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研究秸秆还田技术,探索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研究秸秆覆盖耕作播种技术、秸秆深埋耕作播种技术、深松重耙耕作播种技术等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秸秆进行有效利用和处理,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区域环境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旨在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和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田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探究2年内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以确定提升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地力和优化土壤结构的最佳耕作方式,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浅翻+重耙处理在0~60 cm土层均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大团粒结构。各处理土壤容重在0~60 cm土层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孔隙度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土层,深翻+重耙、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重耙处理较为显著的降低耕地容重,分别降低了11.00%、9.00%和5.00%,同时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两年内各处理土壤质量含水量随时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峰值。【结论】在设置的7个耕作处理中深松+重耙和深松浅翻...  相似文献   

3.
郑杰 《河南农业》2006,(1):28-29
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通过免耕施肥播种、秸秆还田、土壤深松等机械进行作业。完成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施肥播种.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芽;通过机械喷施药剂来控制杂草生长和防治病虫害;通过机械深松、秸秆残茬处理,保水、保土、保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防止沙尘暴,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一项机械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4月23日,德惠市召开2018年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现场会。今年春季,德惠市开始推广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玉米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即上一年秋季玉米采取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覆盖地表,次年春季播种前,利用专用秸秆归行机械将覆盖地表的秸秆归行到休闲带,清理出播种带,以保证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待气候条件适宜,利用免耕播种机进行一次性播种,并在五月末至六月中旬利用深松施肥机进行苗期深松深施肥,打破犁底层,提高肥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下秋播期地下害虫的群落分布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秋播期,在连续5年秸秆全量还田的免耕、旋耕、耙耕、深松和常规耕作试验地中,调查和研究了地下害虫总密度、优势害虫种类等群落分布特点。调查共记录主要地下害虫种类5种,无论秸秆还田与否,金针虫和蛴螬均为各耕作方式下的优势地下害虫(相对密度〉10%)。但秸秆全量还田以蛴螬为主,无秸秆还田以金针虫为主,其它地下害虫的相对密度超过10%的只有深松秸秆还田。秸秆全量还田后,免耕、耙耕和深松等耕作措施导致田间地下害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及均匀度均较高。总体来看,耕作方式对秋播期地下害虫群落组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邵长敏  齐自成  丁梅  魏希营  李国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21-8125,8213
[目的]解决济宁市小麦/玉米两熟区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成本高,对土壤结构破坏大,土壤的生产能力降低的难题。[方法]多次试验示范和总结。[结果]构建农机农艺技术流程为"小麦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覆盖)→玉米直播→喷除草剂→田间管理(灌溉、灭虫等)→玉米收获并秸秆还田覆盖→深松(3~5年深松一次)→小麦免耕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灌溉、除草、灭虫等)"的适合该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通过万亩试验示范验证,该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结论]该研究可为济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应加快推进全市农业进入保护性耕作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1精细整地1.1秸秆还田上茬作物收获后,针对病虫发生情况,选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对秸秆处理后将秸秆粉碎,粉碎长度1cm~3cm,均匀抛撒于地面。1.2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耕地前将毒土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1.3整地要求"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耕深25cm左右,或用深松机深松30cm左右。秸秆还田的麦田,用大型机械深耕翻掩埋秸秆,  相似文献   

8.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深(松)耕主要增加了下部土层的微生物数量,而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上部土层微生物的数量。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这两个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最多,为比较适宜黄淮海地区的两种土壤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9.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两个因素,其中耕作因素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耕作因素的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均有深松耕>常规耕作>耙耕>旋耕>免耕的趋势。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除免耕的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大于旋耕外,其余的单独效应规律与秸秆不还田的一致。在五种耕作条件下,秸秆因素的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表现为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试验结果还表明,交互效应也是影响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免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0.
库车县农机推广站从2004年开始试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多个乡镇建立了试验检测点,进行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对比试验。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1.玉米免耕播种碎秆覆盖工艺 体系夏收小麦→秸秆覆盖或留高茬→化学除草→免耕施肥播种夏玉米→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玉米收获→秸秆覆盖或留高茬→深松(3~4年1次)→化学除草→免耕施肥播种冬麦→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第2年)。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两熟制条件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探明鲁西南潮褐土合理耕层构建的最佳耕作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常规旋耕、深松三种耕翻及不同秸秆处理方式组合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的松土保墒和玉米增产效果最好。与秸秆不还田处理下免耕和常规旋耕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处理在20~30、30~40 cm土壤容重平均下降11.3%、10.6%和7.6%、8.0%,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8.1%~10.3%,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3.6%~6.1%。秸秆还田配合深松处理下玉米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产量较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增产13.6%。因此,"秸秆还田+深松"耕作模式可作为本地区构建合理耕层结构、充分挖掘耕层潜力、提高玉米产量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黑龙江玉米生产现状,通过对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常规耕作技术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玉米栽培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方面,秸秆还田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均高于其它两个处理;在土壤容重方面,深松技术好于其它3个处理;在地温方面,地膜覆盖技术高于其它3个处理;在产量方面,地膜覆盖技术高于其它3个处理;在综合效益方面,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径流小区与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进行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水土保持和节水增产效应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分析表明,深松、深松+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垄向区田、深松+垄向区田四种模式均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与节水增产效果,其中以深松+秸秆还田+垄向区田的效果最好,相对于常规耕作减流量、减沙量分别为95.12%、90.30%,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47%、31.91%。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通化市开展了农机产品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塑料薄膜温室大棚供热设备及智能控制系统课题试验、人参播种机械及催芽器、根茎收获机课题技术研究。重点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和盘育苗技术、深松灭茬起垄复式作业技术、机械免耕播种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蔬菜大棚设施农业技术、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经济作物特产业技术等8项技术。开展机械深施化肥、玉米机械精量播种、等离子体种子磁化、  相似文献   

16.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保水保土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流小区与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3.坡耕地进行不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水土保持和节水增产效应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分析表明,深松、深松+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垄向区田、深松+垄向区田四种模式均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与节水增产效果,其中以深松+秸秆还田+垄向区田的效果最好,相对于常规耕作减流量、减沙量分别为95.12%、90.30%,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47%、31.91%.  相似文献   

17.
<正>5月3日,永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抓住备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在口前镇务本村召开永吉县玉米秸秆覆盖深松追肥栽培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种植大户、技术指导员及科技示范户共2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玉米秸秆覆盖深松追肥栽培技术模式是通过机械化播种、深松、追肥、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模式。是一项具有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环境污染、节本增产增效的先进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北方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小麦增产规律,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对5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条件下冬小麦灌浆期叶光合日变化和产量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不还田处理(CK)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比秸秆还田处理的高;秸秆还田处理的SPAD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比不还田处理的高,差异显著;产量以深松处理最高,分别比CK和深耕秸秆还田(深耕)处理高18.04%和6.83%。较大的净光合速率增加了深松处理的千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了产量。秸秆还田处理减缓了光合午休现象,使小麦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产量较高。该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处理为比较适宜的耕作方式,研究结果为地方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覆盖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20.
桦甸市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掌握好如下方法,分别为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应用范围;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使用种植模式;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种植方式;推广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更好的实施技术要点,实施各项技术内容,即机械化收获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施肥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除草技术;免耕播种机播种机械化深松技术。为桦甸市玉米可持续生产,达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