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CPV林间进行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CPV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复配能显著提高CPV的林间杀虫效果。林间以CPV2.4×106~1.5×105多角体/ml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复配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为宜,13天幼虫死亡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sCPV)防治赤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曾取得很好效果,为了探索扩大此种病毒的应用范围,寻找繁殖病毒的替代寄主,我们进行了赤松毛虫CPV感染某些鳞翅目昆虫的试验。 供试昆虫系室外诱捕成虫,室内产卵孵化饲养,于幼虫2龄时接种。供试病毒为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提供,浓度为1×10~8多角体/毫升。将多角体悬液浸湿饲料,晾干后饲喂,2天  相似文献   

3.
松毛虫是为害松林的主要害虫,长期以来难以防治。利用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是生物防治的一条好途径。 江苏省松毛虫生物防治协作组,组织了科研、教学、生产等十二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了以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的大面积示范。总计动用柞蚕茧近万公斤,培育松毛虫赤眼蜂约18亿头以上,防治示范面积七千余亩。大部分放蜂林区都起到了控制松毛虫为害的显著效果,所有放蜂区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林间松毛虫卵的寄生率。在放蜂林区,由于停用了飞机治虫,更新了部分成年纯松林为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逐年减轻。近十多年来未用药防治。在若干年后松干蚧虫与松材线虫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飞防区,至今林相清秀,长势喜人,充分体现了生物防治的长久的效应,生态条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生物防治的前景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CPV、B.t.林间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松毛虫CPV和B.t.进行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表阴:药后18d两种生物药剂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B.t.达86.98%,CPV与B.t.的混合使用防效达85.04%。  相似文献   

5.
1988~1989年在浙江省11个县(市)作马尾松毛虫卵期赤眼蜂抽样调查,经雄蜂外生殖器鉴别,明确有松毛虫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2种,1988年全年林间调查,二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6.85%和13.15%,松毛虫赤眼蜂处于优势,拟澳洲赤眼蜂只在一定时期和局部地区占优势。同年对繁蜂站所用的种蜂作考查,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分别占样本数的85.71%和14.29%,即拟澳洲赤眼蜂占优势,但经在柞蚕卵上转主接蜂传代后,松毛虫赤眼蜂的优势得以提高和稳定,在子蜂中占96.15%。在放蜂区林间复查,松毛虫赤眼蜂仍保持优势,占样本数的99.42%。  相似文献   

6.
朱步朱 《昆虫天敌》2007,29(2):64-68
林间应用轻型飞机大面积超低容量喷洒阿维菌素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幼虫,其防治效果为95%以上。结果表明:阿维菌素能有效地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大发生,可作为单独的措施或综合防治中的配套措施使用,同时应用飞机防治解决了树高林密、水源缺乏、劳力昂贵等条件给防治工作带来的困难,是一条适应林业生产高效、经济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7.
应用苏云金杆菌(Bt)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同一Bt浓度,室内试验幼虫死亡率较林间试验高,不同Bt浓度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林间12天防效较Bt单用有较大提高,幅度在47.96~37.35个百分点之间,林间增效作用明显,大面积防治时用500~1200倍液与1/100000的20%氰戊菊酯乳油混配为佳。  相似文献   

8.
松毛虫赤眼蜂种群间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8个省(市)的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中采到的8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经米蛾卵饲养后,亲代及子代均用于形态学观察,这8个种群的雄外生殖器构造相当一致,但根雄虫触角棒节上刚毛的相对长度可以分成3组。表现出有明显的种群地理分化,位于较高纬度的北就和内蒙古种群属长毛组,触角棒节上刚毛相对较长;位于较低纬度的湖南和云南种群属短毛组;来自吉林,山东,浙江和广西的4个种群属中  相似文献   

9.
48%噻虫啉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省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的主要害虫,猖獗时大片松林针叶被食尽,形似火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影响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生产上常采用菊酯类化学农药开展防治,由于长期单一地使用该药剂,不少地方的马尾松毛虫产生了抗药性,同时加重了环境污染。因此,寻求无公害农药用来防治暴发的松毛虫灾害很有必要。噻虫啉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其特点是高效,低毒。为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我们在林间开展了48%噻虫啉悬浮剂防治该害虫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8个省(市)的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中采到的8个松毛虫赤眼蜂种群,经米蛾卵饲养后,亲代及子代均用于形态学观察。这8个种群的雄外生殖器构造相当一致,但根据雄虫触角棒节上刚毛的相对长度可以分成3组。表现出有明显的种群地理分化。位于较高纬度的北京和内蒙古种群属长毛组、触角棒节上刚毛相对较长;位于较低纬度的湖南和云南种群属短毛组;来自吉林、山东、浙江和广西的4个种群属中毛组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是我区森林最大的食叶害虫,每年发生3~4代,发生面积广,造成的损害大。以“八五”为例,“八五”期间我区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为66.66万hm2,占同期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72万hm2的92.59%。随着全区造林绿化达标,纯松林面积大量增加,预计“九五”期间我区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将比“八五”更大,危害更为严重。目前我区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方法主要是以施放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粉为主的生物防治。其中应用飞机喷撒白僵菌粉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以下简称飞防)是桂南地区最主要的防治手段。我…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在松林内,14种松毛虫卵寄生蜂中有9种能寄生柞蚕卵。利用柞蚕卵作为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补充寄主是可行的。补充寄主的林地,卵蜂种群密度比对照提高0.68~1.43倍,而长年补充又比阶段补充增加1.37倍,比对照区增加2倍。林间补充寄主后提高了平腹小蜂和白角小蜂的种群密度。第一代松毛虫卵期总寄生率补充寄主区较对照区提高5.16~28.96%,第二代提高3.62~24.97%;第三代提高8~17.99%。根据卵蜂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消长规律,补充寄主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在地被物稀少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应多一些,而在地被物丰富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可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3.
拟澳洲赤眼蜂——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于大豆食心虫卵的赤眼蜂中,哪一种是优势种?在应用上哪一种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最好?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自1978年以来进行了有关的研究工作,现把结果报导如下。 (一) 1978年8月16日大豆食心虫产卵初期,我们在环城等5个公社的150亩大豆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每亩40,000头,设对照区。放蜂后每6天调查一次,结果列如表1。从表1看出,放蜂区大豆食心虫卵平均寄生率为  相似文献   

14.
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生命表研究的结果可看出,蛹期寄生率的变化对寄主下代种群的影响远大于卵期及幼虫期寄生的作用,因此蛹期天敌研究对虫  相似文献   

15.
在柳河县利用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 Viggiani)、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三种峰作防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glycinivorella)的效果试验。结果拟澳洲赤眼蜂放蜂区大豆食心虫卵寄生率达到46%,其中拟澳洲赤眼蜂寄生卵占96.4%;玉米螟赤眼蜂占3.6%。玉米螟赤眼蜂放蜂区寄生率32%,其中拟澳洲赤眼蜂占83.3%;玉米螟赤眼蜂占13.9%;松毛虫赤眼蜂占2.8%。松毛虫赤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广东省在应用白僵菌油剂行进飞机超低容量喷雾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我省应用白僵菌高含孢量菌粉的油剂,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还是首次,特别是用于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更是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广西植保》2021,34(3)
为开发持效期长、诱蛾活性高的仿生诱芯,本文对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在不同释放载体上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林间引诱试验,研究微胶囊不同壁材、不同壁材比例对马尾松毛虫雄蛾诱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悬浮聚合微胶囊、复合凝聚微胶囊和复合橡胶塞做为诱芯载体时,三者之间的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差异,诱捕活性:悬浮聚合微胶囊诱芯复合凝聚微胶囊诱芯复合橡胶诱芯。其中:悬浮聚合微胶囊诱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的微胶囊诱芯诱蛾活性最高;复合凝聚微胶囊诱芯以1%明胶阿拉伯树胶壁材比例的微胶囊诱芯诱蛾活性最高。因此,在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实践中,以微胶囊作为合成性信息素的载体最为适宜;在悬浮聚合微胶囊诱芯中选择甲基丙烯酸甲酯壁材为宜;在复合凝聚微胶囊诱芯中,选择1%壁材比例为宜。  相似文献   

18.
1992年 7月 2 6日至 8月 2 5日 ,我们在云南省石屏县坝心、冒合林区应用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pw CPV)防治文山松毛虫 (Dendrolimuspunctatuswenshanensis) 2 97hm2。当代防治效果 84.3% ,后未进行过防治。 1994年 2月 18日到该林区采 3~ 4龄幼虫带回室内作单抗 ELISA检  相似文献   

19.
松毛虫赤眼蜂携带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湖南两个林场试验的结果显示,用携带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比未携带病毒寄生蜂的防治效果要高。两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4.1%~97.3%和74.6%~81.2%。赤眼蜂对寄主卵的发育程度有明显的选择性,寄主卵发育超过30小时的很少受赤眼蜂寄生。用携带病毒赤眼蜂传播病毒可以增加松毛虫的死亡率。用赤眼蜂传播病毒的方法比在林间喷洒病毒可节省大量的病毒剂。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效果,我们对林间收集的蜂种,进行了单个母蜂的选育。结果表明,这可明显提高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并且可以减少目前赤眼蜂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过寄生现象。一、选育方法在松毛虫产卵后期,从林间采集已被赤眼蜂寄生的松毛虫卵块,在繁蜂室待蜂羽化后,从窗口尼龙纱上挑选健壮活泼的个体引入指形管内,每管一头,然后放入新鲜的柞蚕剖腹卵10粒。接蜂后第三天起,进行变温锻炼。待子蜂发育到蛹后期,已寄生的柞蚕卵壳变为灰白色时,除去未寄生的蚕卵。在大多数指形管内开始出蜂后,选出子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