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GIS支持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输入、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可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和分区,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章志皓  蔡明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48-4149
分析了我国区域农村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支撑体系的结构,建立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进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根据模型的结果对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工程评价的理论出发,采用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即把种类繁多的指标引入模糊化理论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在总目标下,天保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通过多个层次的具体指标来完成--从目标层、状态层、能力层、指标层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计算阿木尔林业局天保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数,对逐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展开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琦  任志远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3):86-88,10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学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方法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的宝鸡、咸阳以及陕南地区的安康、汉中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关中地区的西安和渭南生态环境质量中等,而关中地区的铜川以及陕北地区的延安、榆林生态环境质量较差,陕西省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的趋势为中南部优于北部,并据此提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升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为最高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提出了4层、27个指标的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增加显著,已达到优良标准,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从区域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利用综合协调度评价法构建了甘肃省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体系,研究了甘肃省14市州的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整体发展水平做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市州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也不相同;甘肃省14个市州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度偏低,以综合协调度水平为分类标准,可将甘肃省各市州分为3种类型:a.同步协调型,包括张掖市、白银市、甘南州、武威市、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和金昌市;b.趋近协调型,包括临夏州、酒泉市和嘉峪关市;c.生态主导型,包括定西市、陇南市和兰州市。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影响协调度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科学客观地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原理,进行了系统设计并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该系统体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实现了评价过程的自动化.本文结合贵州省遵义县的实例,说明了其应用情况.同传统的手工评价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减少了误差.  相似文献   

8.
王晔立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91-192
本文基于PREEST系统模型,提出了甘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甘肃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协调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甘肃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协调度大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和协调度小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总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东北地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区域特点,本文选取25项相关指标、以40个地市(盟)为评价单元,建立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从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力以及综合发展能力4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分异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效率、潜力以及综合发展能力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大多是各省的主要城市区域,发展效率较高地区主要是一些中等城市,发展潜力表现出以大连为中心、向北和向西依次降低的扇形空间格局,综合能力上中部平原地区及南部沿海地市明显高于北部地区、东部林区和西部农牧区,经济基础、发展效率、农业资源以及科技水平差异是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可以为区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采取定量研究,划分出不同发展能力的区域,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联度因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