜是北京郊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麦蚜有四种,但最主要的是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ea(F)),为害主要在穗期,从灌浆始期至末期(5月18—27日)约10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灌浆前中期(5月21—23日)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从三块麦田百株蚜量与小麦千粒重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百株千头小麦千粒重损失分别为3.6%、2.48%和3.81%,平均3.3%。以北京郊区亩产400斤计算,防治可挽回小麦损失11.8斤,因此我们认为以灌浆前中期百株千头蚜虫为防治指标是合适的通过1981—1982年麦蚜发生的系统调查资料计算初步提出监视和短期测报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抽穗末期60头,盛花期250头,和扬花末灌浆初420头供参考及生产上进一步考验修正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抗白粉病性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探讨小麦对白粉病抗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15个小麦新品系为材料,在抗白粉病性鉴定和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的基础上,对抗白粉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白粉病病指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7**),单穗粒重、千粒重与白粉病病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623*和R=-0.588*),而穗长、单穗粒数与白粉病病指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R=-0.276和R=-0.320),株高、有效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与白粉病病指相关系数较小,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小麦开花及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麦开花及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9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系为材料,对旗叶和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千粒重、穗粒数、单穗重等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小麦在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小麦旗叶和倒二叶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都表现为先缓慢升高,灌浆1、2期达到最高峰后慢慢下降,灌浆3期下降较快,灌浆4期表现最低。旗叶在灌浆2、3期的叶绿素含量与单穗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灌浆2、3、4期的叶绿素含量分别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二叶在开花期和灌浆1、2、3期叶绿素含量分别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倒二叶在灌浆3期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小麦高产育种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拔节期以后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高峰,小麦拔节期是白粉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扬花以后是小麦白粉病、蚜虫、锈病、叶枯病、吸浆虫和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灌浆期是黑胚病防治的关键时期,郑麦366黑胚病很轻,不需要防治。病虫害防治应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品种抗性,确定防治对象和时期。  相似文献   

8.
用苯骈咪唑保绿的离体叶段对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用50 mg/kg 苯骈咪唑保绿的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结果与田间成株期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而对小麦抗条锈病、叶锈病性的鉴定结果和田间成株期鉴定的结果有差异。说明此法可用于小麦抗白粉病性的鉴定,而对小麦抗条锈病、叶锈病的鉴定,此法尚待改进。  相似文献   

9.
一、症状 小麦受渍害后.根系长期处在缺氧的环境中.根的吸收功能减弱,造成植株体内水分反而亏缺,严重时造成脱水凋萎或死亡.因此渍害又称作生理性旱害,、小麦从苗期至扬花灌浆期都可发生渍害,小麦苗期受害.种苗霉烂,成苗率低,分蘖延迟.根系不发达,苗小叶黄:拔节抽穗期受害.上部的3片功能叶分别比健株短20%、30%、36%,有效穗减少40%:扬花灌浆期受害.小麦功能叶早衰,穗粒数少,千粒重降低.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其传播速度快、发生危害重,全蚀病感病田块可引起小麦植株矮化、麦穗短小、籽粒瘪瘦,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成簇、成片枯死,从而减少有效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发病田块可减产10-20%,发病较重的田块可减产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一、发病时期小麦全蚀病,从小麦播种出苗期至扬花灌浆期均可感染发病,尤其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纳米农药预混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至灌浆期使用,在同等条件下,采用纳米农药预混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4个处理,分析处理1和分别单独使用非纳米农药对小麦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处理1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最好,病指防效为95.34%,优于处理2和处理3的94.76%、94.56%,白粉病、锈病、蚜虫田间发生较轻,处理1为未查见,处理2和处理3田块的白粉病、锈病、蚜虫零星发生;处理1的小麦千粒重为51g,优于处理2的50.8g、处理3的49.4g及空白组的49.2g,相较处理2、处理3、空白对照,增产率分别为1.03%、8.77%、9.46%;纳米农药预混剂在有效成分减量20%的条件下,对赤霉病、白粉病、锈病、麦蚜等病虫害的防效比要好于常规农药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2.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2—1984年对陕西关中麦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数量消长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有该蚜虫为害,抽穗前蚜口增长缓慢,抽穗后蚜口急骤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口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重,当百株蚜量1000头时,灌浆期受蚜害的损失率占全穗期同等蚜量为害损失的56.46—62.34%;占由扬花开始受害损失的72.6—88.23%。在灌浆期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 y=0.9323x-1.4729。不同生育期喷药防治证明,以灌浆初期防治增产效果最佳,比不防治的千粒重增加8.2%,均比其它时期防治增产显著。据分析,在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是防治麦长管蚜的最适期。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400—500头/百穗蚜量。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病危害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小麦生长中后期,小麦条锈病对千粒重、产量及产量损失率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小麦扬花期、灌浆期小麦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及其损失率关系模型,可以用此模型估计大田生产中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14.
测定7个小麦抗感白粉病品种苗期、11个品种成株期叶片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苗期抗病品种叶片各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平均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与病情指数呈明显负相关,而其它12种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抗感品种间无明显差异。成株期倒2叶游离氨基酸中,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且与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各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苗期和成株期抗感品种间差异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BTH对小麦产生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化学诱抗剂BTH(benzothiadiazole)分别处理幼苗期和成株期小麦后,再接种小麦白粉病菌,以研究BTH诱发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性抗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用BTH处理幼苗期小麦后,小麦白粉病的病情指数较对照显著降低,BTH诱发小麦幼苗对白粉病产生抗性的最佳浓度为0.20~0.25mmol/L,最佳时间间隔应大于6d。对于成株期小麦,在分蘖中期和后期以0.20mmol/LBTH喷雾,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0.82%,较对照增产16.00%。说明BTH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病产生系统获得抗性,并可用于田间白粉病防治。  相似文献   

16.
一、病虫害综合防治 小麦拔节期以后是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高峰,小麦拔节期是白粉病、全蚀病和根腐病等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扬花以后是小麦白粉病、蚜虫、锈病、叶枯病、吸浆虫和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灌浆期是黑胚病防治的关键时期,郑麦366黑胚病很轻,不需要防治.病虫害防治应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品种抗性,确定防治对象和时期.要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提倡综合防治,推广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用药成本.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从基部第一张病叶蔓延到旗叶要经过24天,蔓延到穗部要经过34天。其蔓延的方式是按叶位顺序向上蔓延或跳跃式向上蔓延。若从发病中心向外蔓延,一个月时间可蔓延75.4—381米~2,1个发病单株,经过1个月的时间也可蔓延到16.6—26.4米~2。白粉病春季发展的过程分始发期、普发期、盛发期和终止期四个阶段;我省始发期为3月21日到4月5日,普发期从始发期到4月25日前后,盛发期从4月25日前后到5月15日前后,终止期一般在5月中旬以后。小麦种植密度越大,发病越重;白粉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决定于温度和雨量,与相对湿度关系不大。穗部感病后千粒重损失19.8—32.6%;旗叶感病后千粒重损失6.5—27.3%;中下部叶片感病后千粒重损失0.9—7.35%。  相似文献   

18.
试验表明,小麦成株期根腐叶枯病情指数,与小麦产量及其成产要素中的千粒重、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病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发病越早,病情越重,减产越多。并根据防治效益等综合因素,提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病情指数达到4.4%时应进行防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地小麦产区进行小麦"一喷三防"施药适期及次数药效试验,得出了小麦病虫常发年份施药的最佳适期:第一次施药在小麦扬花后灌浆前期,第二次施药在灌浆中期,防治次数以2次较为经济有效。本次试验药剂组合"48%毒死蜱乳油+43%戊唑醇悬浮剂+腐植酸钾"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达78%,对小麦穗蚜防效达99%,且增产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20.
以矮抗58、周麦16以及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烤种,对3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籽粒灌浆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小麦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增长,可以分为小麦开始扬花之后的15 d为“渐增期”,15~25d为“快增期”,25 d后至成熟为“缓增期”。经过综合分析,认为“缓增期”小麦千粒重日增重变幅分为较大,对千粒重影响明显,并据此提出了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