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特征、重点污染源、污染区域和11个地市区的污染类型。利用输出系数法(ECM)对2010—2019年陕西省11个地市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和总磷(TP)的污染负荷进行估算,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污染源进行评价,通过快速聚类法划分11个地市区农业面源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0—2019年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TN和TP污染负荷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年TN和TP污染负荷最低,分别为129 027.14、13 872.84 t;2019年陕西省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和农村生活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20.923%、60.130%和18.947%;不同污染源TN和TP的等标污染负荷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一致性,11个地市区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榆林市(16.94%)、汉中市(15.42%)、安康市(13.06%)、渭南市(12.93%)、咸阳市(9.28%)、商洛市(8.31%)、宝鸡市(8.18%)、延安市(7.03%)、西安市(6.89%)、铜川市(1.74%)、杨凌示范区(0.24%);11个地市区农业面源污染分为农业种植污染主导型、农业种植+农村生...  相似文献   

2.
探究保山植烟区面源污染排污因子来源和负荷,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保山植烟区面源污染因子负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保山植烟区面源污染源主要为化肥,其次是秸秆废弃物,再次是农村生活,畜禽养殖污染负荷比最小。保山植烟区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TN 和 TP,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0.57%和56.63%,化肥和秸秆造成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均为腾冲最大,龙陵最小。本研究将为保山植烟区面源污染分类管理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面源污染氮磷被点新型肥料肩扛"减量"重任我国耕地承载的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化肥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25%农产品,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时,这块占世界9%的耕地上施用了占世界35%的化肥,部分地区施用量相对更高。每年化肥使用量超过5800万吨,是世界上化肥使用强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全国农业源的化学供氧量、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达到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  相似文献   

4.
采用SWAT数学模型来模拟稻田水肥管理制度对不同尺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规律,可为制订科学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在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选取封闭小流域——芳溪湖小流域,进行不同尺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规律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间歇灌溉较当地传统淹水灌溉模式对削减氮、磷排放负荷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农业面源污染田间尺度较流域尺度削减作用更大,表明从源头改善田间灌溉模式,将起到更好的减污效果。随着施氮肥量的减少及施肥次数的增加,稻田尺度和流域尺度总氮排放负荷均相应减少,但总磷排放负荷变化均很小;随着施磷肥量的减少,稻田尺度和流域尺度总磷排放负荷均相应减少,但总氮排放负荷变化均很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SWAT数学模型来模拟稻田水肥管理制度对不同尺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规律,可为制订科学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在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选取封闭小流域——芳溪湖小流域,进行不同尺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规律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模式间歇灌溉较当地传统淹水灌溉模式对削减氮、磷排放负荷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农业面源污染田间尺度较流域尺度削减作用更大,表明从源头改善田间灌溉模式,将起到更好的减污效果。随着施氮肥量的减少及施肥次数的增加,稻田尺度和流域尺度总氮排放负荷均相应减少,但总磷排放负荷变化均很小;随着施磷肥量的减少,稻田尺度和流域尺度总磷排放负荷均相应减少,但总氮排放负荷变化均很小。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了解河北省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采用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2020年河北省11个行政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3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建立4个污染账户从畜禽养殖、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和农村生活排污4个污染源计算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负荷,绘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畜禽养殖排放量为79.779万t,农业种植排放量为0.681万t,水产养殖排放量为4 914.116万t,农村生活排污排放量为113.919万t。2020年河北省农业面源3种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COD 4 201.815万t,总氮797.998万t,总磷108.681万t,总排放量为5 108.495万t。3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TN>TP>COD,按照污染账户划分为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排污>畜禽养殖>农业种植。经计算可得,唐山市的等标污染负荷最高,承德市的等标污染负荷最低。经过系统聚类分析将行政区划分为重度污染、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三类。河北省整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主要问题地区集中在中部与东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解析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污染源,以期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及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谭家湾流域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对两个村域内的种植、养殖和人居生活等污染源进行分类调查,应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谭家湾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实际产生量由2015年的162.32 t降低至2020年的27.79 t,等标污染负荷总量由62.44 m3下降至21.14 m3,主导污染源由土地利用转变为畜禽养殖。流域内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年负荷总量分别为5.56、0.86和21.37 t。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率表现为:畜禽养殖>土地利用>农村生活,其中生猪养殖的TN、TP和COD负荷量分别占流域负荷总量的50.91%、64.20%和46.66%,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污染源。TN是流域内最主要的农业面源物,其污染等标负荷占负荷总量的52.6%,其次为TP,污染负荷率为40.7%,COD的等标污染负荷率最小为6.7%。环境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流域内畜禽粪便耕地负荷警报值为0.489,分级级数为Ⅱ,对环境构成污染的威胁为“稍有”,流域养殖总量在现有基础上还有10 815头猪当量的扩增空间。【结论】2015年以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强度显著降低,保持合理的禽养殖规模,同时做好污染物消减措施,对促进丹江口库区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水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和总磷负荷量分别是30 786.9×106和4 221.0×106 g/a,且前者是后者的7.3倍.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影响总氮和总磷负荷量,不同污染源类型对污染负荷贡献的差异较大.不同的污染源类型对面源污染物总氮负荷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耕地,林地,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畜禽养殖,园地和牧草地;对总磷负荷贡献率的大小顺序为:耕地,畜禽养殖,林地,园地,农村生活污水及废弃物和牧草地.各区县总氮和总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差异较大,开县、江津区、涪陵区和万州区的总氮和总磷负荷量较大,巴南区、长寿区、沙坪坝和南岸区的负荷强度则较大.农业面源污染物氮和磷分布状况和负荷强度的研究,不仅为分析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区际和年际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而且为三峡库区区域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内容简介据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农业源排放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同期环境总污染物贡献率的36%、58%和67%,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本技术对双季稻区有害生物防治从品种选择、施肥、用药等田间管理全程实施综合治理,以减少化学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施用量为综合着力点,防控有害生物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目前仍存在因化肥过度施用而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及加剧周边地表水富营养化的问题。为改变农户不合理传统施肥习惯,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江山市开展了化肥减量施肥试验,研究在农户常规施肥基础上,化肥减量10%~30%对水稻甬优15产量和稻田地表径流养分(总氮、总磷、总钾)流失的影响。结果显示,减少农户常规施肥量10%~20%,水稻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其中减量10%产量最高。稻田排水中养分浓度在施肥后1 h快速上升至最高值,氮在24 h后、磷在1 h后和钾在24 h后又很快下降了25.9%~66.0%、70.1%~88.3%和25.0%~52.5%,之后各养分均缓慢下降直到试验结束,这表明如遇到大暴雨或人工排水引起稻田灌溉水外流,在施肥后几天内是养分流失高风险期(也是面源污染高风险期)。化肥减量对稻田排水中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常规施肥量减少10%~30%施肥后1 h,排水中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分别下降了3.7%~27.1%、26.3%~59.5% 和5.8%~32.7%。适期、适量施肥在水稻生产中对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尼山水库流域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利用SWAT模型估算了尼山水库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分析了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了尼山水库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污染区域和关键污染源。结果表明:2015–2018年,流域总氮、总磷入库负荷平均值为264.74 t/a和43.1 t/a,雨季(6–8月)总氮、总磷入库负荷分别占总入库负荷的93.23%、87.90%;尼山水库流域总氮和总磷高流失区集中在张庄镇、尼山镇,其次为田黄镇西南部和圣水峪镇北部;肥料流失是造成尼山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的人为因素,其中氨氮、总氮、总磷分别占总量的34.52%、39.85%和52.95%。  相似文献   

12.
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源解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为明确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其空间分布,运用输出系数法,对2015年汉江流域范围内的13个地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污染负荷量进行估算,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污染评价,再运用GIS软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快速聚类法划分汉江流域各地市的农业面源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5年汉江流域的TN、TP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79 127、26 975 t,相应的等标污染负荷量为2.26×10~(11)、1.68×10~(11)m~3;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TN等标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大的污染源是农田化肥,TP等标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大的污染源是畜禽养殖;TN、TP的等标污染负荷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各地市的等标污染负荷仍存在差异,等标污染高负荷区集中在流域中游,TN、TP的等标污染负荷最大值均出现在流域中游的南阳市;基于快速聚类结果确定汉江流域主要有6种污染类型。汉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物污染负荷和空间分布研究为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芝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时空变化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西藏林芝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与特征,基于林芝市2000—2015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应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了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年输出负荷。并对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化肥、畜禽养殖三类污染源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N、TP均呈现逐年平稳上升的趋势;农业面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集中在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和林芝县,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强度最高的行政区为米林县;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三大营养源贡献中畜禽养殖输出负荷的贡献率随时间的推移有明显增加的趋势,90%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来源于畜禽养殖和农田化肥;林芝市农牧业发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不容乐观,须大力开展防控工作,以改善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利用210Pbex核素示踪和野外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吉林省长春市莫家沟小流域土壤流失厚度和土壤侵蚀模数,探讨土壤侵蚀与农业面源污染的输移关系,估算了农业面源颗粒态和水溶态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土壤流失厚度1.85 mm·a-1,土壤侵蚀模数为2331 t·km2·a-1,属于中度-强烈侵蚀水平;研究区单位面积年均输入水库的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氮(TN)、水溶态总氮(WEN)、氨氮(NH3-N)、硝态氮(NO3-N)、总磷(TP)、水溶态总磷(WEP)、磷酸盐磷(PO43-P)负荷分别为29、0.097、0.025、0.059、12、0.004、0.003 kg· hm-2·a-1;土壤流失的TN、TP分别占多年平均化肥施用量的22%和10%.流失土壤携带的颗粒态TN、TP污染负荷分别是能被降雨径流浸提形成水溶态氮磷WEN、WEP污染负荷的300倍和3000倍.侵蚀流失的土壤颗粒是N、P流失的主要载体,也是最大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滇池流域大棚种植区面源污染释放规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为了研究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掌握其污染释放规律,选择紧靠滇池的大渔乡大棚种植区作为研究样本,在2001年进行了旱季和雨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旱季的污染负荷很小,只占全年总量的5%-10%,农田污染的释放主要集中在雨季(6月-9月),以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滇池,污染负荷占全年总量的90%以上。这主要由滇池流域特定的气候条件和灌溉方式所决定。  相似文献   

16.
农田面源污染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探究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与方法,针对沈阳市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种类及污染现状,进行了农田氮磷流失量原位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农田总氮、总磷径流流失量值极低,平均分别为0.038 kg/(亩·年)和0.003 kg/(亩·年);全年农田氮磷流失量监测点中总磷流失量值较低,总氮流失量值在淋溶监测点中较高,最高值为8.74 kg/(亩·年),平均值为3.34 kg/(亩·年)。  相似文献   

17.
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解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了准确把握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探明其首要污染源和关键污染物,对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开展流域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历史资料宏观统计方法对沱江流域25个县(市、区)2012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初步宏观统计分析,运用排污系数法估算污染物排放量,污染评价与源解析采用等标负荷法,通过聚类分析划分污染类型。【结果】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绝对排放(流失)总量分别为52.56×104、4.10×104和0.55×104 t,表现出COD较多、TN和TP相对较少的特征,各流段与流域特征保持一致。流域中游各污染物绝对排放量较高,上游其次,下游最少。其中仁寿县各污染物绝对排放量为全流域最高,同时简阳市、雁江区和安岳县各污染物绝对排放量也较高,均位于流域中游。通过等标负荷评价发现全流域污染物等标排放总量为79 468.23 m3,其中TN等标排放量最高(34 151.65 m3),占流域等标排放总量的42.98%,TP和COD相对较少,TP仅占流域等标排放总量的28.98%,流域各流段污染物等标排放量也表现为TN>TP、COD,且流域不同县(市、区)等标排污系数也均以TN最高。全流域各污染源中畜禽养殖业源等标排放总量最高(44 898.96 m3),占流域等标排放总量的56.50%,农村生活源等标排放总量仅次于畜禽养殖业源,水产养殖业源等标排放总量最低(1 311.91 m3),流域各流段也以畜禽养殖业源等标排放量最高;沱江流域中游污染物等标排放量最高(56 095.43 m3),上、下游等标排放量分别为12 817.43、10 555.37 m3,中游与上、下游差异较大,其中位于流域中游的仁寿县各污染物等标排放量最高(11 309.51 m3),位于下游的自流井区与之相反。基于等标负荷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确定沱江流域主要有畜禽养殖业源严重污染型、畜禽养殖业源主导型、畜禽养殖业源-农村生活源复合主导型和农村生活源主导型4种污染类型。【结论】畜禽养殖业源是沱江流域首要污染来源,总氮为首要污染物。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属于生产生活复合污染型,流域中游农业面源污染程度最严重,是沱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重点防治区域。  相似文献   

18.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一、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就舒兰市而言,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来源:1、化肥流失化肥的大量施用及不合理施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舒兰市平均施用化肥量在12万吨以上,其中,氮肥7.8万吨、磷肥3.5万吨、钾肥不足1万吨,氮、磷肥过量施用,钾肥施用不足,而且区域间分配不平衡,化肥流失量近40%,大量N、P元素随农田径流、渗漏或雨水,污染地表水、地下水,造…  相似文献   

19.
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乌梁素海流域现有的灌排水系统为基础布设采样点,监测农田退水以及乌梁素海入口中总氮、总磷浓度;应用环境污染物模型研究污染物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情况,并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率达到30.32%和61.51%;在进入乌梁素海的负荷量中,来自农田面源污染的总氮为2646.51t·a-1,总磷为29.96t·a-1,分别占进入乌梁素海污染物总负荷量的77.57%和26.78%。结合乌梁素海流域农业开发方式、农田灌溉行为以及施肥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了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1998-2016年洱海流域磷素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通过输出系数模型计算1998、2005、2010、2016年洱海磷污染负荷,以细化磷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998-2016年,洱海总磷污染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流域内点源污染增加、面源污染减少,但面源污染仍是主要污染源。其中,1998年洱海流域总磷污染负荷为390.273 t,2005年为402.150 t,2010年为398.879t,2016年达到最高值429.451 t。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粪便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是洱海流域三大污染来源,其产生平均负荷分别占总磷污染负荷的48%、18%、15%。洱源县总磷污染负荷达205.608 t,大于大理市污染负荷。洱海子流域总磷单位面积负荷集中于86.027~540.519 kg·km^-2·a^-1,其中子流域1~14变化明显。今后流域治理过程中可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实现畜禽粪便科学还田、合理施用化肥等方式,减少磷素向水体中的排放量,从而实现流域内磷素的合理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