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瑛  张伟  陈轶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13-18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对其建设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是后续研究开展和政策反思与展望的基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效果综合评价模型,以江苏省南京市4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为案例样本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集中居住的满意度更高;设施和生态建设效果较优;建设提升效果与居民关注度不匹配;不同地域建设效果差异明显;集中居住区发展可持续性堪忧.据此,未来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应聚焦经济建设,增加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重视居民需求,采取差异化优化提升策略;关注区域发展差距,因地制宜确定近期提升重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宜居宜业新家园.  相似文献   

2.
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新疆区域旅游竞争力可以明确竞争实力、自身优势及弱势,从而通过找到自身与旅游发达地区的差距,挖掘隐性发展潜力,释放显性竞争优势.以竞争优势理论、区域旅游系统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基础,构建了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法对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以及各因子权重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出新疆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大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应着重以挖掘和提升新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为重点,为实现建设旅游强区的最终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虽然国内外众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很多类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但各种模型的评价结果还都是基于数据在一维数轴上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之上的.既然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如人与自然两个亚系统.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评价结果建立在一维数轴的比较上便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不可替代性.本文通过分别构建人与自然系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山东省17地市人与自然的发展现状,在二维向量坐标系中评价各个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与在一维数轴上得到的各个地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表明基于二维向量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生态环境条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掠夺式资源开发将导致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从区域生态环境入手,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点就是如何衡量一个区域是否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系统学的角度,制定区域(地级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常规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7地市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为进化神经网络提供训练的样本,然后利用进化神经网络算法,对泰安市1995年至2003年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进行评价,揭示了泰安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贯彻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导向下,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都市圈发展应该走一条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关键节点,对城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的】以北京市郊区重点小城镇为对象,从经济、资源、社会、生态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市42个重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状况。【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项大类指标人口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进行分项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为人口、经济、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42个重点小城镇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排名。【结论】山区小城镇,域内人口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较低,综合比较靠后。平原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资源累加效果高,综合发展情况比较靠前。根据北京市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未来北京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的切入视角。  相似文献   

8.
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升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为最高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提出了4层、27个指标的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罗山县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增加显著,已达到优良标准,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林飞  刘玉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99-13100,13103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而区域是发展的主力,中原经济区的批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该研究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山东区域的调研,分析了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构建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以海南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区域为例,验证了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揭示了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子系统、人口子系统与铜鼓岭自然保护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不高,具体体现在资源环境子系统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1.
郭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37-8141
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7年的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湖南省划分为三大类和若干亚类,并提出了提高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总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东北地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区域特点,本文选取25项相关指标、以40个地市(盟)为评价单元,建立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从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力以及综合发展能力4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分异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效率、潜力以及综合发展能力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大多是各省的主要城市区域,发展效率较高地区主要是一些中等城市,发展潜力表现出以大连为中心、向北和向西依次降低的扇形空间格局,综合能力上中部平原地区及南部沿海地市明显高于北部地区、东部林区和西部农牧区,经济基础、发展效率、农业资源以及科技水平差异是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小城镇健康发展乃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为评价和研究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使小城镇健康发展,笔者对如何评价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是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树立的基本理念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体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方面———成长潜力、创新能力、环保能力出发,尝试构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由多个子系统和许多要素组成的多维复杂巨系统.其发展的状态、程度和变化必须通过指标体系和模型来予以描述.本文基于太极--八卦的理念,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太极-八卦评价模型以及与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层、系统层、能力层、总体目标层指标及其世代关系的评价模型,并运用模型和数学语言描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与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力峰  于春玉  刘阿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18-6219,6223
结合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述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定量。详细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创新能力、制度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从长远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陈健  周生路  柳葳  任奎  吴绍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70-4272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寻找可持续发展平衡点,在此基础上构建研究区域建设用地容纳能力的方法。首先以江宁区2004年数据检验所构建的研究方法,证明方法可行。然后通过预测得到2010、2020年江宁区建设用地的容纳能力分别为440 78.15、484 98.43 hm^2。通过数据分析,说明区域建设用地的容纳能力会随着单位建设用地增加所带来的资源消耗的减少而会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7.
王晔立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191-192
本文基于PREEST系统模型,提出了甘肃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对甘肃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协调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甘肃各区域之间可持续发展能力出现明显的分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协调度大的区域很少,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和协调度小的区域多,且两极分化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杭州市域为案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基于投入导向的C2R-I模型,将林地利用中不同类型的林地利用数量作为投入,将森林固碳总量作为最终产出,结合全面的历史统计资料查证与实地校验,对我国区域林地利用数量变化的碳源汇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林地利用数量变化的碳源汇效应评价是可行的,区域林地利用数量变化的碳源汇效应变化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说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区域林地利用数量变化的碳源汇效应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该研究结论不仅对区域林地利用数量变化的碳源汇效应研究具有理论贡献,而且可以从碳循环调控的角度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农业信息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农业信息化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将低碳化要求纳入“一村一品”项目建设过程有助于实现我国农村新产业建设与绿色转型的双重需求。为了 推动“一村一品”活动低碳化发展,本文采用调研、访谈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碳视角下“一村一品”绩效评价体系,并 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研究表明低碳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对低碳化 “一村一品”绩效有着关键影响;此外,在低碳生产方式方面,废弃物回收的力度和绿色防控权重最大、质量安全权重次 之,相比之下,绿色管理制度权重较小;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科技帮扶联系、技术服务能力、新技术推广能力和特色 产业发展权重由高到低依次递减。这些结论表明,若要促进低碳化“一村一品”绩效增长,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在“一村 一品”项目发展过程中有效处置农业生产废旧产品、加强绿色防控、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此外,专业村(镇)应该加强与 科研院所的科研交流,通过利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行低碳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